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网红”隔离险,尴尬退场

时间:2022-06-23 03:12:56 热闻 我要投稿

“隔离1天能领200元,只要一杯奶茶钱,隔离在家也能躺赚。”2021年12月,由于工作原因出差较频繁,家住上海浦东的吴兰被保险销售喊出的宣传口号吸引,购买了复星联合健康的一款名为“复星联合爱无忧意外伤害保险”的产品。

该产品保障期限为1年,其中除意外身故、意外伤残及猝死以外,还扩展了新冠隔离津贴的保障。根据合同,在保险期间内,如果吴兰因处于中高风险地区,或是为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而被当地防疫部门要求强制隔离的,保险公司承担吴兰被强制隔离期间的每日津贴保险金,津贴标准为200元/天。

但近日,吴兰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前段时间在上海大面积爆发新冠疫情后,她被要求居家隔离超过50天。按照合同规定最高30天赔付计算,她本可以拿到6000元的理赔金,但保险公司却以“材料不符合要求”为由,拒绝赔偿。

考虑到这两年多发的疫情,吴兰觉得自己已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想着万一某天被隔离还能有些经济补偿,但没想到最后还是被保险公司“坑”了。

“保险公司说我没有‘中高风险地区’的政府隔离文件,之后我提供了浦东新区疫情

《财经天下》周刊调查发现,被隔离险“套路”的不止吴兰一人,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许多消费者普遍反映购买隔离险被拒赔的问题。

曾经,抓住人们对疫情的恐慌情绪,依靠较低的保费和可观的保额,不少保险公司通过售卖“隔离险”狠狠收割了一波流量,也让“隔离险”成了保险界的“网红”。据媒体不完全统计,高峰时期该类相关保险产品一度曾高达60余款,国寿、平安及人保等各大保险巨头也纷纷参与其中。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此类“隔离险”“防疫险”并非单独的一类险种,大多是意外险的扩展,因保障内容包含“新冠肺炎强制隔离每日津贴保险金”而被统称为“隔离险”。

但现如今,理赔难、投诉多,风靡一时的“网红”隔离险,也不得不面临尴尬的退场境地。

理赔难,投诉多

与吴兰的遭遇类似,同在上海的陈勇购买了众惠相互保险的“惠无忧”保险,而其在被隔离后向众惠保险索赔隔离津贴保险时,也遭到了保险公司拒赔,理由同为“不是中高风险地区”。

《财经天下》周刊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隔离险”关键词,显示的结果超过3400条,所涉机构主要包括复星联合健康、众惠相互保险、泰康在线等多家保险公司。而在众多投诉中,多数上海地区被居家隔离的消费者因“非中高风险地区”而被保险公司拒赔;也有不少其他地区因疫情防控或密接等各类情况被居家隔离甚至集中隔离的消费者同样遭到了拒赔。

由于赔付标准不清晰、评定不合理、拖延赔付等问题,“隔离险”招致不少消费者诟病。有投诉者表示,自己申请保险理赔时被告知“不是密接,不予理赔”,而与自己同小区的朋友提交同样的证明材料却能成功获得理赔;还有人投诉称,提交材料申请理赔后保险公司迟迟不给处理,多次打电话沟通,对方却一直推脱。

而随着相关投诉纠纷频发,保险行业口碑再度遭受质疑,有网友直言“保险都是骗人的”“保险只有两不赔——这不赔,那不赔”。

黑猫投诉截图

北京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时晓骞律师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投保人身处地区只要符合国家政策标准所界定的中高风险地区,保险公司就应该依约理赔。

“保险公司在投保人有确实充分证据证明投保人符合‘隔离险’赔付条件时,必须依照合同约定进行赔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履行合同义务,投保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或者向保险行业协会投诉等方式解决问题。”时晓骞表示。

5月30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向财险行业发布的《关于财险行业扎实推动稳经济各项政策落地见效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各财险公司要认真贯彻落实银保监会关于规范“隔离”津贴保险业务经营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加强和改进隔离险等疫情相关保险理赔工作,提高理赔效率,在合同范围内实现应赔尽赔,鼓励保险公司简化理赔手续和理赔材料,对疫情严重地区开通理赔绿色通道,做到应赔快赔。

相关产品接连下架

近日,一位北京消费者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因近期疫情反复,想买份“隔离险”为自己添一份保障,但在购买时却发现市面上可选的隔离险产品非常少,“之前身边有朋友买的时候说有很多隔离险产品都挑花眼了,现在不知道怎么回事基本没了,尤其是能保障居家隔离的保险更是难找。”

事实上,早在今年年初,监管部门就对“隔离险”做出了规范。2月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隔离”津贴保险业务经营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简称《紧急通知》),明确要求保险公司端正经营理念,规范产品设计、销售误导及条款不明确、无故拒赔等行为。

据了解,上述复星联合健康及众惠相互保险的两款隔离险产品已在2月、3月份先后下架。自3月份疫情出现多发态势以来,大波热销的隔离险纷纷迎来下架的命运,目前市面上仍在销售的相关产品已所剩无几。

《财经天下》周刊查阅部分保险公司的官方平台及支付宝、微信、京东金融等平台发现,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在售的产品中已难见隔离险的踪迹。“现在市面上的隔离险非常稀缺”,泰康在线的保险代理人表示,该公司的一款隔离津贴险也在数日前刚刚被下架。

“因为疫情反复爆发导致隔离的情况较多,理赔量大幅上升,保险公司亏损较为严重,很多隔离险都下架了。”据行业人士分析,相关产品纷纷下架,一方面是由于新一波疫情带来大量的理赔报案,保险机构面临较大的赔付压力;同时,对于隔离条件、理赔材料解读不一致等因素成为隔离险引发理赔纠纷的重点,相关投诉量居高不下。

但若往下深究,隔离险在前期设计方面存在的较大漏洞,也使保险公司不得不将这类产品尽快下架。

上述行业人士表示,隔离险作为创新产品,保险公司在保险条款的设计上需要更加严谨,此前由于缺乏大量数据支撑定价,加之疫情再度爆发推高了赔付率,保险公司赔付压力剧增,而当下实际情况显然与前期产品设计时的风控相差甚远。

随着相关数据得以积累,保险公司开始优化精算假设,对隔离险产品优化升级。

从目前可寻到的隔离险来看,人保财险、华泰财险、泰康在线等个别保险公司仍有在售涵盖隔离津贴的保险产品,而这仅剩的几个隔离险也将保障内容做了改动,明确了不可赔付的条件,降低理赔中潜在的纠纷风险。

其中,人保财险旗下的“安疫保(含新冠隔离)”显示,该产品保障计划仅包含集中隔离自费损失津贴,明确表明不含居家隔离。华泰财险旗下的“华泰新冠隔离保障险”保障的新冠疫情隔离津贴,不仅不含居家隔离,还标明了仅承保由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导致疑似感染或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肺炎而被强制集中隔离的被保险人,并且不含无症状感染者。

而泰康在线的“特定传染病保险”的隔离津贴,则是仅保障因疑似感染特定传染病而被强制隔离的被保险人,明确表示密切接触者及居家隔离不在保障范围内。

保险创新应回归本质

随着疫情反复,不少区域被封控,相关保险的赔付也越来越多。2021年末,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保险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与经验》显示,2020年保险业疫情专属保险理赔金额已达4.9亿元。

其实从保险公司的角度而言,此次创新开发隔离险的出发点旨在补偿被保险人因疫情隔离所受的损失。然而在隔离险横空出世,一跃成为“网红险”之后,却把消费者“隔离”在了赔付的门外,在频繁的投诉声中,尴尬离场。

“作为一种获客型产品,隔离险在当下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营销切口。”有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作为一类创新型产品,隔离险凭借着低价优势及“隔离获赔”的猛烈宣传,成功在各大平台收获无数流量,进一步拉近了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距离,但由于产品设计及运营等方面不够精细化,疫情的反复直接带来大量的理赔报案,面对陡增的赔付率,保险公司压力倍增。

在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保险公司的创新能力备受考验。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比如此前开发的退货险,随着电商崛起成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而基于低碳理念的UBI车险也颇受关注。但在不断开发新产品的基础上,保险公司仍需做好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持续优化产品设计,这也在考验保险公司自身的风控能力。”

关于保险产品的设计问题,监管部门也同样重视。今年2月份,银保监会发布的《紧急通知》中,明确指出,保险公司在开发设计保险产品过程中,应切实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以保险消费者实际需求为基础,在综合考量可保利益和风险程度的情况下,依法依规开发产品,合理设定责任免除和理赔条件。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次事件对保险行业也是一个教训。”他认为,保险的费率取决于事故发生的概率,但是遇到突发事件或者疫情,它的发生概率很难测定,因此保险公司的研发风险非常高,需要谨慎考虑保险产品

这些年来,保险行业在产品设计、销售渠道和风险管控等方面都在不断创新,然而在创新的同时,行业也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如何在保护市场创新活力和加强行业监管之间取得平衡,一直是全行业思考的重点。业界的共识是,无论是“隔离险”还是其他产品,创新不能脱离保险的本质,切莫让噱头盖过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