聚热点 juredian

芒果TV《与丝路打交道的人》:一部现代精神的「丝路人物纪传」

与丝路打交道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有什么样的不同?

他们有什么样的故事?

他们有什么样的世界?

由芒果TV自制的一档记录新时代丝路文化工作者的人物纪实纪录片《与丝路打交道的人》,把我们的视线,邀到长河落日圆的那一边。

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纪传体」的形式,按照人物类型,分成本纪、世家、列传等的大类别,再在各个类别之下,进行一个个具体、鲜活、特别人物的文史记载,由此汇集成史。

而我愿意把这部作品,理解为一部现代精神的「丝路人物纪传」——

二者有相似性,前者用人物来记载历史,后者用人物来记录文保,亦是历史;

二者有不同性,各个类别之间,不是上下阶级之分别,而是平等衔接之关系。

首先,他们都是「一种人」——

丝路人。

他们有很多的共性:

有一种共性的精神,叫做「择一事,终一生」。

年近七旬的王建新教授,投身月氏研究将近20余年,他说,「一念初心,一生不改」。

86岁高龄的舞蹈家高金荣,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让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走出洞窟,让飞天、金刚活起来,她说,「一眼万年,一生挚爱」。

有一种共性的特质,叫做敬畏与热爱。

不到10年时间拍摄200多个长城烽燧的黄晓虎,30年来抢救性临摹复制700平方米等比例线图的徐东良,38年来拍摄几十部丝路纪录片的导演秦川......

他们说,「一个人把一生当中的三十八年献给了一片土地,可见我对这片土地爱得多么深沉」;

他们说,「(文保工作者)对话的不是石头和木头,而是古代的匠人」。

因为敬畏,因为热爱,这些与丝路打交道的人,都与丝路产生了一种超越心与物的神交,进入了一种跨越了古与今的心流,形成了人与史的灵魂共振。

其次,他们又是「五种人」——

田野考古者、守护者、传承者、研究者、传播者。

在丝路的文保上,有人考古、有人守护、有人传承、有人研究、有人传播,这是国内第一次,有人用纪录片作品系统性地把这条线上的人串联起来了,让大众得以了解,原来,要守护好丝路上的历史文化资产,需要这样的五种人。

再次,他们更是「无数人」——

在这五种核心分类之下,每个类型之下,又有很多更加具体的职业、分工、学科、科研方向。

你知道有一种守护者,叫「长城守护员」吗?

你知道有一种博物馆,叫「流动博物馆」吗?

你知道有一种小众学科,叫「音乐人类学」吗?

很多人类的活法,很多工作的形态,久居喧嚣之处的人们是无法想象的。

可能,反而是越到边塞之地,越会看到别样人生。

似乎是更纯粹的,更古朴的。

这样的人,怎么纪录?

这部丝路作品的气质,恰如这些丝路人的气质。

既如这些丝路人一般的工作细致,也如丝路人一般的生性浪漫。

所以,这部作品,既有非常严谨的结构——

在篇章结构上,它有很清晰的脉络。

田野考古者篇,以地域为脉络,记录了青海、宁夏、新疆,三个丝路考古大省中,一位又一位鲜活的田野考古人士;

传承者篇,以关系为脉络,讲述了师徒传承、父女传承、世家传承的三种传承关系;

传播者篇,上篇的脉络是「传播载体」,考古专家型记者的文字传播者、专注长城烽燧航拍的图片传播者、筹备哈萨克族音乐会的音乐传播者,用三种寻常载体创作的不寻常的内容。

下篇的脉络是「传播形态」,记录了接地气化的纪录片、新媒体化的微博大V、流动化的「流动博物馆」,三种丝路文化传播的新形态、新趋势;

而我们也发现,虽然清晰,却也在每个篇章,都有不同玩法,这又是严谨之中的灵动。

在单期结构上,它也有很讲究的框架。

每期开头,先有一个动画短片作为「章节题记」。

这是本部作品的创作亮点之一——

既用画风奠定了作品基调,粗粝的线条、沙黄的色调,创造一种为作品量身定制的「丝路风动画」;

又用内容引出了本期主题,动画是丝路古时的故事,纪录正片是丝路今时的续章,这个「动画题记」,成为了古今间的回响;

还用视听语言传递了中国风,用横移拍摄或者竖移拍摄的低频位移,像是一副徐徐展开的中国卷轴,让这个丝路纪录片更添国风古韵。

再有一个创意开头作为「人物引子」。

比如,在进入文物修复师余腾飞的故事之前,出现了一个写意化的红衣楼兰美女,在修复师眼里,他们不是僵化千年的楼兰干尸,而是历历在目的楼兰美女;

又如,在进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考古人才的「马队长」的故事之前,快速剪辑了三位即将跟马队长报道的新一批考古小白的VLOG,以他们的预告建立观众对马队长的好奇。

这就是作品的匠心独具之处,会根据不同人物,设计不同的引子。

最后有一句人物格言作为「点睛收笔」。

10多年来,独居深山驻守金塔寺的石窟管护员刘国虎说,「千年前的故事仿佛就在昨天,我愿意一辈子守护在金塔寺石窟里」;

一辈子在丝路乐舞文化上采风、创作、推广的付泓说,「前路并不明朗,但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做」。

有趣的入题,有余韵的收笔,让人物带着好奇出场,带着情怀退场,节奏合理。

而在严谨的结构之外,又有非常艺术的发挥——

比如,不同人物的塑造,采用不同的拍摄手法。

借用整蛊节目的手法,让同为解说员的女儿小朱整蛊设计父亲老朱,既刻画了这对父女幽默、可爱的人物个性,又用实力证明了考不倒的老朱果然是「最牛解说员」;

运用影视倒叙的手法,呈现了纪录片导演秦川登台领奖倒计时72小时的奔波,既刻画现了他本人个性中的戏剧性,也感受到了他工作中的高强度与高要求。

所以,在这部作品中,手法是多样的、不拘的、跨界的,手法是服务于人物的塑造的。

比如,大量出现一些风格化的、写意性的镜头。

在金塔寺之畔,独自弹唱着民谣《平凡之路》的刘国虎;

在落日黄沙下,用宁夏方言吟唱《送别》的贺文希;

在陕西桥陵中,张口就来秦腔名戏《三滴血》的朱建武;

在尼雅遗址边,弹奏都塔尔吟唱西域民歌的凯赛尔。

这些在传统纪录之外,添的一记闲笔,就让这群丝路文保人,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塑造了一种群像式的人物印象——

孤勇、坚定而又豪情的浪漫主义者。

人的气质,成为作品的气质;

作品的气质,也准确刻画了人的气质。

观众,又会成为怎样的人?

在这部作品中,丝路文化工作者既是被记录的人,也是被观看的人,更是被学习的人。

芒果TV之所以把这部作品献给万千用户,因为这部作品,本质在「人」——

让人看到什么是值得尊敬的人,让人思考此生成为怎样的人。

它有作为顶层的立命价值观。

「择一事,终一生」。

纪录片向大众展示在丝路之上,有那么多的文保人,仍在古朴地坚持着这样一种具有匠人精神的、具有尚古之风的纯粹之气,它是反投机的、反逐浪的。这难道不是当代在都市浮躁之风中迷失的年轻人们,最该了解的立命价值观吗?

它有作为中层的职业价值观。

文保工作者间,会代代相传这样一句话,「青春献给文保,成果分享大众,文物属于国家」;

文博讲解员间,会口口相传这样一句话,「讲解员是对外交流的窗口」。

让他们能够坚持「择一事,终一生」,是因为他们都找到了职业中的使命,职业中的意义。而使命的匮乏,意义的缺位,恰恰就是很多年轻人面对人生迷惘之处。这也许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多受众,找到工作中的意义,或者,去找有意义的工作。

所以,这样一部纪录丝路文化工作者的作品,不仅纪录的是他们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的贡献,更是纪录他们在从业、治学之中闪烁的人性光芒。

1号结语

纪录片,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功能。

有的记物,有的记事,有的记人。

没有高下之分,做到极致,皆是上品。

而这部《与丝路打交道的人》,在「记人」的象限中,可圈可点。

它想明白了「怎么记录人」,也想明白了「怎么影响人」。

它完成了,一个「记人」纪录片,关于「人」完整的意义建构。

搜索建议:
热评

 【歌词】水兵的祝福 / 歌手:吕...

歌词千寻默默地祝福演唱:苏小明湛蓝的大海风平浪静洁白的海鸥展翅凌空姑娘遥望着茫茫海面阵阵海风把情思牵动啊~啊~年轻的战士勇敢的水兵如今你在哪里航行我站在岸边默默...(展开)

热评

 圆锥曲线对称点模型

这个题目正常做法非常非常容易错,但过D做l的垂线,记为n,可以发现TQ关于直线n对称,因此这是一个对称点模型,对称点模型在专栏和书里都有讲过,多数情况下我们用垂...(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