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67岁母亲:早知儿子娶了媳妇,我变提款机,就让他一辈子打光棍

中年人活得辛苦,老年人也不轻松。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想要在这人类历史上转瞬即逝的几十年里,活出自己最好的样子。

最近,一个婆婆的吐槽引来了大家的关注。这位67岁的母亲放下了狠话:我就当没养这个儿子。

这样的话出自一个母亲放的嘴里,不得不让人感概,这对母子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扎心事。

为了方便叙述,我们姑且叫这位母亲方阿姨。方阿姨在年轻时是一位单亲妈妈,但是她给到儿子的资源和爱并不比完整的家庭少,可想而知,方阿姨吃了多少苦。

儿子结婚的时候,方阿姨乐乐呵呵的出了彩礼、房子,问题就出现在儿媳妇怀孕的期间。

儿媳怀孕期间状态不好,有一次差点流产,但当时方阿姨在外地旅游本想赶回来,已买好了回程票。儿子那边来电话说状况已经稳定了,但还需要在家休养几天。

方阿姨犹豫着是否回去,儿子说自己请了假,她的老姐妹又都在挽留,方阿姨想了想就留下继续游玩了。可是,和儿媳妇的疙瘩这就结下来了。

儿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方阿姨特别高兴,给包了红包,自告奋勇的想去伺候月子。可是,儿媳妇要求住月子中心,说是早都订好了房间。

虽然不能每天见到孙子,但方阿姨一想这样也好,自己也落个清闲,总听老姐妹说伺候月子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矛盾,自己这也算是避开一劫。

结果还没出月子中心,儿子就来找方阿姨要钱了。3、4万一个月,方阿姨很肉疼,儿子软磨硬泡说伺候月子本就是男方家的事。

方阿姨心里不舒服,但钱还是给了。之后儿媳妇提出请育儿嫂,这次方阿姨怎么也没松口,坚持自己去带孙子。一是想省钱,要不自己闲着也没事做,二是想着天天能见到孙子、儿子。

结果,这期间有很多事情和儿媳意见不一致,两个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不是什么大事,方阿姨的儿子就只能跟着和稀泥。

儿子家是76平方的两室,其中一间因为当时两个人没有孩子被改成了书房兼电脑间。现在方阿姨住过来后,又放了一张床。

没过多久,儿媳妇就说这房不够住,要换新房。方阿姨没搭话,晚上儿子、儿媳就在卧室里关着门吵了起来。

闹了一段时间,换了一间119平的房子,三室。两个人总算消停了,首付是方阿姨和亲家一边拿了一半给凑的。

小两口的意思,每月2000多的贷款自己没有钱,让方阿姨还。这次方阿姨坚决没同意,自己50多岁的人,退休金只有3000元出头,还要再背上房贷,这是明摆着要榨干自己啊。

最让方阿姨心寒的是,儿子完全向着儿媳说话,一点也没有为自己的晚年设想。方阿姨说自己还了贷款每月就剩1000块,要是有个突发情况怎么办?

方阿姨的儿子说:如果有了突发情况,还有我们呢。这话方阿姨根本不相信,两人没孩子时都没能攒下钱来,有了孩子还能指望他们什么?再说拿人家的手短,到时候人家愿不愿意给,又是另一码事了。

儿子知道方阿姨手头还有些钱,就说你原本攒的这些钱也可以应急啊。

方阿姨觉得带孩子榨干了自己的身体、精力,房贷又要算计自己的养老钱,这样的晚辈不要也罢。于是,就出现了方阿姨要和儿子断绝来往的一幕。

而方阿姨的儿子觉得,妈妈不愿意在自己最难的时候伸手援助,又笃定自己会眼睁睁看着母亲生病而不顾,不信自己可以尽孝,也让他伤心。

方阿姨从儿子家搬了出来,说自己做到现在这样已经仁至义尽了。房子给你们买了,贷款你们要想办法自己还;孩子也已经带到了快两岁,你们想办法坚持坚持,两岁半就可以送到托管班了。

至于儿媳妇提出的不给养老的问题,方阿姨觉得即使自己倾尽所有,身体累垮了、钱包全瘪了,看两个人现在的状态,也不敢指望。

只是方阿姨很伤心,自己年轻的时候,一个人坚持了下来,一心为儿子营造好的环境怕他受委屈,如今母子间却生了嫌隙。

方阿姨搬出来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儿子的难过,但是她想,自己要是在这个家里呆下去的话,这两个孩子永远也长不大。

他们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反而把生活中遇到的苦难想转嫁到别人身上,这样活着注定以后的日子布满坎坷。虽然方阿姨对自己的儿子失望,但依然希望这个小家庭能够越过越好。

其实对于新老两代人在生活上的碰撞来讲,老年人可以给年轻人适当的帮助,但是也要教会他们怎样去生活。

一家人不应该是零距离的,只有各自保持独立,才能更好的避免发生矛盾和问题。有时多一份思念和牵挂,对子女放手,才是更好的爱他们的方式。

并且,老年人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即使不给晚辈添负担,也是不给自己的日子添堵。

而作为子女来说,像发一个儿子儿媳那样,既已成家为人父母就要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做事靠谱,老人才能信你。做事人做事双重标准,只能让老人寒心。

-END-

世界那么大,感谢你,可以看到我!

【文|唯唯安:笔有温度、为情发声,一个热爱文字的不典型写作者,邀请你共同感知生活】

搜索建议:
热评

 Sum被秒杀!求和函数,到底谁才...

今天也是暗访VIP学员群的一天。我发现,真的每时每刻,都有同学在问求和。不是在求和,就是在求和的路上。不是在求和的路上,就是在出错。“老师,我这个求和怎么出错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