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红与黑》郝运、罗新璋、张冠尧谁的译本最好?

关于《红与黑》的译本至少有十几种,到底哪个最好?说实话,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确实不好说,本题所列的这三大翻译家的译本也基本都在一个水平线上,很难说长论短。但,既然题意有要求,也只能斗胆将三位译本的风格略说一二,以便抛砖引玉,错误之处,在所难免,万望大家海涵。

郝运(别名:郝连栋、祁蒙):出生于河北省大城县。法语文学翻译家、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民进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

曾任上海平明出版社、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编辑,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性译作有司汤达小说《红与黑》《帕尔马修道院》等。2015年荣获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9年6月10日,郝运逝世,享年94岁。

郝运的《红与黑》译本比较近似直译,比较接近原文。语言叙述比较朴素、平实,很少有华丽的辞藻。尤其是在名词之前,总爱加很长的定语,显得有些啰嗦,沉长,似乎不太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许更能体现司汤达的白描手法。

罗新璋: 1936年生于上海,北大西语系毕业。曾在国家外文局《中国文学》杂志社长期从事中译法文学翻译工作,198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译有《特利斯当与伊瑟》《列那狐的故事》《红与黑》《栗树下的晚餐》及《不朽作家福楼拜》。

罗新璋的《红与黑》译本,字里行间都能够看出其文学底蕴:遣词用句,古雅、凝练。但,似乎文言气息过于浓厚,甚至时有晦涩难懂之处。

我认为,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外国文学自有其别样的味道: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渊源。自然也催生出不同的文学思想。然而读罗新章译本好像在读一部白话了的中国古典文学,时常忘记这是一个由法国人写的,发生在法国的,讲述法国阶级分化的故事。

张冠尧:(简介略)

张冠尧的《红与黑》译本似乎取郝运忠实原著、不追求文词堆砌的长处和汲取罗新璋的辞藻丰富、具有一定文采的优点,同时又避免了郝运叙述过于平实、啰嗦和罗新璋将法国作品用中国古典风格取代的缺点。

所以,我认为《红与黑》这三位翻译家的译本当属张冠尧的译本最好。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观感,如有不同见解非常愿意听取,本人不做辩解。

另外,我想强调的是:我非常尊重翻译家,借此机会,感谢他们对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正是有了这些译者,那么多外国文学才得以呈现在普罗大众面前。

我是文友如林,感谢关注,欢迎点评!

搜索建议:
热评

 疑似iQOO 11新机入网 搭载...

此前已有大量消息表明,高通应该会在今年11月正式发布全新的旗舰SoC骁龙8 Gen 2,因而近期有不少骁龙8 Gen 2的新机已完成了入网审批,最近vivo有款...(展开)

热评

 菲迪克奖,中国电建再添两项!

今年“菲迪克工程奖”公布了近日,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在瑞士正式揭晓了2022年度“菲迪克工程项目奖”由中国电建参建的乌东德水电站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