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金运昌(人物)

时间:2022-04-19 23:08:40 热议 我要投稿

金运昌,人物名。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同名人物有清代将领。

人物信息

中文名: 金运昌

国籍: 中国

民族: 蒙古族

出生地: 北京市

出生日期: 1957年

职业: 古代书法研究员

毕业院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主要成就: 发表书学论著多种,授课北大等校

人物简介

金运昌,男,蒙古族,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57年5月出生,1982年2月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

1982-1997年在首都师大教书十五年。起初研究古代汉语,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古代汉语研究会秘书长。后因工作需要和个人专长改而从事书法艺术教育工作,任美术学副教授、书法专业硕土研究生导师。还被聘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兼职副教授。1997年调北京故宫博物院任副研究员,从事古代书画碑帖的鉴藏与研究。1998年任该院古书画部副主任。

因受家庭影响,自幼喜好书法。初学唐楷,后习魏碑,兼及王曦之、李北海行草。崇尚端庄典雅的传统书风,孜孜求之。以居处京华之便,得向启功、康殷、欧阳中石、刘炳森等名家求教,获其亲授。

人物作品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获奖。挥毫之余,曾与欧阳中石先生合作专著《中国书法史鉴》(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还参加了欧阳先生主编的《书法》、《书法教程》、《书法会要》、《书法教学参考资料》(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等教材的编写。并独立主编了《书法与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书写了《楷书家族字帖》(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为适应普及书法艺术的需要,曾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和香港凤凰卫视主讲《少儿学书法》、《碑帖赏真》、《说刻帖》、《扇子与中国文化》、《书法教程》、《书法答问》等节目

个人经历

金运昌35岁时就在首都师范大学的书法系当了副教授,是书法专家,还是书法专业的硕士生导师。研究的是古汉语、书法史、碑学、帖学。35岁当副教授,是一个很不简单的成就,可这并没有让有一点理想主义的金教授就此留下来。

“我听说故宫对懂书法的人感兴趣,我就自己写了个简历,去敲人家的门。”金运昌说起他“进宫”的过程,略带腼腆地说,“我当时是首都师范大学的副教授,应该算是不错的。可我觉得心里有个冲动。在教学生涯里,我看了很多书和资料,可我没有很多机会看那些作品的真迹。这就好像一个喜欢旅游的人不能去旅游,只能每天看旅游书。我不甘心,我想去故宫,因为珍品都在那里藏着。没有什么比能跟这些珍品亲身接触更让我兴奋的了。”

从教授硕士生导师变成仓库保管员

1996年末,金运昌递上自己的简历。1997年他正式调往故宫,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变成了故宫书法部的仓库保管员。这年他40岁。“第一次能跟这些珍宝接触,我真是欣喜若狂。能亲手拿着,亲眼看见,就好像是给我的理论知识上了一堂实践课。”金运昌说着,手不自觉地在空中舞动,眼里满是兴奋。

“我从初一开始学书法。因为从小有点底子,写得还可以,很多东西老师都让我来抄。当时我就是一个小孩,有人称赞,自然就卖力。学着学着,竟然也学得津津有味。有了一点零花钱就去买碑帖,一有机会就让人介绍我认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刘炳森先生、大康,几位大师都是我的老师,还经常去拜访启功先生,从他们口中学了很多知识。当我拿到实物看时,知识跟实物对上了,那种感觉真是太好了。兴奋这个词儿,还真不能充分地反映我当时的高兴劲儿。”

当上班成为乐趣

为书法部的保管员,有点像图书馆的管理员,也有点像仓库里面的管理员。主要任务就是保管好一卷一卷的书法作品,有人提这些作品的时候就拿出来。

“故宫可不是图书馆,不是说你在这儿上班,想看一看什么作品就拿下来看,这对作品本身是会产生耗损的。只有在保管员这样的岗位上,你才有机会经常碰到有人来提作品、为藏品拍照什么的,你就为他们打开藏品,自己也顺便好好地看看。这真是求之不得的事,一年左右的时间,我把藏品看了个七七八八,这真是把我乐坏了,真是很大的福气。”金运昌压了压声音,正了正容,认真地解析着,仿佛这是故宫一不小心让他捡了个大“便宜”。

“从前虽然是搞书法专业,可我觉得自己的鉴别能力很不足。参观展览的时候,可以说是在一种糊涂的状态底下欣赏展品。对是否历史珍品,我说不准。现在看多了,接触多了,心里就有数了。”金运昌告诉记者,“现在看展览的时候,我不自觉地就会带着一点考证的心情去看。还要做一点笔记,写下自己的看法、感想之类的东西。或许有一天我会出版这些笔记,不过这是以后的事了。”

1998年,故宫的管理体系有了改变,书法、绘画、碑帖,在同一个部门管理,金运昌所在的部门同时负责保管和陈列。“这样的改革,正好是对我个人的一次提升。因为不光碑帖书法,现在绘画藏品也是我的工作范围,这对我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有很大的帮助。”

愿意在故宫待一辈子

只讲金运昌和书法的事,会以为他是一个书法狂人。可是他实在不狂,更是一个处处以中庸之道处事的一个人。虽然在鉴定书法这事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可他并没有想要“下海”,趁拍卖市场火热的时候捞一笔。“生活没有钱不行,可钱太多了也一样会有烦恼。我觉得我现在的状态很好。我不考虑去办个拍卖公司,或以鉴定为生。现在的鉴定环境挺复杂的,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现在是有一点名气了,可这名气是故宫给的,我做鉴定的知识也是故宫给的。我愿意在故宫待一辈子,里面有一点点报答的意思吧。”金运昌说,“再者,近年故宫的工作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进。我太太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方面我们过得去了,我不需要很多钱。”

“两畅”是做人的宗旨

当问到每天的行程是如何安排的,金运昌说他的生活很简单———不打牌、不下棋、不抽烟、不喝酒、不锻炼身体。每天早上起来就随意地临帖,然后就骑着车上班。“故宫里面很大,工作人员办事基本上都是骑车去办的,走路太费时间了。当然有游客参观的地方是不能骑车的,不过在东西两侧都有便道,往哪儿都成。”

“晚上就是家庭时间。不过每星期我会有两三个晚上到这书斋来,写字和看书法方面的书。”一面在为自己的理想和爱好尽情冲刺,一面尽力做好自己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可能这就是他所说的中庸之道。不放弃,不过头。在采访的短短一个多小时中,金主任接了几个电话,有其他记者来的电话,他都一一客气地安排好。有自家老太太打来的电话,他也体贴地答应着。还有好像是家里打来的电话,他也开开心心地说着。这就是一个48岁男人的写照,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有要他用心的地方。他给我看一枚印章———“两畅”,说,这是他做人的宗旨。人来交往,要做到我畅快时你也畅快———两畅。

对于他来说,在故宫的书画部工作,就是他的“畅”。之余,还要尽量让其他人也“畅”。也许就是这样的态度,让他在街上等一个素昧平生,名不见经传的记者。

同名人物

金运昌少小失怙,以流浪乞讨为生。后来,他流落到津里集(今属安徽明光市)给人放牛,当地一位私塾先生见其聪明伶俐,很喜欢他,于是教其读书识字,还把他介绍给凤阳总兵郭宝昌,郭母曹氏见他眉清目秀、乖巧可爱,遂收为义子,并改名郭运昌。在郭家,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同时练就了一身好武艺,长大后参加了义兄郭宝昌领导的淮军“卓胜军”,以守河防立功,获得“勉勇巴图鲁”(满语“勇士”)称号。当时,捻军造反的烽火燃遍了中原大地,造成了强烈的社会动荡和巨大的破坏。

作为军人,他有责任为国家平定叛乱,他担任卓胜军的前锋,南征北战,于同治三年(1864)消灭了安徽境内的各地反政府武装,以显赫的战功升为守备。同治六年,他又率领大军,追剿窜至陕西的叛军,一举攻克了被叛军占据的绥德城,晋升参将。七年,他率军围剿直隶境内的叛军,屡获胜利,被破格提拔为总兵。郭宝昌不幸受重伤,清政府令金运昌统率卓胜军。在吴桥、南皮战役中,他一举击溃了叛军首领任化邦、张宗禹统率的主力部队,任化邦阵亡,张宗禹逃窜,下落不明。他又在宁津战役中打败叛军张大福部,张大福投降。至此,北方的叛乱被荡平,他成了名扬四海的战将,晋升记名提督。他上书朝廷,请求恢复本姓,得到了批准。 自同治元年(1862)起,陕西、甘肃等省暴发了以回民为主的武装起义,时间长达十二年之久,虽说是反抗清朝统治的行为,但社会的正常秩序遭到了严重破坏,给西北部地区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陕甘总督杨岳斌的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杨被罢免,闽浙总督左宗堂临危受命,调任陕甘总督,奉命平定叛乱。左宗棠征调湘军名将刘松山、淮军名将金运昌等部队进入陕甘镇压反政府武装,战斗异常惨烈,大批将士战死沙场,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才取得胜利。 在众多战役中,尤以“金积堡之战”最为著名,持续时间长达三年之久,是一次生死大决战。根据左宗棠的部署,自河西到叶升堡由刘松山负责,自山西到花定、灵州由金运昌负责,几乎天天都处于战斗中,伤亡十分严重。金运昌的卓胜军都是以吃米、面长大的南方人,不习惯北方的青稞、高粱,多数人患上肠胃病,战斗力受到严重削弱。同治八年2月14日,湘军名将刘松山中弹身亡,刘松山侄儿刘锦棠继任湘军首领,军队供需严重不足,金运昌令杀马为食。

回军掘开渠堤,正遇上狂风,一时间汹涌的波涛滚滚而来,卓胜军的营垒顷刻之间没入汪洋之中。金运昌临危不惧,冒着枪林弹雨昼夜站在齐腰深冰冷的水中指挥战斗,将士们得到极大的鼓励,无不以一当十,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终于击退了对方。回军又在堡北用砖石筑卡阻碍清军进攻,掘开马连河堤引水攻击清军,金运昌率领将士带着锄头,在刘锦棠湘军的支援下,泅水前进,拆毁了回军的关卡。四月,回军首领陈林率众到花定抢夺粮食,金运昌命提督王凤鸣迎战,在砖井镇击溃了对方。七月,清军攻克马家两个山寨。当时麦子成熟了,金运昌与刘锦棠分头抢收,回军来争抢,被击溃。于是在蔡家桥回军旧垒基础上修筑营垒,横跨秦渠,内设卡,外障水,打开渠堤,反灌回军营垒,一举破坏了回军三座营垒、十一座关卡。金运昌与刘锦棠商议,合力在回军主力聚集的金积堡周围挖掘了两条深数米、宽达十多米的壕沟,壕两边又筑起高达丈余的围墙,一防堡内回军突围,二防堡外回军救援,刘、金等人分段把守,牢牢地困住了堡内回军。九月,诸军会战金积堡,金运昌腰部被弹片击中,血流如注,仍指挥若定,不肯下火线。

12月31日,回军已弹尽粮绝,走投无路,陈林率部分回军请降,金运昌向左宗堂建议招安西林、河川的的回军,以孤立金积堡的回军,得到了左宗棠的首肯。金运昌对降兵十分宽大,身强体壮的收编为官兵,体弱的发给钱粮令其返乡,深得降兵的拥护。六天之后,首领马化龙正式缴械投降,并写信给王家疃的回军劝降。

1871年3月2日,金运昌、刘锦棠等人的部队攻克王家疃,金积堡之战宣告结束。金运昌获得清政府赏赐的黄马褂——在清朝,获赐黄马褂代表着得到皇帝的宠信,是一种极高的荣誉。他征袍未脱,又带着伤痛风尘仆仆地进剿马胜福部回军,大获全胜,晋头品服,并奉命驻防军事重镇包头。9月9日,他登上狼山最高峰,只见八百里黄河平原中的河套干渠尽收眼底,东边是美丽的乌拉素海,南边是富饶的鄂尔多斯高原,西边是雄伟的贺兰山脉,北边是一望无际的乌拉特草原,不尽感慨万千,诗兴大发,写了有名的诗篇,并命人勒石刻碑作为记念: 总统五千兵,纵横万里路。踏平金积堡,调防紫金驻。 忽逢重九日,登高于此处。只见蒙古包,不见村与树。 如今,这块长约1.3米,厚约0.7米诗碑已经成为卓彦淖尔市狼山风景区的一处名胜,游客到此无不放怀吟颂,缅怀这位杰出的将军。 正当左宗棠率湘军、淮军与回军鏖战的时候,新疆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利用人民对清政权的不满,扯起了“排满、反汉、卫教”的反动旗帜,在天山南北建立了五个封建割据政权,其中占据喀什噶尔的金相印竟派人去浩罕汗国,要求迎回原回疆叛乱分子张格尔的儿子布素鲁克,这就给了野心家阿古柏的入侵分裂新疆以可乘之机。1865年元月,阿古柏率兵潜入新疆,攻占英吉沙尔和咯什噶尔,次年又攻占叶尔羌、和阗、库车,宣布成立脱离中央的哲得沙尔国。至1870年,又攻占了吐鲁番、乌鲁木齐,控制了新疆大部分地区。阿古柏反动政权竟得到了英国、俄国等西方国家的承认和支持,俄国更是出兵强占了伊犁地区,驻守新疆的清兵根本不是这些侵略者的对手,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的侵害。1875年5月,清政府将畏葸不前的乌鲁木齐提督成禄撤职查办,任命老将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督办关外剿匪事宜,在陕甘立下汗马功劳的刘锦棠湘军又奉命开赴新疆打击侵略者。伤痕累累的金运昌闻讯则主动向左宗棠请缨西征,得到了批准。他被任命为乌鲁木齐提督,兼护都统,驻守乌鲁木齐、古城、精河一带,沉重打击了哈萨克游匪及窜至新疆已投降阿古柏的原甘肃回军首领白彦虎部,同时为刘锦棠部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配合刘锦棠部向侵略者发起反攻。

战事从1876年夏季开始,到1877年结束,清军大获全胜,收复了被侵略者占据了十三年的新疆大部分地区。后来,清政府又通过外交斗争,收复了伊犁地区。新疆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金运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战后的新疆满目疮痍,民生萧条,当地各族群众生计成了问题,驻疆各路大军的供需也严重短缺。为此,统帅左宗棠实行军民结合、耕战结合的方针,开展生产自救运动,金运昌部是此项政策坚定的拥护者和执行者。左宗棠在日记中曾写道:“自闻南疆告捷,远民踵至,肃州报每日出关者数十百计。金运昌提督所部踊跃就屯,禁之不止,盖习见耕获之利优于口粮耳(《左宗棠全集·书信》卷三,第351—352页)!可见,左宗棠对金运昌十分赞赏。他还捐出自己的薪金为当地修缮城墙、桥梁,带领军民疏通沟渠,保障灌溉用水,鼓励军民务农种桑,为恢复新疆地区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长年在外征战,但乡梓之情一直萦绕于怀,他曾为盱眙修建文庙、试院、县署、义仓等捐献了大笔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