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作文365】聊城一模:炊烟与回忆已逝,未来和时代同新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杨怀春

冠县一中语文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8年,提出“民主、探究、高效”语文课堂模式,从“知识、思维、文化”三维角度实践语文教学,践行“从阅读教语文,从写作教语文”的课堂教学理念,认真研究高考语文试题,感悟到“内容理解”为本的试题理念,总结出独特的“流程”做题方法,教学成绩优异。真诚读书,喜欢写作,热爱生活。喜欢钻研历史、哲学、文学,热爱大语文教学。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巩彦芬 /责编:梁音

审校:付婷婷 / 美编:易沐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个成语叫“炊烟袅袅”,有首歌曲叫《又见炊烟》,诗词中有更多的炊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处处柴门掩半边,莺啼绿树隔炊烟”“雨后千山净,炊烟处处新”等。曾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炊烟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在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

当你的生活中已“不见炊烟”,你有何感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聊城一模。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请关注 “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人文情怀 审美情趣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国家认同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的关键词是“炊烟”,材料对“炊烟”的描述是,炊烟曾经是生活中不可或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炊烟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在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炊烟消失的原因是“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这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体现了人们追求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社会进步。考生的感想与思考也因此而来。

2.典型任务的限制。写作内容上“不见炊烟”暗含了“见炊烟”到“不见炊烟”的变化与探究,但感悟和思考的重点则应针对生活中已“不见炊烟”,应侧重从生活角度深度思考。由于任务部分强调的是对“不见炊烟”的思考,考生不可大谈炊烟的意蕴和诗意,恰恰是,不管炊烟如何美好,炊烟的消失都是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必然。

3.价值判断的限制。本题主要从“不见炊烟”的生活实际引导考生去理解社会的发展变迁,考生不能因为“不见炊烟”否定社会的发展。

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开放。考生可以揭示“不见炊烟”的原因,把立意点放在揭示时代的变化上;也可立意为从生活中“不见炊烟”,看今天的幸福生活;可以从“炊烟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延伸写作,看今天美丽中国;可以从炊烟“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的“逐渐退出”体悟社会发展变迁的过程;还可以从炊烟的消失延伸到生活中其他事物的消失,去看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还可以立意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炊烟终将成为永恒的诗意,或炊烟消失,诗意永存……

2.联想与思考的开放。由生活中的“炊烟”变迁,可以联想到现实中耕作工具的变化、房屋、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的变化;可以由古诗“炊烟”联想到现代的诗歌、散文中对“炊烟”情感的表述,进而联想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炊烟终将成为永恒的诗意和回忆;可以从现象出发层层追问问题的本质;可以从辩证的角度来论述“见炊烟”与“不见炊烟”的关系;可以理性阐述炊烟消失的原因,表述自己的价值判断……

3.文体的开放。考生可以写成议论文,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散文。文体鲜明即可。

解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重点考查学生全面理解材料,深层探究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题目以小见大,引导考生通过“不见炊烟”这样一个小小的生活现象,学会观察生活,体悟生活。虽然生活中已“不见炊烟”,但在古诗和文学作品中却屡见炊烟;虽然生活中已“不见炊烟”,但生活中的我们并不是变得不食人间烟火,生活只是变得有“炊”而无“烟”,考生还是有话说的。考生在写作时,需要弄清题目设置的思维指向,有针对性写作,方可有的放矢。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炊烟与回忆已逝,未来和时代同新。

2.炊烟不在,诗意永存。

3.炊烟已不见,世界共发展。

4.绿水青山,有“炊”无“烟”。

5.“不见炊烟”生活亦然有诗意……

6.不见炊烟,但见美丽中国。

7.炊烟的消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

偏题立意:

1.炊烟未远,未来可期。(失去针对性,题目针对的是“不见炊烟”。)

2.往事如烟。(偷换概念,“炊烟”偷换为“烟”。)

3.逝去的青春。(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

范文展示

炊烟与回忆已逝,未来和时代同新

炊烟是一代人的回忆,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曾遍布于家家户户里,也曾出现在诗词歌曲中。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我们的生活中却已“不见炊烟”。

炊烟与回忆已逝,但未来和时代同新。

当人们迈步进新时代,当小渔村建起高楼大厦,当中国傲然站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在感慨“不见炊烟”的同时也期待着崭新的未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蛟龙”八海,“嫦娥”奔月,再到“祝融”探火,“天问”问天,中国迅速发展起来。我们在感慨“不见炊烟”的同时,也在享受着现代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当“处处柴门掩半边,莺啼绿树隔炊烟”“雨后千山净,炊烟处处新”的场景只是课本上的字句时,我们虽有遗憾与不舍,但终究释然。我们走出了那个一直封闭着我们的“世外桃源”,摆脱了那个贫穷落后的时代。如今的中国从2008年的“北京欢迎您”到“一起向未来”的时光里飞速成长,拥有了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

从古至今,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的又何止是“炊烟”。

当年君王用来召集部下的烽烟,如今已变成了智能手机、电脑视频;当年笨重又不易储存的竹简,如今已变成了移动硬盘、云盘;当年微弱的烛火,如今已变成了太阳能电池板……如今的炊烟在我们的记忆里逐渐远去时,如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隆隆机声取代了手工工场扎扎的机声,人们也曾说叹旧日宁静的庄园不再;当民国的幕场谢下,台上咿呀的戏子与老生倍显落寞,那些听戏的老人叹惜京剧消弭;炊烟曾经在中国成为农耕文明的象征,在中国人的心头朵袅袅升起了千余年,而今却“不见炊烟”,固然有几许落寞。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炊烟的消逝是一种必然。

炊烟与回忆已逝,未来和时代同新。

当我们背上行囊,离开家乡,在大城市里寻找自己的归宿时,是否会因“不见炊烟”而心生落寞?岁月流浙里,过去与现在传承,新与日不断更迭。时代在发展,炊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当我们站在华堂顶厦,是否在记忆中寻觅消逝的炊烟?我们又是否看见一个全新的时代出现在眼前:更好的生活,更美的风景,更加便利的出行,更加清新的空气,更加宽敞的居住环境,从物质上更加舒适的享受到精神上更加惬意的感觉。

未来已来,你来不来?

站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我们“不见炊烟”,却看得见新时代的美好。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让我们携手共建生态中国、美丽中国。

点评

本文标题对仗工整,中心突出。全文思路清晰,层层递进。先由消失的“炊烟”想到时代的发展,进而思考炊烟消失的历史发展必然;进一步论证不见炊烟,却看得见更加美好的时代,更加美好的中国;最后呼吁携手共建生态中国、美丽中国。思路清晰,文脉井然。

搜索建议:
热评

 立冬了,这才是迎冬的最佳方式

极物君语:立冬了,在季节之交的特别日子,我们更加需要充满仪式感地品尝一些滋补的美食,既符合冬藏的自然节律,又能以更饱满的精神笑对寒冬,静候来年的春暖花开……这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