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原形毕露:阴痒八个月,用活血的方子治好!古人说怪病治淤,真对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治疗学》、《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妇人阴痒的事儿。

闲言少叙,我给你直接讲故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年纪是51岁,医案记载姓赵。

她什么毛病呢?大概从半年多,将近八个月前开始吧,她也不知道为啥,忽然在夜里觉得阴痒,痒得她根本睡不好觉。

痒怎么办啊?她就下手抓挠。这一挠,外阴部位还起粟米大小的疙瘩。

当时患者一惊,心想,莫不是染上了什么难以启齿的病?

可是再一寻思,患者觉得,自己一直以来都安分守己,不可能出问题啊!

这是怎么回事?她几经权衡以后,决定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脉象细涩,略弦,苔薄白,舌质暗红。细问得知,患者最近心烦易怒,口苦,瘙痒处有轻度灼热,而且没有任何分泌物渗出。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书方一首。但见——

生地15克,当归10克,赤芍12克,川芎12克,桃仁10克,红花5克,牡丹皮12克,生首乌15克,白鲜皮10克,柴胡6克,枳壳5克,川牛膝10克。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5剂以后,阴痒之感减轻大半。

这时候,原方加入紫草10克,继续服用5剂。药渣再煎外洗。

5剂之后,患者诸症悉平,症状完全消失,而且未再复发。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内容。它最初刊载于1987年的《辽宁中医杂志》。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这里头的学问,我觉得值得一说。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常识,这就是下部阴痒,中医一般认为是湿热之邪下注所致。无论男女,皆是如此。

因此,清利湿热,是治疗此病的常规做法。

但是,你仔细品味医案里这个患者,会发现她的问题有些特殊。也就是说,她有热象,比如口苦、心烦、易怒、局部有灼热感等等。

但是呢,你仔细品,会发现她没有湿象。相反,她有血瘀的特点。比如说,脉象弦细而涩,舌头颜色暗红等等。

这就提示我们,患者的情况,可能和血瘀有关系,而非传统的湿热所致了。

那么,血瘀,为什么会导致阴痒呢?

说起来,也好理解。血瘀日久,必然生热。同时,血瘀日久,也必然影响到患者体内津液的生成和疏布。在这个状态下,患者难免化燥生风。这就形成瘙痒了。痒,中医说,就考虑风邪所致。

另外,阴痒发病部位,在肝经所及之处。阴痒这个事儿说明,患者肝经经气异常了。经气异常,肝气失和,患者肯定要在情志上出问题。于是,她就烦躁易怒。

因此,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以化瘀血为主。我们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生地15克,当归10克,赤芍12克,川芎12克,桃仁10克,红花5克,牡丹皮12克,生首乌15克,白鲜皮10克,柴胡6克,枳壳5克,川牛膝10克。

这个配伍,显然是血府逐瘀汤的化裁。其中,当归、生地、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牡丹皮、川牛膝,用于活血化瘀。柴胡和枳壳,畅行肝气,气行则血行。白鲜皮,用于祛风清热止痒。生首乌,滋阴润燥、清热解毒。生地、丹皮,有凉血之功。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我个人的观点是,其中的生首乌,长期使用有损伤肝功的风险。故而,若非必要,则完全可以将其去掉。只不过,为了保持以上医案的完整性,我还是将它写了出来。

从这个小医案里,我们能看出什么呢?

这就是,对于阴痒这个常见的妇科病而言,未必所有患者都证属湿热。证属淤血阻滞,化燥生风的,大有人在。关键是,我们要仔细分辨患者的症候、舌脉。仔细辨证,从细微之处入手,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患者症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线索。这是医家对患者负责态度的体现。

当然,作为患者本身,也得多懂一点这方面的道理。有些人就是这样,患有阴痒多年,用了多少办法都不好使。最后,中医辨证,说你属于血瘀证。通过活血化瘀的办法,情况就有了好转。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好了。这个事儿,文老师就说这么多。上文所述的验方,就权当作给你的参考吧。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全文完。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搜索建议:
热议

 窗外的风景作文600字

窗外的风景一笔在握,一卷铺开,望着窗前的小院,思绪随风而动……白雪纷纷,姐姐,快看!枇杷树开花了!弟弟兴奋地喊道。我连忙溜到院里,果然,枇杷树的枝头上缀满了花蕾...(展开)

热议

 一次高危性行为感染率大吗

来源:新京报提起艾滋病,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最近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出生事件再一次引发公众对艾滋病防控的关注。12月1日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