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中国人的深情,都藏在食物里

“同样是表达友爱,意大利的朋友,会张开双臂拥抱我,问东问西;而中国朋友,就会塞一碗汤到我手里,很坚决地催促我,"喝汤!喝汤!’”

身为英国人的扶霞,刚来中国时,曾为中国朋友们如此关心自己的饮食,而有点儿烦恼,但时间长了,她就明白了:这是在表达关爱呢。

作为中国人的我,可能也早已习惯了这种方式,而不自知。直到有一次,许久没见的朋友来家里玩,我一直追问她:你要不要喝水?饿不饿?冰箱有酸奶要不要?吃不吃腰果?烤红薯呢……她哈哈大笑,说像是回到了她奶奶家。

后来,越想越觉得有意思,可不是嘛,与西方人相比,我们羞于表达情感,不会把“我想你了”、“我爱你”这种话挂在嘴边,于是就把这种感情寄托在食物上。

因此,食物,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我们最好的信使,替我们冲破语言、文化的阻隔,冲破性格内敛的阻隔,直抵人心。

食物这位矜矜业业的信使,不知道为我们默默承载了多少说不出口的话、羞于表达的情感。

一句“出来吃”,是中国式父母的道歉;一句“多吃点哈”,是中国式主人的热情;一句“你喜欢什么口味的棒棒糖”是中国式少年的隐晦告白……似乎,许多话不必说出口,或不必说得太直白,双方都已明了其中的意思。

当我们想要表达关爱时,食物也总是打着头阵。嘴上的话未必说得漂亮,但递到眼前的食物,却是最真诚、最熨帖的安慰。或是,熬夜加班时,妈妈端过来的一碗银耳莲子羹;或是,心情烦闷时,朋友送来自己做的椰蓉芋泥面包。

记忆里,每一种充满香气的食物,无不盈满暖暖的温情。这温情全在于做食物的人,斩淘切洗间的丝丝关切、添盐减油时的深深挂念、熬炒烹炸中的缕缕情谊。

仔细想来,“老婆饼”、“外婆菜”之所以得名,或许也是因为这份窝心的感动。它们代表的是一种家常的味道,也是最日常、暖心的关切。

图 | 金橙五

你的记忆里,是否也有一个爱的邮箱,里面装满了好吃的?爷爷奶奶的关爱,来得没那么及时,总是一点一点积攒在好吃的食物里,等回家去看他们的时候,再一把掏出来,好吃的小面包、饼干、大苹果、罐头……甚至,有时候,苹果都放蔫了、饼干都放潮了,但也没关系,他们的心意已经成功抵达,暖暖的很窝心。

快递普遍以后,这样可爱的“意外”,就很少发生了。自从到了外地工作,总能收到家里寄来的特产,辣酱、腊肉、萝卜干、姜片……一位室友的冰箱里,总是满满的存着一大箱妈妈包的饺子,我们常常一起用辣酱蘸饺子吃,分享着同一份来自家里的味道。偶尔,我们又包些食物,寄回家去,一来一回,诉说着各自的挂念。

稀松平常的日子里,食物传递的那一份关爱,又在记忆里发酵出绵绵的暖意,让人回味。

如果说,日常的关切,对于这位信使来说,还是初级任务。那么,当它掉入了“爱情的陷阱”,任务的复杂性,则要让它不得不多动点脑筋了。

王家卫也曾说:“食物的概念就是一男一女,你可以去喝个茶,或者见个面也没事。但要是有一天,你说,我愿意跟你吃一顿饭,那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如果你愿意跟这个人花两个小时去吃一顿饭,起码对他是有很大的好感才会去做这个事,这代表你愿意跟他进一步交往。”所以,在他的电影里,食物常常是作为一把剧情和情感的钥匙,待人去开启。

“征服了你的胃,就征服了你的心。”这句老话说得不无道理。现实生活中,食物也是感情很重要的调味剂,没有电影里的兜兜转转、暧昧缠绵,却也是平淡日子里的缱绻深意。

蔡澜曾说,自己举双手双脚赞成婚外情,给人留下一副“浪子”的印象。却不知他私底下和太太结婚几十年相濡以沫、平淡又深情。

蔡澜曾说:太太不像是在做菜,倒像是在调情。明明念叨着石斑,端上桌的却是炒花枝,当他几乎忘了石斑时,她忽然就会端上一盘蒸得撩人肺腑的大石斑来……蔡澜吃了半辈子美食,也认识了不少名厨大师,却没见过架子比太太还大的。想吃的时候,她不一定愿意做,偶尔做了也不是最惦记的,等到不抱指望时,忽然又来了惊喜。

每当节日、纪念日或者妻子生日,蔡澜更是早早去菜市购买新鲜的食材。帝皇蟹、鲈鱼羹、龙虾宴,做一顿大餐要从早上忙活到下午,可蔡澜却特别享受这个过程。一汤一羹,都藏进了对妻子的爱意。

或许,食物,就是他们的情感密码。再多的浪漫说辞和礼品,也不如一桌精心准备的饭菜,来得熨帖。食物也可口,情谊也绵长。

当我们在吃一个东西时,吃的是什么?或许,不只是它的味道、口感,更多的时候,美味,也是一种食物里的人情味。

陈晓卿说:“最好吃的永远是人”,说得干脆、大胆。但是,和鲁迅所说的“吃人”不同,陈晓卿吃的是人情,吃什么、在哪吃,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我从来都不认为食材好,厨师好,就能给你带来最多的快乐,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才会说最好吃的是人,你没有好朋友,那些东西味同嚼蜡,是难以下咽的。”

图 | KingWaySun

最有味道的,往往也是食物背后的人情。有时候,不太可口的食物,却因为人情的融入,也变得有滋有味。

大家总说:“妈妈做的饭是最好吃的”,就连陈晓卿、蔡澜这样的美食家,被问起什么最好吃时,也如是回答。但是,全天下的妈妈都温柔贤惠做得一手好菜吗?恐怕未必。

主播治治,就摊上了一个不会做饭的妈。一般人都很嫌弃食堂,而她却从小就觉得食堂和餐馆的饭反而很好吃。放假回家,也会偷偷瞒着爸妈点外卖。但是,在她的记忆里,也有属于妈妈的味道。

妈妈却从没有放弃过,为她做爱吃的食物。比如,她小时候在《大长今》里看到,而心心念念的紫菜包饭。比如,疫情期间,外卖送不进小区时的一份“炸鸭子”(炸鸡的复刻版)。

她说:“虽然妈妈厨艺很一般,但是总有这种创造炸鸭子的心情。”正是因为,有了妈妈的心意,这种味道也变得无可替代吧。

图 | 我们的餐桌

细细想来,记忆中最美味、最难忘的食物,总是带着浓浓的温情,有家人的牵挂、有恋人的贴心、朋友的关切,甚至是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每一次味觉上的享受,都关联着情感与记忆。

食物,因情感的融入而变得独特。至味,就在人与人之间产生。

于你而言,食物,是一位称职的信使吗?你又有什么话,曾藏在食物里呢?

【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并致谢意,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欢迎各位朋友评论点赞,记得关注哟!】

搜索建议:中国人的深情,都藏在食物里  
热传

 直播宣传,如何撬动观众的DNA?

直播宣传,「安全牌」OR「冒险牌」?作者|颜晞这个暑假,许多观众在直播间「磕生磕死」。前有「吴露可逃」巧用网络延迟爆笑出圈,后有「棣欣引力」代入剧中角色还原情侣...(展开)

热传

 秋之赞歌

秋之赞歌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树叶变红了,一颗颗的枫树成了一顶顶大红伞,红彤彤的枫叶在枝头欢快地打转,发出沙沙的声响,纷纷落下,就像飞舞彩蝶,有的树叶掉入水中,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