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中亚阀门伏尔加格勒,是跳板还是壁垒?| Booker不客

由城堡演变来的城市,往往伴随着炮火的洗礼,位于俄罗斯南方的伏尔加格勒,就用坚实的壁垒守卫着俄南疆的安全。作为军事要塞,虽历经百年战火仍然屹立不倒。随着一条运河的开通,加之国际风起云涌,一项新的使命被赋予这座古老的城市。

伏尔加河与顿河在俄罗斯南部有着短暂的并流,这很容易让人产生开凿运河,连通两河的想法。而这种想法的尝试最早可以追溯至1697年,当时的俄罗斯正在四处寻求扩张,彼得大帝的野心不止于波罗的海,向南推进并占领中亚成为其晚年不遗余力的扩张政策。

彼得大帝雕像

可惜征战十余年,也只得到了里海沿岸的少许土地,陆路扩张的惨痛失败让彼得大帝看到了水路的价值,广阔的里海纵卧于中亚西部,成为海上进攻中亚的天然载体,但里海被陆地严密包围,军舰开进的唯一突破口就是西北岸的伏尔加河河口。

作为欧洲第一大河,伏尔加河以其庞大的身躯连通着莫斯科等俄国重要城市,可惜当时俄罗斯政治经济中心并非莫斯科,而是偏居西北波罗的海沿岸的首都圣彼得堡,在苏联五海通航前的俄国大地,伏尔加河并不与波罗的海通航,要想将远在波罗的海的海军调入里海,无疑是纸上谈兵。

扩张战略虽遭受打击,但彼得大帝的雄心并没有丝毫减弱,要想实现俄国的强势介入,就得另辟蹊径。与伏尔加河一样,顿河也流经俄罗斯南方,只不过它转而取道西南,汇入黑海,与面向东南流入里海的伏尔加河分据东西。而两河间最短距离不过百余公里。

如果开凿伏尔加河-顿河运河将其连通,沙俄的海军将从波罗的海出发,南下大西洋,横穿地中海,借道黑海,由伏尔加河-顿河运河顺利进入里海,纵向摆开,与北部俄陆军相互配合,对中亚行成半包围,从而改变以往单方面进攻模式,使之行成战略优势。

鉴于运河开通后有如此之大的军事作用,彼得大帝开始在两河支流卡梅申河与伊洛夫利亚河之间修筑这条运河,但由于人力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他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而他至死也没能将中亚收入囊中。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规划与工程建设布满曾经的沙俄大地,这使得搁置了几百年的伏尔加河-顿河运河又被重新提上日程。1948年,苏联开始动工修建这条曾经存在人们脑海中的运河,四年后顺利完工。但它的战略意图已被经济价值所取代,时过境迁,曾作为彼得大帝征服的对象的中亚,早已经成为苏联的一部分,而里海也几乎成为其内海。运河的开凿,也只是为了加强联盟内部各地区的经贸往来。

历史风云变幻,伴随着1991年苏联的解体,中亚五国纷纷复国,由加盟共和国变为主权平等的五个国家,开通近半个多世纪的伏尔加河-顿河运河,其战略作用立刻变得十分重要起来。

中亚地处俄罗斯、中国、西亚三股势力包围中,中国和西亚分别雄踞其东部和南部,俄罗斯则控制其北部和西部,如果没有俄罗斯南方地区,包围圈的西部将门洞大开,中亚将突围与欧洲或其它域外势力勾连。而作为中亚的西部屏障,伏尔加河-顿河运河横贯俄罗斯南方,成为中亚进出外部的唯一水路通道,而运河河畔的伏尔加格勒,则是掌控通道开关的阀门。

由于地缘相近的优势,加勒比地区之于美国,东南亚之于中国,中亚之于俄罗斯,通常被称为这些大国的后院,对比美国和中国,中亚作为俄罗斯的后院,似乎历史渊源更为浓重。

19世纪下半期,俄国通过在草原地带修建堡垒线,控制了哈萨克草原,接着依靠先进的火器和制度上的优越性,利用边防军不断地蚕食,顺利征服了中亚的浩罕、布哈拉、希瓦3个独立汗国。最后横渡阿姆河,控制了土库曼斯坦,和英国私分了帕米尔高原,完成了对中亚390万平方公里的征服。

此后,俄罗斯虽历经苏联解体,后院纷纷独立,但其在中亚的传统影响力远非他国所比,1994年,中亚五国中就有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为俄罗斯。

但紧接着俄罗斯经济每况愈下,使得中亚国家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域外国家,这也使得美国和欧盟看到了插手中亚,从而遏制俄罗斯的机会。苏联解体后的前几年,欧盟把俄罗斯看作中亚的代言人,与中亚保持“有限接触”。

但随着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日趋下降,中亚逐渐出现权利真空,1994~1998年欧盟由幕后到台前,开始鼓励中亚国家“去俄罗斯化”,为自己的强势介入铺平道路。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会见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

如果说美国“无处不利益”的全球战略呈现出刚性的单边主义特征,那么欧盟的对外政策则以欧洲为中心,根据利益攸关程度,蛛网式向外呈放射状延伸,呈现相对柔性的多边主义特征。所以,在欧盟眼中,中亚并非亚洲中心,而是欧洲边缘,这句话成为欧盟强力介入中亚的依据,使得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中亚欧盟关系变得火热起来。

中东欧国家提出入盟申请后,中亚与欧盟的距离缩短,中亚国家独立以来,欧盟对于中亚安全的担忧就从未减轻过。欧盟历来出台的中亚政策文件以及欧洲智库关于中亚的研究报告都将中亚安全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在描述中亚国家面临的安全挑战时从来都毫不吝惜笔墨。在欧盟的眼中,中亚是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沃土。

2007年6月22日,欧盟理事会批准了德国起草的《欧盟与中亚:新伙伴战略》。“新战略”把中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能源和良治(人权、民主和法治)作为欧盟在中亚的战略目标。为支持“新战略”实施,欧盟还通过未来援助规划,将2007~2013年对中亚五国的财政援助增加一倍,达到7.5亿欧元。

欧盟对中亚国家的嘘寒问暖让俄罗斯大为反感,预感到自家后院将要起火,俄罗斯重拳出击,力求在各种合作中给予中亚优惠,以达到拉拢中亚,稳定后院的目的。2015年,凭借地缘优势,有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参加,俄罗斯主导的中亚经济联盟成立,实现了商品、服务、资金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其终极目标是建立类似于欧盟的经济联盟,形成一个拥有1.7亿人口的统一市场。

虽然与中亚的合作大多都能顺利进行,但在一些事关国家领土的核心利益上,俄罗斯与中亚国家有着明显的裂痕。1991年前,里海风平浪静,但随着它的主人由苏联和伊朗两个国家变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五个国家,这里就纷争不断。

土库曼斯坦和伊朗要求各国按各占20%的份额平均划分里海,由此形成以伊、土为一方要求5国均分里海,和以俄、哈、阿为一方要求按中心线划分里海的局面,而里海大规模油气田的不断探测发现,更是加剧了沿岸五国的纷争,使得俄罗斯与中亚国家之间的裂痕不断扩大。

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后,中亚国家在与西方打交道时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独立后的国家会再次倒向俄罗斯,它们更愿意享受俄罗斯这个强大的北方邻居的天然军事庇,由此把大把的精力投入与欧盟等强有力经济体的合作,从而实现安全既有保障,经济又快速发展二者兼得的目的,而对于俄罗斯来说,它也希望在保证俄罗斯传统影响力的前提下,看见一个经济迅速发展并且安全稳定的后院。

新兴的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

伏尔加格勒作为俄罗斯掌控中亚的阀门,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作用将日趋凸显。它更像是中亚经济上的跳板,军事和安全上的壁垒。中亚希望融入世界,伏尔加格勒将开启阀门,助力其对外贸易往来,而如果中亚想勾连域外势力搅乱地区稳定,伏尔加格勒则会毫不客气地关闭阀门,隔绝动乱。

(本文原创,未经同意转载、盗用必究其责。免费转载请联系我们)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