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黑龙江大豆产业发展优势及振兴路径

作者:付斌 何雯瑾 申克建 段新宇 胡华浪

摘 要: 大豆是中国唯一与世界完全接轨的主粮作物,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与进口国,受国外低价大豆进口影响,国产大豆供给能力不足导致进口依存度过高,已严重影响国家大豆产业安全。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大豆生产、商品供给以及食用大豆与高油大豆生产基地,肩负着保障国家大豆产业安全的重任,“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粮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加强规划顶层设计,争取各方政策对优质大豆种质提升、种植基地、大豆物流产业园、交易中心及产业集群等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支持,继续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将“五优联动”贯穿于大豆产购储加销的全过程,真正意义上体现优质优价,促进大豆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齐发”,实现黑龙江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1]。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优势产区,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大豆生产保护重点区域。因此,研究黑龙江省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有效路径,对于振兴我国国产大豆产业、推动供给侧改革、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优势

1.1 政策法规较完善

大豆是国家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物资,大豆产业发展关系民生。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大豆产业发展,相继出台的大豆产业相关政策规定为黑龙江大豆产业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1.1.1 支持政策不断出台

《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2]的出台,为推动我国大豆生产实现“扩面、增产、提质、绿色”提出新理念、谋划新思路、设定新目标。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种子安全和农作物种业创新发展等相关政策规划的不断提出,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在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计划的同时,制定了一些地方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政策规划,其中《黑龙江省大豆良种生产能力提升项目实施方案》[3]、《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意见》[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5]的颁布实施,为黑龙江大豆种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与支持。

1.1.2 补贴力度不断加大

大豆补贴包括种植者补贴、良种补贴、轮作补贴、地力补贴、化肥补贴等,是国家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的重要抓手。黑龙江大豆生产得益于补贴政策红利的不断刺激,农户种植大豆积极性逐年提升,2018—2020年黑龙江省大豆补贴分别为4 800元/hm2、3 825元/hm2、3 570元/hm2,高出玉米补贴3 000元/hm2以上。从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扩大豆、扩油料”的重要指示精神来理解,国家对大豆产业的支持力度仍将继续加大,以确保大豆从种植面积到产量能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保障大豆种植户的收人不低于种植其他粮食作物。同时,从区域差异化、主要大豆油料作物轮作休耕、二三产业等方面继续研究制定相关补贴政策,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大豆流通新环境。

1.1.3 大豆食品安全生产有保证

新修订的《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中禁种转基因粮食作物的条款,对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产业未来发展意义非凡、影响深远。该条例不仅用法律手段保护了黑龙江生态发展空间、从源头上保障了食品安全,更重要的是在根本上明确保证了黑龙江大豆产业在国内唯一的“非转基因”独占地位,直接关系到相关产业的战略投资布局。此外,黑龙江省土壤、水和大气等生态状况良好,为发展非转基因大豆加工产业提供了天然、安全保障。

1.2 原料充足有保障

黑龙江省作为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超过全国15%的大豆主产区,其大豆在品质、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大豆纤维等食用以及食品加工工业原料的需求方面广受消费者与食品加工企业青睐。

1.2.1 大豆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农业种源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并明确指出要“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国家层面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大豆种业企业发展相关政策与扶持措施。黑龙江省从大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高产高油高蛋白高抗新品种选育布局规划(表1),大豆种业龙头企业优异品种繁育推广和制种筛种(表2)、检验检疫、仓储物流等全供应链保障,秉持“一粒好种子,一仓安全粮”的发展理念,联合全省各类企业种业自主研发团队、科研院校和种业组织,加大政策性补贴力度,扶持大豆种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表1 黑龙江省大豆优质高产品种区域布局规划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表2 2020年度黑龙江省大豆良种生产能力提升项目补助资金

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1.2.2 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近年来,得益于大豆政策的利好,黑龙江省大豆产量保持稳步提升,2016—2020年分别为563万t、689.5万t、658万t、781万t和920.5万t,占全国大豆产量的40%以上(图1),年均增长13.1%,为国内非转基因大豆制品提供了充足的货源保障。同期,2016—2020年全国大豆总产量从1 185万t增长到1 960万t,而进口量从8 391万t增长到10 033万t,缺口巨大(图2)。黑龙江大豆生产的大面积推广以及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将有力维护国家利益,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1.2.3 农户种植大豆积极性高

除了大豆生产者补贴价格远高于玉米生产者补贴价格,导致大豆面积大幅增加外,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大豆比较收益提高。根据入户调查,2019年黑龙江省大豆收购均价为3.40元/kg,按照一般年份大豆单产为2 100 kg/hm2计算,种植大豆可以产生7 140元/hm2的价值;2019年玉米的收购价格为1.30元/kg左右,按照单产9 000 kg/hm2计算,种植玉米可以产生11 700元/hm2的价值,即种植玉米比种植大豆能够多收益4 560元/hm2左右,除去高出的2 250元/hm2种植成本,则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种植玉米的收益要比种植大豆高2 210元/hm2左右;如果加上补贴,则大豆比玉米的种植收益高1 200元/hm2左右,因此部分农户倾向于在下一年种植大豆。2020年大豆收购价格在4.80元/kg左右,玉米收购价格为1.80元/kg左右,按照上述计算方法,2020年种植玉米比种植大豆多收益5 400元/hm2左右,除去高出的2 250元/hm2种植成本,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种植玉米的收益要比种植大豆高3 150元/hm2左右,如果加上补贴,则玉米比大豆的种植收益高150元/hm2左右,故2021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在350万hm2以上的历史高位。

图1 2016—2020年全国及黑龙江大豆产量

数据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2016-2020年黑龙江统计年鉴

图2 2016—202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

数据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

1.3 加工产业基础好

伴随着收入增加、城镇化推进、人口增长和食物消费结构转型,我国居民对丰富餐桌美食以及零食的消费需求促使大豆相关食品加工业蓬勃发展。黑龙江作为高品质大豆生产地,拥有众多知名大豆产品加工企业,加工潜能也在市场需求拉动下不断被释放。

1.3.1 加工规模较大

2019年,黑龙江省有大豆加工规上企业86家,设计加工能力1 981万t,实现产值98.9亿元(表3)。黑龙江省的大豆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哈尔滨、佳木斯、双鸭山、黑河、齐齐哈尔、绥化等地市。2020年黑龙江省投资5 000万元以上的大豆加工项目共11个,总投资22.8亿元,预计达产后可增加营业收入25亿元。

1.3.2 主要产品丰富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主要加工生产大豆油(九三非转基因大豆油)、豆粕(龙江福非转基因食品级豆粕)、大豆磷脂(磷脂酰胆碱)、大豆蛋白(大豆冰淇淋)、大豆低聚糖、大豆皂苷、大豆异黄酮、维生素E等20多个产品品种。2020年1—5月,黑龙江省精制食用植物油产量为18.4万t,同比下降4.2%,环比增长11.8%。其中,37户大豆加工企业实现产值25.3亿元,同比下降4.2%。

表3 2019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大豆加工企业运行情况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工信厅

1.3.3 典型企业较多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非转基因大豆最重要、产量最大的主产区,非转基因大豆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和加工量均居国内首位。2019年中国粮油销售排行榜上,在以油脂加工为主的企业中,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凭借321亿元的销售额拔得头筹。北大荒豆制品公司进口盒装豆腐生产线,采用10项尖端技术,年产盒装老豆腐10 000 t、绢豆腐6 000 t。黑龙江省凯飞豆制品有限公司在原有的大豆压榨油生产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发了大豆面条、大豆素食、黑大豆油、绿大豆油等迎合市场需求的大豆制品。

1.4 综合实力比较强

1.4.1 科研人才助力发展

围绕绿色大豆种植、大豆食品研发和成果转化,黑龙江省已形成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龙头加工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相结合以及产学研用紧密衔接的创新体系。黑龙江省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绿色食品研究院、黑龙江省轻工设计院、黑龙江省轻工研究院、黑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等机构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技术人才储备,其中大豆高纤维系列食品、大豆酶等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4.2 品牌影响力领先

黑龙江省一直致力于推进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发展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并立法进行保护,“龙江大豆”就是非转基因大豆的代名词。同时,黑龙江大豆油已成为黑龙江省在全国家喻户晓的非转基因食品代表。其中,“九三”居国内非转基因大豆油脂加工企业第一位,被评为“中国粮油最受尊敬企业”“全国质量和服务诚信优秀企业”“中国食用油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2021年品牌价值为509亿元。

2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振兴的必要性

2.1 优化调整供应链的需要

随着全国范围的农业生产结构性调整以及单产提升,特别是全国玉米和东北水稻产能不断释放,粮库余粮丰盈,相对于每年从国外进口近1亿t的大豆来讲,黑龙江大豆单产与国内平均单产存在较大差异,更无法与美国、巴西等大豆主要出口国的单产水平相比。近年来,黑龙江省积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6],巩固提升大豆优势区产能,在全省推行大豆与玉米轮作倒茬,既可增加产需缺口较大的大豆供应,又能做到用地养地结合,实现资源节约、永续发展。此外,大豆具有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特点,发展大豆生产有利于推动整合土地资源、促进劳力转移和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

2.2 创新发展产业链的需要

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看,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的发展核心是精深加工,这也是与发达省份最突出的差距,大豆精深加工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黑龙江省要在地产非转基因大豆原料、压榨大豆油、特色绿色大豆食品和非转基因大豆食品等方面“谋创新、求特色”,将大豆全株“吃干榨净”,重点扶植适宜农村发展的中小型精深加工企业,既能为政府增税,又有利于建设以特色产品加工为特征的小城镇,实现“一村一品”[7]和“一乡一业”,乃至发展成为县(市)域大规模加工基地。由此创造区域大豆精深加工知名品牌,实现“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由外销大豆向外销大豆加工产品进行根本性转变。同时也有利于农民有效利用“冬歇”时间,大幅度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使乡村走上“三产融合”和“四化同步”建设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2.3 提升产品价值链的需要

我国从南美洲和北美洲进口的大豆多为转基因品种,尽管国际上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转基因无害”[8],但很多欧洲国家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经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主要消费群体,排斥转基因食品也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因此,进口大豆通过海运从福建、江苏、山东、辽宁进入我国,就地加工成豆油(20%)和饲料(80%),而黑龙江省大豆主要加工成大豆油、豆制品以及食品原料(图3)。为此,只有积极鼓励大豆加工企业开发更多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探索提升地产大豆制品的质量和品牌知名度,同时严格贯彻执行《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9],确保生产非转基因大豆,区别进口转基因大豆,才有可能提升黑龙江省大豆和大豆制品的商品价值。

3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大豆生产端

3.1.1 政策影响大,发展不平衡

2004年开始,由于国家对主粮作物采取保护生产政策,黑龙江省粮食作物耕地面积在10多年时间内增加了50%左右。其中,三大主粮作物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 100万~1 330万hm2,而中南部地区玉米产量高,东部地区大部分种植水稻,只有北部地区集中大规模种植大豆,且由于玉米在冷凉地区的品种突破,大豆主产区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此外,比较效益差距大,也使3种作物形成了西南部玉米、东部水稻和北部大豆3个集中生产区,导致北部大豆主产区出现了严重的大豆重茬问题。

图3 非转基因大豆综合加工利用示意图

3.1.2 品种单产低,特色不突出

2020年,黑龙江省的大豆平均单产为1 905.6kg/hm2,全国大豆平均单产为1 986 kg/hm2,黑龙江平均单产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并没有差很多,但与世界大豆主产国相比还有很明显的差距。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分为农垦和地方两部分,农垦大豆种植面积不到黑龙江全省种植面积的20%,农户种植大豆平均单产水平普遍低于农垦集中连片种植。从政府及农垦相关网站发布的数据看,农垦依靠全程机械化、统一供种、统一栽培模式、统一耕种管收、统一包装销售、统一储存运输的标准化种植管理,大豆种植实现逐年稳定增产目标,这说明地方种植方式有待改善,以提高单产水平。同时,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仍存在盲目种植、单纯追求产量、品种退化、品质不稳定等诸多问题。近年来,受大豆产业弱势影响,黑龙江省优质大豆种子培育已成为短板,投入的人才、资金、技术力量不足,种子市场存在杂、乱、多等不良发展倾向,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高油、高蛋白等专用特用大豆品种不足。

3.2 大豆加工端

3.2.1 省内加工少,销售多为“原字号”

黑龙江省一般大豆含油量低、生产成本高,受地理区位制约严重,许多中小型榨油企业面临产品滞销、停产或倒闭的困境。黑龙江省每年约有3/4的大豆原粮向省外输出,省内加工企业生产同质化问题严重,精深加工工艺和产品多样性都无法与南方大豆加工企业相比。省内大豆加工企业多数是10万t以下的小企业,其普遍存在组织化程度低、产品结构趋同、品牌建设乏力、副产品利用率低、产业链条短、利润空间小、流动资金占用多等情况,大豆初加工领域的恶性竞争激烈。

3.2.2 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较低

黑龙江省大豆企业研发投入和能力不足,深加工率不到15%,增值比只有1.5倍,85%的大豆加工企业以油脂加工为主,生产流程标准不统一、产品开发不足、产业延链扩面进度缓慢,有的企业在大豆集中销售时没有收购到足够的原料,导致开工率不足50%。我国地大物博,各民族、各区域对大豆制品在口味、包装、材料的兼容性方面都各有不同,大豆产业链终端产品适应性亟待提升,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相对较低的大豆产品附加值一直是制约黑龙江大豆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

3.2.3 开拓力度小,市场定位不够准

一是传统规上浸油企业方面。多数企业对现有市场变化和消费结构升级认识不足,既舍不得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新上生产线,也对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市场缺乏信心,仍将希望寄托在政府扶持、大豆市场出现周期性变化、靠贸易收入维持等老思路、老套路上。部分企业虽然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但由于资金缺乏等积重难返的现实困难,无奈选择艰难苦守。二是新兴企业方面。黑龙江省异军突起的物理压榨企业大多数直接将毛油卖给九三、益海、龙江福等龙头企业去精炼增值,自身不进行精深加工,主打豆粕、豆饼粉出口,急于“挣快钱”,效益虽好,但经营层次、产品档次比较低,尚属初级加工,且多数通过代理出口,利润被层层盘剥,实际不掌握直接的国外市场。

3.3 产品销售端

3.3.1 区位不占优,产品外销难度大

黑龙江省种植的大豆多被南方豆制品加工企业以及畜牧企业收购,这些企业看重的是黑龙江大豆的品质,然而,从黑龙江运往南方的原料运输距离是沿海直接就地加工运输距离的数倍,必然导致成本的大幅增加和运输时间的极大拉长,在满足生产条件的最低标准下,加工企业必然选择质优价廉的大豆作为主要生产原料,国外进口大豆除了落地价格便宜外,能够直接就近加工也使得加工企业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南方企业往往选择进口大豆作为生产原料。同时,随着人力、能源、时间等成本的不断增加,生产成本以及运往南方的运输成本叠加,更使得黑龙江大豆价格居高不下,市场需求不断下降,形成产品外销难的尴尬局面。

3.3.2 整体营销差,产品知名度不高

目前,黑龙江省本土企业所产非转基因大豆食品(主要是大豆油),只有九三具备较强的国内知名度和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他企业品牌影响力只局限在省内和少数自行开发市场的地区,全省尚未形成叫得响的区域品牌或集体商标,在营销上也是各自为战、各显其能。在品质谋划方面,除宣传“非转基因”特色迎合国内日渐增长的健康消费需求外,到底好在哪里、强在哪里,至少在目前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缺乏整体营销策划和全面品质谋划,这与国际、国内对黑龙江省非转基因大豆资源的高度认可是不匹配的。

4 加快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的对策

影响大豆产业发展的因素复杂,只有抓准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采取综合对策,走“产加销一体化”和“贸工农协调”的道路,才能稳步实现预期目标,为农业增绿、农民增富、农村增美。

4.1 调结构、强集聚、促合作,积极打造供应链

4.1.1 优化大豆种植结构

黑龙江省在自主种源可控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优异大豆品种“黑河43”不仅是黑龙江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也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加快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推动:一是优化品种资源。集中力量选育各积温带适宜品种并大面积推广,农业服务部门要组织技术力量对栽培模式、产业需求进行统一宣传,引导广大农户开展标准化农业生产,为大豆全产业链标准化发展提供更好的原料。二是保持优良环境打绿色品牌。按农用耕地面积计算,黑龙江省农药和化肥单位面积用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40%左右,而且主要使用对人畜危害较小的除草剂。黑龙江省只有确保优良的农业生态环境和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生产大豆和大豆制品,才有可能扩大国内外高端消费市场。三是生产特色专用大豆。食用大豆用途类型较多,豆浆豆、豆芽豆、各类菜豆等对大豆籽粒大小、内含物含量和籽粒整齐度等的要求也有差别。为此,食用大豆生产应根据加工用途对大豆的要求,选用专用品种建设生产基地。同时,黑龙江省还应特别重视大豆品种培育工作,根据用途继续做好专用品种选育,高标准、补短板,培育各类更具特色的专用新品种。

4.1.2 推动大豆产业要素集聚

一是有效解决大豆存储问题。黑龙江省生产大豆收获期短,而加工和销售有时需要较长时间。自国家停止收购大豆之后,除少数大豆营销企业和加工企业少量存储外,大豆多是靠农户和合作社临时存储,一般存储条件均较差。存储也是保证大豆加工质量的重要环节,温度、湿度和存储时间长短对大豆加工产品的质量都有影响。为此,加工企业应充分注意专用大豆存储问题,充分利用国家粮储资源,实现生产周期短期临储,挖掘国储库剩余储存空间潜能,分步做好储存工作。同时,积极探索商储和农户自建储藏库进行粮食临储模式,建设多种用途、多种功能储存库,以避免不同用途的大豆混杂和低温低湿储藏,确保大豆的加工品质。二是推进大豆物流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区域物流及配套服务业,建立完善大豆全产业链标准化发展体系,加强大豆全产业链有效衔接,推动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4.1.3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

探索实践新种植模式,在黑龙江各类型大豆核心区建设优质大豆种植基地,将基地标准化生产模式示范推广到大豆生产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是大豆生产基地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种肥药”生产资料供应保障、“种管收”农机服务和“病虫草害”防治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方向。

4.2 精加工、促循环、谋融合,形成闭环产业链

黑龙江大豆产业发展应牢牢把握“两头两尾”,充分发挥优质大豆原料供应地资源禀赋和地缘优势,培育壮大地方大豆精深加工产业龙头企业和大中小微企业,带动大豆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充分挖掘产能潜力,持续释放产业活力,积极提升发展动力,加快黑龙江大豆全产业链标准化发展。

4.2.1 支持精深加工

黑龙江应充分释放本地大豆品质优势,提升大豆加工产品的市场价值,倒逼精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打造黑龙江省西北部以原生态冷榨豆油和高端食品级原料豆粕为主要输出产品的初级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打造黑龙江省中东部以具有黑土文化特色的大豆精深加工食品和保健功能产品为中高端市场货源的高级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按照区域大豆产能规划布局发展大豆精深加工产业,充分释放大豆产品食用、保健、饲用等功能,避免区域同质化竞争,如:九三大豆油在嫩江市建厂,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种植高油品种大豆;北大荒豆制品厂在哈尔滨市建厂,周边第一、第二积温带种植品种多以高蛋白品种大豆为主。目前,由东北农业大学育成的降血糖专用大豆品种,正在开展区域推广种植,一些加工企业积极对接东北农业大学,准备在种植区投资兴建降血糖的专用大豆加工厂。

4.2.2 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农村需要走三产融合发展的道路,黑龙江省实现三产融合的关键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黑龙江省发展大豆的最重要意义是发展大豆精深加工,由此实现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循环发展的目标,彻底解决粮食产量高、地方财政穷和“空壳村”问题。目前黑龙江省大豆产地加工数量还很少,发展加工潜力较大。呼吁国家重视黑龙江省大豆精深加工发展问题,加大对黑龙江省现有大豆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特别是加大对黑龙江省大豆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生产小而精的加工产品,与大中企业同步发展,打造产地加工企业产业集群。

4.2.3 突出多方联动

鼓励省内各类较大的榨油和豆制品加工企业主动与附近乡村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通过订单合同约束生产合作社或农户,实现统一供种和标准化生产,形成种植端标准化联动机制,由此带动逐步形成专用品种生产基地。同时,鼓励农民主动与各类加工企业签订合同,实现稳定销售大豆和提高销售价格的目标。在保障“种源自主可控”的前提下,通过“政府+企业+基地+科研”等模式促进专用特用大豆品种形成区域优势种植,形成“产学研”联动机制,促进精深加工企业落地;集中国家、省市政策扶持资金,发展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的大豆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形成“优势项目+资金支持”的创新联动机制,加快形成黑龙江大豆全产业链标准化融合发展联动机制。

4.3 强品牌、固发展、拓市场,着力提升价值链

以品牌农业建设为引领,加大农产品品牌辐射范围,着力提升黑龙江大豆全产业链品牌价值,以非转基因为主要宣传标语,进一步加强如“九三大豆油”“克东腐乳”等全国知名品牌的辐射带动作用,让黑龙江大豆“卖得好”,使农民“赚得多”。

4.3.1 积极宣传引导,提升品牌格局

黑龙江大豆产品知名品牌除了“九三”“克东”等少数几个以外,其他企业品牌影响力只局限在省内和少数自行开发市场的地区,全省尚未形成叫得响的区域品牌或集体商标,在营销上也是各自为战、各显其能。在品质谋划方面,除宣传“非转基因”特色迎合国内日渐增长的健康消费需求外,到底好在哪里、强在哪里,至少在目前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缺乏整体营销策划和全面品质谋划,这与国际、国内对黑龙江省非转基因大豆资源的高度认可是不匹配的。黑龙江省应积极宣传黑龙江大豆从种到收的全过程,让全国人民深切体会黑土地“金豆豆”的魅力,深度挖掘黑龙江豆制品,加强从口感优化、饮食结构调整、美食制作到开发特用大豆品种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大豆元素含量、多种大豆食品伴手礼盒等富集大豆全产业链的推广介绍,将“原字号”做精、“老字号”做响、“新字号”做优,引导消费者购买理念,加速黑龙江大豆产业蓬勃发展。

4.3.2 适应社会发展,拓宽销售市场

在南方大豆食品生产销售几乎垄断的情况下,黑龙江大豆产业发展应分三步走。一是创新驱动,适应社会发展。虽然南方大豆加工企业所用原料多为进口转基因大豆,但是有部分企业加工食品所需原料仍然依赖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这就给黑龙江加工大豆豆粕、粗纤维和大豆蛋白的企业带来了稳定的需求市场。同时,应发挥和提升大中小微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生产加工更多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大豆制品,如黑河市坤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瓦利亚”牌大豆冰淇淋,不含反式脂肪酸,口味好还有利于健康。二是抱团取暖,拓宽销售市场。黑龙江地产大豆精深加工食品种类繁多,品相口感俱佳,应积极拓宽销售市场,建立稳定的客源,把黑龙江好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例如,九三豆油、克东腐乳等大品牌,北大荒系列豆制品、五大连池泉水豆腐、帽儿山干豆腐、佳木斯冬梅豆(奶)粉等省内知名品牌,应积极开发新产品,带动中小微加工企业参与生产,打造知名品牌产业集群。三是合纵连横,建立产业联盟。大豆产业发展,不应只针对大豆及其副产品,还应包括生产加工机械制造、仓储贮藏、物流运输、营销团队和品牌宣传等,把建立大豆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联盟作为产业提档升级的关键举措,打通各个单元的关键环节,从成本端深挖节本增效措施,为黑龙江大豆真正实现“产品卖得好、农民赚得多”奠定“全链条式”发展基础。

作者:付斌 何雯瑾 申克建 段新宇 胡华浪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大数据中心

基金: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研究(2021ex-jcs0044);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农业经济学专题项目)“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推动城镇化对策研究”(20JYH010);

来源:《农业展望》期刊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