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虽千万人吾往矣!”一句谢谢,医生值得!

把我的一生献给人类;

我将首先考虑病人的健康和幸福;

我将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和尊严;

我要保持对人类生命的最大尊重……

以上文字,来自于每一名医生入职时都要宣读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为了履行这个承诺,医生们用纸笔、用药物、用手术刀,矢志不渝地回应着这条路上所有的考验。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历史不会忘记,当初那些冒着生命危险“逆行”武汉的医者、那些无私无畏在抗疫一线的牺牲殉职——医生为我们拼过命!

当前,全国正在整治医疗行业不正之风,一时间各种声音不绝于耳。近日,卫健委回应强调,这只是针对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白岩松公开呼吁:不能让绝大多数医师感到委屈,甚至被污名化。

8月19日,在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微博举办了#中国医师节#IP活动,通过#谢谢你医生# 、#医疗的N种可能#等多个互动子话题,跨界联动协会、媒体、医生、明星等领域,话题总浏览量超过5亿,涵盖30个科室,近千名医生参与,展示了“破圈”影响力。

他们是患者心中最大的依靠,但也是恰好学医的普通人。白大褂之下,他们每天经历着怎样的生活?如何理解医生这个职业?在精进医术之外,他们还有哪些更深的思考?这些展示与看见,可以增进公众对医生群体的多面认知,消除神秘感与误解,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01

医者,利他主义践行者

许多人都是当了医生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个没有“家”的职业。即便是在医师节,这一专属于医务工作者的节日,他们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庆祝、休息。

忙碌,但有意义,像其他身着白袍的日子一样,这是多数医者医师节的真实写照。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泽之老万调侃自己为“中老年医生”。8月18日,他发微博描述了自己充实的一周:出了7个半天门诊;做了5台手术,分别为一位多次手术史的肉瘤复发患者做清除手术、拿掉一例巨大的卵巢囊肿、为一位疑似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复发患者清除病灶…

同时,案例精讲,远程会诊、网络咨询等惯例工作也必不可少。忙碌的工作之中,@泽之老万表示有5顿午饭和2顿晚饭是方便面,有2顿晚饭是一整节糯米藕。

来自微博@泽之老万

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医者的每一次技术、术式的突破,都代表着为此前“束手无策”的患者群体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组数据即可鲜明对比:196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仅为44岁,如今超过了78岁。这样巨大的成就,有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成绩,更离不开医疗发展进步和医生的贡献。

在微博顶级名医深度访谈栏目#医疗的N种可能#之中,@微博健康 尝试探寻中国医疗的“边界”,联合@医学微视 走进硬核医院科室、临床团队,了解最前沿的新技术、新疗法,记录特色诊疗的全部流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北京阮祥燕大夫是中国“卵巢组织冻存第一人”,就在前不久,她所在的医院卵巢组织冻存库冻存了7个月女婴卵巢组织,成功为其保存了卵巢功能与生育力,这是阮祥燕主任团队打破亚洲最小冻存年龄记录的奇迹之举。

截图自微博#医疗的N种可能#视频专访

据阮祥燕主任采访视频,该患儿患有白血病,进行了三个疗程的化疗仍未能治愈,在进一步的骨髓移植之前,患儿需要进行超大剂量的放疗和化疗,会严重影响卵巢功能,导致丧失生育能力、过早绝经、慢性病高发等严重健康问题出现。

但如果在骨髓移植前取出卵巢进行组织冻存,待到孩子长大,再将冻存的卵巢移回体内,就能“保存”患儿的生育力,从而使其人生更加完整。

该案例为公众有效普及了卵巢组织冻存这一“小众”疗法。8月14日,该栏目上线话题阅读量增量4105.9万,专访视频观看量超92.5万次。

挑战了卵巢组织冻存的受者年龄“下限”,在#医疗的N种可能#第二期中,另外一位医生挑战了骨科手术受者的年龄“上限”。

据介绍,105岁老人龚某,因咳嗽出现腰痛,导致活动受限,卧床休息时疼痛不明显,起坐翻身时腰痛感明显,经腰椎核磁检查显示腰椎退变,腰1椎体新发生压缩性骨折。因为患者105岁高龄,身体器官存在不同程度衰竭,叠加多种内科系统疾病,情况更加棘手。

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脊柱外科张智海 与医疗团队成员综合考虑老人迫切治疗的意愿后认为,老人身体状况尚可,优先考虑脊柱后凸成形微创手术治疗,使其减少疼痛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该视频上线两天,观看量就超过20万次。

截图自微博#医疗的N种可能#视频专访

02

决定当医生的那一刻,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医生是最难入门的职业之一,高风险、高学历、高技术,有无数艰难的考试要闯,那么多、那么厚的书本需要沉下心来一读再读。

学医的人最爱感叹的一句话就是:“一入医学深似海,从此……”虽然学医难度极高,但咀嚼精神果实的时候,过来人无一不觉得“很香”,因为学医对人的改变不止是学识上,还有品格、气质上的磨砺。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教授@段涛医生在微博发帖表示,与其他学科不同,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医学院毕业进入医院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要继续学习临床实践,需要上级医生手把手教,在很多年里根本无法独当一面的看诊和手术。

微博热搜榜话题#学医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上,有约近百位健康医疗大V分享了学医前 VS 学医后的照片,其中@北京眼科医生陶勇发布的一个眼科医生30年追梦路照片视频,观看量35.6万人次,曝光超百万次。

截图自微博@北京眼科医生陶勇分享视频

陶勇医生认为,“虽然当医生很苦很累、压力很大,但我很感谢这份职业,让我找到了奋斗一生的方向;以职业为窥镜,我得以看到医学外部的辽阔世界。”

正是在这样的信念之下,陶勇医生才能一次又一次克服困难,重新回到手术台上。

来自@北京眼科医生陶勇,获赞超11万。网友暖心评论:看到陶医生还能重新上手术台,真好。

淄博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血液科周医生的从业经历更加像一部普通青年的“奋斗逆袭史”:17岁高中毕业,20岁菏泽医专毕业。从一名歪打正着学医的学生,进入乡镇卫生院一干就是6年;再从住院医师,到主任医师,期间从未停止过学习。

在基层工作期间,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周医生没白没黑的复习《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时事政治》、《唯物辩证法》、《中国近代史》等课程。用了三年时间,才考取了山东医科大学(今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血液病专业硕士研究生。

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1996年9月至1997年7月,周医生在山东省卫生干校接受系统英语培训,并于当年通过外语水平考试,曾先后远赴瑞典、南澳大利亚进修和学习。

一位业内前辈跟他说过:“医生这工作,像一头小毛驴上了套,一拉就是一辈子”。他对此深以为然。

来自微博@血液科周医生(左右滑动查看)

8月19日,医师节当天,还有4个医者正能量暖医故事新闻登上热搜榜,其中@农民频道 分享了铅衣医生的故事,登上话题热搜TOP38,引发公众广泛讨论。

众所周知,介入手术,全程需在强X光辐射下进行。作为介入治疗的医生,手术时需全程穿上30多斤重的铅衣。一个人,平均一天2台手术,一年下来就是700多台,这相当于接受了700多万次的强X光照射。虽然有铅衣,也只能防护一半。于是,“头发也比较少,白得也比较早”成了他们的标配发型...这,是一名介入科医生的日常,也是千千万万医务工作者的缩影。

截图自微博@农民频道#铅衣医生1年受强X光辐射700万次#

截图自微博评论

03

一句谢谢,医者值得!

医院里的生与死常常只在顷刻之间。在突发事件和紧急救援中,医务工作者们总是首当其冲,同时承受巨大的心理和体力的双重压力。

不仅如此: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医者还需要付出比其他职业更多的“情绪劳动”。

无论如何,这些辛苦值得被看到,也应该被感谢!

医师节期间,@人民网 发布的一条微博显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肿瘤外科主任王金湖在其朋友圈分享与患儿的故事,收获点赞多得滑不到底,这其中大部分的点赞都来自患儿家长。@人民网配文称“满屏都是信任与肯定”。王医生说,自己从不拒绝家长加微信,因为知道这是被病人需要。

截图自微博@人民网#儿科医生朋友圈点赞多得滑不到底#

在微博发起的#谢谢你医生#话题中,明星、体育等13个领域,50+位流量博主为医师们送上祝福和感谢。

致敬医者,不需要复杂的语言,可以是:谢谢你,医生!让我们一家又燃起了希望;亦或是:谢谢你,医生!让我告别病痛的折磨…

总之,一句谢谢,医生值得!

截图自微博#谢谢你医生#活动页面

人类的繁衍生息,一切文明的传承,都离不开一代代医者们的护佑。

“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先生说过:“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这是一条佛心仙道的修炼之路,也是一条没有止境的道路。

希望在社会、公众、医师的共同努力之下,“尊医重卫”这个词能真正走进大众心里,因为每个人都将成为患者,尊重医生就是尊重自己。

*目前,微博泛健康兴趣用户覆盖人数达到1.2亿,平台上健康内容曝光超百亿,覆盖科室包括营养、妇儿、医美、中医、眼科、慢病、肿瘤、男科、口腔、心理等。

· END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值得  值得词条  医生  医生词条  谢谢  谢谢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