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宫崎骏为什么能够被称为动画界里最伟大的动画大师?

讲宫崎老师之前,先让我们看看大众对“大师”是如何定义的。在大多数国人心中,曹雪芹和鲁迅先生应该可以算是中国的文学大师。那么,这两个人有什么共同点?

第一是他们的文学境界;第二是他们作品的影响力;第三是他们的态度。那么宫崎老师又是否拥有这三个因素的?

动画和文学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人借助外物来表现自我的形式。但区别在于人们的偏好。有人喜欢直接的表达,有些人喜欢委婉的表达。

宫崎骏出生于1941年,对历史稍微有点影响的人,应该对这个年份特别敏感,世界第二次大战在1937—1945年,美国对日本发射核弹之后,1939年亚洲的二战以日本为领导国全面展开。

都说时势造英雄,时势也见境界。在日本陷入战争的困境时期,宫崎骏的父亲宫崎胜次借老婆孩子为自己打庇护,同时又发展着家族质量不行的飞机尾翼。凭着战争财,宫崎一家的日子过得是无忧无虑。国民的命运,国家的灾难似乎完全影响不到宫崎一家,罪恶和可耻感的种子在小小的宫崎骏心中默默埋下了,这也完全可以解释他后期的左翼倾向,反战心理。

宫崎的人生是先踏入了漫画,才步入了动画师,再走进了动画。因为母亲多病,父亲执迷不悟与自己相背而驰,宫崎骏小时候特别喜欢窝在室内画画。

就这样,一直到他长大,碰到了日本第一部长篇男女情爱古装动画《白蛇传》,后来他接受采访,也坦言这部动画是他人生的启蒙篇,让他受到了很大的震撼,直接让他的人生轨迹换位了。他说: 我本来想成为漫画家,刻画世间流行的荒诞故事,可我看了这部电影,我才认识到自己的愚蠢。其实我最向往的是低俗爱情剧的世界——它俗套但它纯粹。

所以即使后来跟自己最敬爱的漫画家手冢合作了,宫崎骏依旧保持着自己对动画的态度,他想创造一个“宫崎式”的童话世界,他想打破手冢黑暗故事中的“无常观”。

《风之谷》就来了,打破以往青漫的收视率,窜入了日漫的排行榜前20,时代的风向变了。在纷扰的时代里,人们还是更愿意期望美好。宫崎骏只是读懂了,时代对战争的态度,人们对美好的渴望。

我曾经在知乎看到一篇很优质的文章,里面提到了无战争无宫崎,有人觉得夸张了,因为宫崎骏的才华能力就摆在那里!

如果有细看过宫崎老师的作品,你会发现战争的踪影无处不在,以及《天空之城》中借女主角希达之口——提到了人类之根是土地。艺术源于生活,和平时代里的“反战意识”少了“真情实感”的硬性!

宫崎骏的作品一直强调了万物有灵论,同样的,以浪漫的色彩去描绘一个科幻式的世界,将先进的文明当做魔法,选择让主角去适应不是为他们所创造的世界,这是宫崎骏对自然的态度。

这是境界!

在日本经济百废待兴,幻想着“打造东方迪士尼”的东映公司赢来了宫崎骏。“宫崎骏”这一品牌崛起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时期——《红猪》就提到了人如何活下去现实问题。

宫崎骏的动画背景大多都辐射到了日本侵华战争,但在他的作品中,不是没有痛觉的模型操作,而是展现了他“浪漫主义”的一面,对生命存在形式的探索,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战争的态度。

他的生态观,政治观,宗教观都是由特立独行的思想组成,而这是他渗入内心,找到了属于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并通过动画形式给大众展现了一个别于现实的梦幻世界。

漫画《风之谷》确实为宫崎骏圈了不少粉,但《魔女宅急便》才使得他在票房上一枝独秀,并获得了极高的社会地位。

不比同期的动画作品,宫崎骏的电影受众是全日本。像《龙猫》是站在小孩的角度出发,但他并不把小孩排出这个新世界,尊重各类群体,是宫崎骏作品获得共鸣的重要因素。

宫崎骏的成功必须提到他的“伯乐”——德间康快,德间社长本身对动画电影并不感冒,更何况将《风之谷》这部知名度不算高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策划遭到动画制作公司的强烈反对。后来是因为德间社长破例为这部作品争取到了4亿日元制作费和10个月的制作时间,《风之谷》才诞生了。

《风之谷》的成功也引来了另一大事,就是吉卜力工作室诞生。经营动画工作室的出版社是史无前例,但对于宫崎骏的要求,德间社长还是拍板过了。

吉卜力工作室的成立当然有德间社长识千里马的功劳,但无疑也证明了宫崎式的招牌正式推出了。

这是市场影响力!

艺术家连同它本身的产品都不是孤独的。宫崎骏虽然能够做出好的作品,但那个时候市场不景气,动画制作工作人员的流动又十分大。工资低工作量大,很多人即使心有余却力不足,还是选择了离开。后来,为了稳定人心和考虑到作品的质量保障,吉卜力工作室选择了正式签订合同,确定人员,这也是宫崎骏对合作伙伴的态度。

看过《千与千寻》的小伙伴,应该对里面的建筑构架印象深刻,典型的日式建筑。高畑老师曾经说过:保证一部作品的质量,要保证它的真实性。

故事可以虚构,情感可以虚构,时空可以创造,但背景还是原滋原味。为了作品的亲切和真实感,在充分调查现实的基础上,动画才开工。

没有坚定的意志,在动画制作这条道路很快就会被淘汰。没有资质的人执导动画电影,也会辜负众多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

但资质不是与生俱来的!纪录片《不了神话 宫崎骏》提到了宫崎骏的一部作品《毛毛虫波罗》。这部作品因为经费还有其他因素,也只在京都博物馆上映,所以我们也只能无缘。

随着科技的进步,动画制作水平越来越精湛了,cg制作成为一个不可避免与时俱进的工具。如果机器可以完成的工作,还需要人吗?可如果机器缺乏了细腻,人要旁观吗?至少宫崎骏旁观不了,他坐不住,面对他挚爱的东西,他还是上手了。

78岁的宫崎骏多次在息隐的界限徘徊,正如他所说的——我想描绘眼睛看不到的,让更多人看到这世界多美好。做什么都想亲力亲为,是因为不想辜负动画电影,更不想辜负观众。既然要做了,哪怕修改无数次,也要做彻底。

知晓自己时日无多,坚持手绘的他最终还是尝试了新科技,这对年轻人无疑都是一种挑战,更何况是高龄老人。由于长期的手绘,宫崎骏有严重的腰伤,但在动画面前,他只是忍忍就过。

这是态度!

宫崎骏为什么能成为日本最伟大的动画大师之一?

无疑是——

境界,也可以理解为能力,前期高投入的付出和学习,后期慢性的输出;影响力,无论是《龙猫》《千与千寻》《天空之城》都拿下空前绝后的战绩;态度,凡事如果可以亲力亲为,宫崎骏绝对不会推脱。作者对作品的态度,完全可以作为衡量电影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有能力有功底的人把一生给了他最热爱的东西,他还能不优秀吗?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