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特效穴位使用手册+降糖穴、升阳穴、补虚穴、偏瘫穴、止痛灵穴

特效穴位使用手册

一、春夏秋冬的养生保命之穴1、春季的保肝重穴——太冲、鱼际、太溪、尺泽2、夏季的养心大穴——阴陵泉、百会、印堂3、秋季的护肺宝穴——鱼际、曲池、迎香、合谷4、冬季的补肾精穴——南方冬天养生大法重在清除寒湿,每天针灸关元、肾俞、阴陵泉,为自己生起体内的炼丹炉。北方冬天保健大法是祛除寒燥,坚持每晚针灸太溪、关元、肾俞,身体就可以暖融融了。二、亲手把疾病送上归途1、为自己的身体提气——脾俞、足三里补脾气虚最好

2、为自己补血——血海和足三里是让肝不血虚的首选

3、让自己心平气和——使用太冲和行间

三、特效穴位使用

1、五脏和谐,人体长青:先天不足后天补,每天针灸双侧肝俞、肾俞、太冲,五脏会分外调和,人也体态心安。

2、肝胆相照,百病难扰---肝阴虚的三种穴位良药:40岁以上的人差不多都有腰酸腿疼、抽筋、眼花、头晕、消化不良等现象,只要每晚睡前针灸双侧阳陵泉、承山、三阴交,这些症状缓解或消除。

3、让肺自由地在正气中翱翔----根除肺阴虚:每天针灸双侧合谷,你会发现困扰自己多年的胸闷气短、多咳多痰、爱发高烧、多出虚汗等症状慢慢消失。

4、肾脏向人体敲响的警钟-----肾阳虚:如果平常老是爱感冒、关节痛、夜尿多、口舌生疮,这就是高血压、肾炎、膀胱炎、糖尿病爆发前的征兆,每天一定早晚坚持针灸双侧合谷、鱼际、足三里,把这些大病在萌芽中消解。

5、三穴鼎立心胸安:坚持每天晚上7—9点针灸双侧内关,9点左右在双侧心俞和膈俞,就可以控制瘀血这个幕后黑手,从根本上杜绝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6、用四个穴位来调养我们的后天之本----脾胃:每天针灸双侧足三里、天枢,从根本上把胃功能扶起来,有效预防慢性胃溃疡、胃穿孔等。每天饭前饭后针灸双侧足三里、脾俞,你会觉得吃啥都香。每天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内针灸中脘,在针灸足三里,配合推腹,可有效消除食积,不在腹胀呕吐,让脾胃双好。

7、内关止嗝立竿见影,这几天偶尔会打嗝,就想起了内关,按住左手内关穴旋转手腕,不到一分钟,就止嗝了。神了!

8、孔最治痔疮坚持就会有效果,我的一个朋友这几天痔疮又犯了,我推荐她针灸孔最穴结果不到一天的时间,没有吃任何药物就好了。

9、足三里又一次见识了足三里的厉害,有一个朋友喝酒后恶心的不行,吐了几次,还是恶心,我告诉他针灸足三里加上按摩心包经,十多分钟后症状减轻了许多。

10、肺经的孔最、天府、云门和中府,膀胱经的肺俞和膈俞,胆经的风池。

首先,肾藏精、肝藏血,精血是我们生命中最根本的东西,每天按摩这3个穴可以补益肝肾,肝肾逐渐强大了,身体就会一步步好起来。其次,这两个穴都是背俞穴,背俞穴是督脉上的穴位,主管人全身的阳气分布,所以,刺激它可以最快地补充人体的阳气。另外,背俞穴为什么要选太冲这个作用偏“泻”的穴位呢?中医里面有句话叫“气有余便是火”,就是说如果所补阳气太多了,就会导致它们变成对人体有害的火。加用一下太冲就是给这些“火”透透气,不至于让它们在体内横冲直撞,最后变性发酵。我们在栽树的时候经常会这样:先把树苗放进坑里面,把土都填好后再双手把树苗向上提一下,有一点松动的感觉,为的就是让树苗不被土压得太紧太死,如果那样,树苗就吸收不了多少营养了。

11、清热穴

清热穴是指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热病高热、脏腑郁热等各种里热症。根据清热作用的不同特点,清热穴又可分为:清心热穴---小海、曲泽,清肺热穴---尺泽、鱼际,清肝胆热穴---阳陵泉、太冲,清胃肠热穴---曲池、合谷、内庭,清三焦热穴---外关、支沟,清热解毒穴--耳尖、八邪、八风(此三穴宜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12、理血穴

理血穴是指具有活血化瘀、养血止血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恶露不尽、崩漏、咯血、吐血、便血、瘙痒等。常用的理血穴有:太渊、血海、三阴交、隐白。其中太渊以治咯为主。

13、急救穴

急救穴是指具有醒脑开窍、苏厥急救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邪陷心包、痰蒙清窍所致的神昏谚语、中风口噤、昏迷晕厥、癫狂等病症。常用的急救穴有:人中、十宣(此穴宜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劳宫、涌泉。

14、利口穴

利口穴是指具有通力口舌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面瘫口歪、口噤不语、牙关紧闭、面肿、舌强、失音等病。常用的利口穴有:地仓、承浆、廉泉、颊车、合谷。

15、止咳化痰穴

止咳化痰穴是指具有止咳平喘、健脾化痰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痰多、癫痫等病症。常用的止咳化痰穴有:列缺、肺俞、中府、丰隆、解溪,前三穴以止咳平喘为主,后两穴以健脾化痰为主。

16、消食导滞穴

消食导滞穴是指具有消化食积、导滞和胃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饮食停滞所导致的腹胀满疼痛、暖气吞酸、恶心呕吐、纳差、泄泻或便秘等症状。常用的消食导滞穴有:中脘、胃俞。

17、利咽穴

利咽穴是指具有清利咽喉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咽炎、喉炎、声音嘶哑等病症。常见的利咽穴有:人迎、扶突、合谷、鱼际。

18、通鼻穴

通鼻穴是指具有宣通鼻窍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鼻塞流涕、不闻香臭、鼻炎、鼻息肉等一切鼻病。常见的通鼻穴有:迎香。

19、明目穴

明目穴是指具有利目明目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视物不清、目赤肿痛、头晕目眩、迎风流泪、白内障、夜盲、近视、眼睑响动、口眼歪斜等一切眼病。常用的明目穴有:晴朗、攒竹、丝竹空、风池、太阳。

20、止痛穴

止痛穴是指具有通经活络、镇静止痛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全身各部疼痛病症。根据疼痛部位不同,止痛穴可分为:治头痛穴--印堂、风池、太阳,治牙痛穴--下关、颊车、合谷、内庭,治落枕穴--落枕穴,治颈项强痛--风府、风池,治肩背痛穴--肩井、天宗、大椎,治腰痛穴--腰痛点、委中、承山,治胃痛穴--梁丘、内关、足三里,治胆囊炎--胆囊穴,治阑尾炎,治通经穴--中极、三阴交。

21、调肠穴

调肠穴是指具有通便止泻、调理胃肠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便秘、泄泻、痢疾等病症。常用的调肠穴有:天枢、大肠俞。此二穴既能通便,又能止泻,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22、解表穴

解表穴是指具有疏散外邪、解除表症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感冒所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常用的解表穴有:风府、风池、太阳、大椎、风门。

23、理气穴

理气穴是指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穴位,用于治疗胸肋胀痛、胃痛、吞酸、呕吐、气短、太息等。常用的理气穴位有:期门、日月、章门、肝俞。期门、日月以治胸肋、胀痛为主;章门以治胃痛、肋痛为主;肝俞以治肋痛为主。

24、通利关节穴

通利关节穴是指具有舒筋活络、通利关节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闭阻关节所致的关节冷痛麻木、颈项强痛、腰痛膝肿、四肢拘挛等病症。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通利关节穴又分为:治疗颈椎病--外关、风池、大椎、肩并,治疗脊柱病穴--肩前、兼贞、条口,治疗腕关节损伤穴--后溪、阳池、神门,治疗膝关节炎穴--膝眼、阳陵穴、委中。

25、偏瘫康复穴

偏瘫康复穴是指具有调和气血、康复肢体功能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中风之后遗症。面瘫穴--太阳、地仓、颊车、迎香、人中、风池、合谷、太冲,上肢瘫痪穴--曲池、外关、阳溪、合谷、八邪,下肢瘫痪穴--环跳、风市、伏兔、悬钟、足三里、昆仑。

26、强壮保健穴

强壮保健穴是指具有补益气血、增强体制、预防保健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平素身体虚弱、各种慢性疾病、免疫力低下、全身乏力、食欲减退、低热不退等疾病。常用的强壮保健穴有:百会、神阙、气海、关元、命门、肾俞、太溪、脾俞、足三里。

27、耳聪穴

聪耳穴是指具有聪利耳窍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耳聋、耳鸣、耳生疮、耳中痛、中耳炎等一切耳病。常用的聪耳穴有:耳门、听宫、听会。

28、安神穴

安神穴是指具有安定神志、宁心除烦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心神不宁、烦躁不安、心悸怔仲、失眠多梦等。常用的安神穴有:神门、内关、心俞、风池。

29、调压穴

如果人的血压是高压值偏高,那么坚持针灸三阴交两个月左右,效果不错。如果血压的低压值偏高,坚持针灸胆经的悬钟穴,效果非常好。

30、八大最安全的穴位统治众病:

照海穴-----告别咽疼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

深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穴

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

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

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疼的随身医师

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公孙穴-----摆平痛经及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临泣穴-----一生护身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公孙和内关:多用于心痛、胃脘痛、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疾病。

后溪和申脉: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肢体活动困难及精神神志等病患。

临泣和外关:多用于耳鸣、耳聋、眼病、腿肿、偏头疼、高血压等症。

列缺和照海:多用于言语不利,咽喉炎症,和更年期综合症。

31、针灸足三里、关元-----提神回阳,祛邪、醒脑开窍。尤其适合精神萎靡不振,全身乏力者。

降糖穴、升阳穴、补虚穴、偏瘫穴、止痛灵穴

降糖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下三分之一处。

【取穴原则】左右交替取穴。

【功能】益气安神,健脾和胃,舒肝理气。降糖、降脂、降压,消炎镇痛,镇静,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免疫机能。

【主治】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炎,胃溃疡,胃癌,膈肌痉挛,神经衰弱,低血压,失眠等。

升阳穴

【定位】位于头顶正中,双耳尖联机的中点再往上二公分,即百会穴前方二公分处。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脏腑功能,抗衰老,增加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可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子宫颈发炎、阴道炎、过敏性气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行针指要】临床主要以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对生殖、泌尿、运动、呼吸、神经、内分泌系统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一般均作为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亦适用于一切虚症,因此作为一切慢性疾病的辅助穴位。

此外,在改善抑郁症等情感性疾病的疗效也颇令人满意,手术后伤口愈合不佳时亦可应用。总而言之,凡是虚症、精神或情感、心神有关的疾病皆可应用(或配用)本穴。其它如治疗泄泻(虚症、实症皆可),或体质虚弱与中年以上者的保健方面都可以应用。

本穴可以留针十二小时,最长四十八小时。结合“补虚穴”一起运用,保健、疗疾的效果更佳。

补虚穴

【定位】本穴为三间穴(手阳明大肠经)与灵骨穴(人体奇穴)的对穴。

【功能】调气通经,温阳补气。

三间穴的取法:微握拳(拇指弯曲,抵住食指第一节后,握拳),则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中就是本穴。

【功能】清热、止痛、利咽。

【主治】牙痛,三叉神经痛,手指肿痛,肩周炎,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等。

灵骨穴取法:在手背拇指与食指的骨头交会处,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的援合处。

【功能】消炎止痛、补气通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肠痛,背痛,偏头痛,耳鸣,耳聋,头昏脑胀,脸部神经麻痹,半身不遂,妇女经脉不调,痛经,闭经等。

【行针指要】三间穴、灵骨穴为对穴,有极强的调气、补气、温阳作用。尤其在针刺“升阳穴”后留针,再配合本穴,效果更佳。“头针”后再针本穴,则可通调脑部气血,强化头针功效。

本穴以“灵骨穴”为主,须重刺、深刺,针深可以透过对侧。“三间穴”为辅,针剌五分至一寸。

如果针刺身体健侧,在治疗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方面有特效,尤其配合“偏瘫穴”使用的效果更佳。此外,在治疗坐骨神经痛方面也有特效。

若因应出现腿脚抬举困难、无力,腹胀,尿频,小便时疼痛,或食欲不振,脱肛,头晕,耳鸣,下阴胀痛,脊柱肩背腰膝疼痛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附:肓募穴

此穴为“经外奇穴”。凡是病后极度虚弱,而采用各种药补、食补之后的效果均不明显,甚至出现腹中积块疼痛,萎黄病,或因邪气侵入脏腑深处,而药力不济、针灸不及者,选用此穴,并以灸法施治,即可收到奇效。

【取穴法】位于胸部。取乳头与脐的联机一半的长度,一端从乳头垂直向下量,另一端点即是肓募穴。

偏瘫穴

【定位】位于耳尖上方三公分处。

【功能】益气壮骨,化痰袪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扩张血管,消炎止痛,降压降脂,解痉,调节人体的平衡功能。

【主治】脑血管意外引起的昏迷,以及中风后遗症。

【行针指要】应用时宜交叉取穴,但向太阳穴方向针刺,刺入约四公分。临床上还可用于治疗偏头痛、颜面神经麻痹,或面瘫后遗症、颜面肌肉痉挛、三叉神经痛等症。

止痛 灵穴1(阴穴)

【定位】位于曲池前下约一寸,距手三里后下约二寸,三穴正好构成三角形。此处的表浅层为桡侧腕长伸肌,深层则属桡神经经肘部分分布区。

穴位切面解剖分析: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过桡侧腕长伸肌、肱肌下端。浅层分布了头静脉属支和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返动、静脉和桡神经。进针一点五寸,以针后有酸胀感向手指端或肩峰放射为佳(即针灸到正确位置时,患者可以感觉到有点酸,而且患部胀胀的,这种酸胀感还会传达到手指末端,甚至传到肩膀的最高点)。

补充: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肘横纹终点与肱骨外上髁联机中点。曲肘90度,先找到肘横纹终点,再找到肱骨外上髁,两者联机中点处,即为曲池穴。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联机上,从曲池穴向下量2寸处。

【功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清热镇痛。

【主治】主治身体内外的各种痛症。

【临床应用】不论急、慢性疼痛,还是肢体痛,内脏痛,只要取穴准确,就能获得立竿见影之效。临床上可用以治疗多种痛症,如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肩周炎、颈肩综合症、胃痛、胆道蛔虫症、腹痛、坐骨神经痛、关节痛等二十多种。

【行针指要】此穴是治疗各种痛症的经验穴,如能加上“五雷催气”手法,疗效更加令人满意。临床证实具有疏通经格、调和气血、清热镇痛功能,能有效缓解早期或原发性疾病引起的疼痛。其它如改善头面疼痛、急性内脏疼痛方面,疗效显著而快速。而且经过观察后证实,在改善疼痛的远期疗效方面也十分令人满意。

若能在直刺止痛灵穴时,配合数术针法及时间取穴,疗效更加显著。亦可从整体办证,再配合其它穴位治疗,不过要先刺主穴(止痛灵穴),再刺辅穴或对症穴。

止痛 灵穴2(阳穴)

【定位】手背第二、三掌骨间,就在掌指关节后一寸处。

【取穴方法】同侧取穴或双侧同取。

【主治】身体内外各种痛症。

【刺法】直刺。

【行针指要】临床应用此穴治疗内脏及身体外部的各类痛症,如颈肩、腰腿痛等;而且有时作为主穴,亦可作配穴使用均有佳效。

【操作】用一寸毫针,靠近第二掌骨缘,直刺进针五分左右,应用泻法,拇指向后、以极轻微的手法燃转片刻,即可改善全身各部的疼痛症状。可以同侧取穴或双侧同取。

注意:取穴时,阳日取阳穴、阴日取阴穴的疗效更佳;也可以交替取穴。如为重病患者,则可双穴同取

您可能也喜欢:

搜索建议:
热闻

 【歌词】无声慰问 / 歌手:李克...

给我温情给我欢乐给我支持无声慰问当我哀愁给我依傍走过惊惶甜酸岁月帮我长成帮我追寻任劳任苦一生若然没你只怕今日命运未知又像谁人知我心情知我心事跟我心灵如斯接近暮然...(展开)

热闻

 歌词狂野是什么歌?

歌曲:《逆战》歌手:张杰作词:裴育作曲:曲世聪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战场上暴风少年登场在战胜烈火重重的咆哮声喧闹整个世界硝烟狂飞的讯号 机甲时代正来到热血逆流而上战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