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48

《素问.风论》【临床指要】 【临证指要】 《风论》各种风病临床上应用的一些提示。教材总结了本节论述外感风邪所致的18种外感疾病,也就是18种因为风邪所致的疾病,把它归纳为四类。18种病归纳到四个方面。 第一、以风邪所伤部位,根据所伤部位来命名的病,有九个病。 1. 肝风 症见:多汗,恶风,面色青,咽干,善怒,时憎女子。 教材提出来这种情况,应该可以考虑 @ 用甘麦大枣汤, @ 加上桑叶、荆芥来疏风。甘麦大枣时养营血,营血足了,或者不受风邪,或者容易疏散肝风。加了桑叶和荆芥时疏风的。 @ 再加上白芍来平肝敛阴,养肝阴,柔肝的药。这时肝风,作为举例。 2. 肺风 症见:恶风,咳嗽,少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 根据这个病情,可以考虑用,益肺气、祛风邪的方法。 参考,可以考虑用 @ 玉屏风散, @ 加杏仁、桑叶来治疗。 玉屏风散主要是补肺气,黄芪、防风、白术,来补肺气的。同时加上杏仁、桑叶来宣散肺气,祛除风邪。 3. 心风 症见:多汗,恶风,唇干,善怒嚇,面色赤,舌强,言不可快,说话说的很缓慢,语言不利。 由于是受风邪,可以考虑要清心泻热兼安心神的方法。因为他有善怒,认为他心经有热了。 4. 脾风 症见:多汗,恶风,身体倦怠,四肢无力,面色淡黄,食欲不振。 应该用健脾祛邪的方法。藿香正气散,为主方。 5. 肾风 我们在前面讲《评热病论》已经谈过,那和这里是一致的。只不过这里又补充了一些症状,说腰脊背疼痛、面色两颧发黑这个症状。 治疗的方法,我们前面也已经讨论过了,和《评热病论》所讲肾风是一致的。 (症见:多汗,恶风,腰脊疼痛,阳痿,小便不利,色黑。 治法,祛风行水。 可用越婢汤为主方。) 6. 胃风 症见:腹胀,大便不通,或者吃凉的饮食之后就腹泻 那么为什么胃风会出现这些症状呢?说土被木刑,所以出现肌肉消瘦,诊形瘦而腹大。 (颈多汗,恶风) 治疗可选 @ 理中汤为主方。 @ 加防风散其风,白芍柔其肝。 木被土刑吗,理中汤是理脾胃之气。 7. 肠风 风邪袭于肠而导致了传导失常,所以, 症见:津液不化,泄泻,也可以出现便血。 治疗可以考虑用疏风止泻, 用地榆、防风、黄芩,这都可以凉血止血,又可以散风止泻。 8. 首风,又叫头风 (症见:头痛,头面多汗,恶风) 就是“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的那种风。 这里提出来是“味之薄者,阴中之阳”,用这一类的药,引证了《医宗必读》说,“头痛自有多因,而古方每用风药者何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在风寒湿者,固为正用。即虚与热者,亦假引经。”即使是虚热的也可以用来作为引经药。味薄之品,因为是病在于上,用薄味,阴中之阳。 “味之薄为阴中之阳”这在《阴阳应象大论》的时候我们讲过,“气为阳,味为阴”“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 9.脑风 脑风是指风邪循督脉入脑,中于风府,从风府再上于脑,风府在颈后正中央入发际一寸半,督脉所在,入于脑髓。 症见:头晕微痛,颠顶痛,脑户多冷,项背怯寒,时流清涕 治疗,以祛风益肾为法。因为督脉总督一身之阳,要温阳气。当然也还得要散风邪。 10. 目风(眼寒) 症见:目痒、目痛、遇寒、遇风流泪 用,温散风寒的方法。 这是十种,可是前面说此类风病有九,最后出来了十种,是把那两个合并起来了,是把首风和脑风合并起来,作为一种看。但是按照《风论》这篇所说的,这是十。 第二,是以疾病性质命名的风。 1. 寒热、 (症见恶寒发热之病,治以发散表邪为法) 2. 热中、 (外感风邪化热,以发热,目黄为主症。 @ 湿热兼有表证者,可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 湿热并重者,可用茵陈蒿汤。) 3. 寒中, (风邪外袭,邪从寒化证。 症见:汗出,恶风,流泪 可选,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阳解表。) 第三,是以临床表现特征命门的 有四: 1. 偏风,( 是半身不遂。酌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 2. 漏风, (是汗出很多)。 关于漏风的问题,在《素问》的《病能论》里面有酒风,也就是这里所说的漏风,是由于饮酒受风所造成的。在《病能论》里面说,“有病身热懈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 这个病在《病能论》里头还有个治法,用泽泻饮来祛风除湿,治疗酒风。 泽泻饮是什么成分呢? 是泽泻、麋衔、白术这三个药,叫泽泻饮,治疗酒风。现在有人研究这个房子,治疗血脂高,说是还有相当的效果,这血脂高的病人大概也跟饮酒多有关系,或者饮酒多的病人也容易出现血脂高,大概饮酒多的人恐怕吃的东西也不一样,他在饮食结构上与不大饮酒的人大概也有区别,所以这样的病人估计可能容易血脂高。可是在《内经》时代,它没有这个血脂的问题,但是只是知道这些人喝酒喝的多,容易得这个病,所以有泽泻饮。 现在研究这个方子,临床还好用,治疗这类的病。关于漏风,我们补充说一下这个问题。 3. 泄风 症见:“汗出泄衣上”“衣常濡”。 考虑用玉屏风散,来固表散风。 4. 疠风 所谓的大麻风病,我说过,现在我们一般的医生,见不到这种病人。 教材引了《诸病源候论》提出用雷丸。雷丸是杀虫,那认为这个是有毒吗,所以用雷丸来治。

第四种、是从感风的途径来命名的这个病。 1. 内风 入房(伤肾),汗出中风。 (随证治之) 2. 首风 首风前面已经谈到了。

所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教材作了这样一个归纳。但是这些病名现在临床上很少用了, @ 这个疠风还是叫疠风,当然也就大麻风了。 @ 肠风,在后世的中医学上,经常叫肠风。 @ 肾风,现在也还用。 其它的风, @ 肝风用不用,肝风用,但是肝风用现在临床上用的都是那个由于肝肾阴虚而导致的阳亢的那种动风。这和《内经》时代的肝风的概念不一样了。、 所以有一些病名,和现在的临床不大一致了,但是呢从病机分析对我们还是有很明显的,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读这个《风论》除了了解到风邪的致病特点之外,还要知道各种风病的一些病机,对于指导我们临床 还是有重要意义的。而且风湿六淫之长,《内经》专篇讨论,因此我们把这个《风论》也讲一下。 这篇就讲到这里,下课。

搜索建议:《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48  
热评

 张明显:古代嫔妃的封号

陈慧翎的回答:古代嫔妃的封号:   皇后   皇贵妃   贵妃   正一品:惠妃 淑妃 德妃 贤妃 宸妃 庄妃 丽妃(补充:元妃、静妃、涟妃、良妃、荣妃、成妃、...(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