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追寻诗意世界里的梦——琼音韶华

树上微出版

SHUSHANGWEI

 

你总是小心翼翼

捧着那些温暖的话语

送到一叶漂泊的小舟上

期许着江水中跳出的精灵

变成如影随形的问候

给你一条穿过时空的路

然而

很多时候

你只能看着那些风中的尘埃

和那些被生活锁住的表情

发呆

岁月的哀伤,历史最深的痛点,便是记忆的消逝了。

很庆幸我的脑海中还有残存的小时候的年,那时候的“年”不是神话中的大怪物,而是温馨、是淳朴、是快乐!

小时候的年,不膨胀、不喧哗,却塑造了勤劳与宁静。它既是一段被审美化了的历史,又是一段充满诗意的生命存在,抑或是那场遥远的梦,时常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让我享受到来自心灵的最高幸福。

《琼音韶华》里写金黄色的油菜花、老欧洲的城堡以及戴望舒和他的丁香女孩,其实是写一个江南女子如何“对着长天中的白云发呆”。在作品里,生于贵州的作者,已完全蜕变为一位典型的江南女子——温婉、灵性、美好。

其实无论男性女性,无论我们生于何处,江南才是中国文人普遍的故乡;无论庙堂乡野,也无论岁月如何流逝,与一江南女子在丁香花下相遇,永远都是人们最深沉的浪漫。

当然,作者常常流露出的感伤,实际上也来源于与理想格格不入的喧嚣尘世。但唯有尘世喧嚣,才见陋巷之乐之珍贵。“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诚愿一卷《琼音韶华》能让读者有机会做灵魂的小憩。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檀传宝

和杨老师相识是在2017年底。我正在做微信公众号“淮阴语文”,初创阶段,稿件不多,高质量的稿件更少。一日,从邮箱中收到一篇来稿《那片生长在回忆里的油菜花》,干净的文字,纯净的情感,读完不禁击节。《那片生长在回忆里的油菜花》在“淮阴语文”推送后,好评如潮。之后,杨老师常赐稿平台,至今累计达数十篇,提升了平台的阅读量和知名度。本人虽心存感激,但可惜未曾谋面。今杨老师诗文结集出版,深感欣慰。

正如杨老师所说“离开故乡多年,我一如既往地追寻着诗意生命与诗意世界里的梦”,这部作品就是杨老师追寻诗意生命和梦想的历程回溯,阅读书中文字,回荡在我们耳边与脑际的是那岁月的美妙琼音。

——“淮阴语文”公众号创始人岁寒善友

关于本书

出     版

哈尔滨出版社

封面设计

树上微出版

正规书号

ISBN 978-7-5484-6481-5

《琼音韶华》是杨琼女士所写的一部文学作品集。

它会带领读者找寻到烦躁尘嚣中心灵得以栖息的精神家园。

内容包含了“乡音”“跫音”“回音”“和音”四部分。

“乡音”部分着眼故乡与父亲,童年与油菜花,抒写唯美而略带忧思的故乡情结;

“跫音”部分追随那些在旅行中聆听到的自然与文化交织的声音,完成自然的神奇力量给予人的膜拜与冲动;

“回音”部分分享读书观影的感悟,作者就像一名永远向往着远处灯光的行者,用自己的真诚和执着,认真地聆听着那些至真至诚的作品传来的回音;

“和音”部分,作者拾取了生活中那些触及内心的点滴,用散文和诗歌共同谱写,在发现和思考中完成生命的觉醒。

关于作者

 

杨琼,原籍贵州思南,现居江苏常州,教育硕士,正高级讲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曾出版文学作品集《琼音独听》,在各类刊物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

代表作品有:《去邂逅一座城》《饮尽那杯甘露》《一声谢谢》《收留起来的二月》《月亮说》等。

美文摘抄

乡音

故乡是我心中最深的情结。那里有清澈的乌江,有金黄的油菜花,有曾经的厂房,还有小时候的年。所有的一切,犹如一股光,成为我行走在大地上的动力源泉……

小时候的年,是那场令人回味的梦。

数十年后的今天,我时常静静地回味那个梦境中的场景:有厂房院子、小径、油菜花、清澈的河流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酒香......

小时候的年,充满鸿蒙的质朴,也充满着浓郁的年味。一般到腊月初八过后,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买年货、熬猪油、炸酥肉、灌香肠、熏腊肉、打花甜粑、炸麻花、酿甜米酒……样样自家做,全家人一起动手,开开心心。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灌香肠和打花甜粑。

灌香肠

每到过年前夕,父亲总会到农家去预订过年猪肉,一般是与厂里的同事两家分一头猪,预付定金后,农家人会定时把新鲜的猪肉送上门来。猪肉到了,大人们便会把猪肉切成块状,肥肉用来熬油,每家都会熬上几大锅猪油,等着来年慢慢享用;瘦肉切成方块状,用各种食用香料调好,灌到洗干净的猪肠子里面。灌香肠是件有趣的事情,大人们会让孩子们一起参与。用一根细软的竹条,圈成一个小竹圈,固定在肠子口,再把一块块调好的猪肉沿着竹圈塞进肠子里面,看着一根根原本瘪瘪的肠子逐渐饱满起来,孩子们心里欢喜得很。当然灌香肠也是技术活,稍不注意会灌得太满而破裂。所以大人们总会不时地用一根缝衣针把灌满的香肠扎一些小气孔,这样就避免了肠内空气膨胀破裂。

把猪肉块灌入肠子内只是完成了一半工序,接下来是比较有特色的技术活——熏香肠。每家每户事先会到山上去砍一些香树枝桠,放在一个封闭的大铁桶里,铁桶上面支上铁棍,把灌好的香肠挂在铁棍上,外面再用麻袋封好,在铁桶里焚烧香树枝桠。在烟火熏制下,一股股带着油脂的香味会弥漫在空气中,甚是诱人。邻居们也会互相分享自家的香肠,评价谁家香肠做得好,其乐无穷。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出现许多香肠加工厂。机器代替了手工,自己做香肠的人家越来越少,灌香肠的幸福过程也只能依靠对童年的回味了,那乡里邻居间其乐融融的氛围和彼此间分享的幸福已经被超市、商场、高楼大厦给代替了,如今的年味,仿佛被时代的发展蒙上一层灰蒙蒙的薄纱一样,没有了透彻和爽朗。

打花甜粑

“花甜粑”是贵州思南土家族独有的美食,因其制作工艺独特,味道甜美而享誉四方。特别是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思南》播出后,这道美食里折射出来的独特的文化和思南土家族的原始图腾意识,以及那丰富的祈福意愿和伦理观念,更是吸引无数民俗文化爱好者的眼光。

花甜粑,带着它身后的故事,也赢得了土家人的挚爱。

传说古时候有个思南书生告别心上人远走京城,几年后经过一番奋斗终于功成名就,但因为公务繁忙一直未能回家探亲。老家望穿秋水的姑娘情急之中有了主意,她把书生最爱吃的糯米做成甜粑,把家乡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画在甜粑之上,托人捎给远方的心上人。这一招果然奏效,睹物思人的书生读懂姑娘的满腔情意和心事,思乡情切,立刻告假还乡,翻山越岭,回来与聪明的姑娘成亲。自从有了这段佳话后,思南人做甜粑就不再简单了,也有别于其他一些地方的年糕,土家人总是要加上复杂的制作工序,让切出来的每一片花甜粑都带着美丽的图案和浓浓的情意。

每逢过年,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跟着大人们一起打花甜粑了。记得一到腊月,母亲会选择上等的糯米和粳米按照2:1的比例混合,淘去米糠后浸泡好几个小时,待米浸透发泡后,再到专门的米粉加工坊,把米碾碎成一大袋细粉。那时候加工坊不多,到年底的时候都得排队,往往是吃完午饭去排队,到晚饭时候才能回家。米粉加工好后,父亲再准备好食用颜料——粑粑红,制作花甜粑的工作就正式开始了。打花甜粑是力气活。这个活一般由父亲来完成,我和妹妹会在边上欢快地加油。先看见父亲将磨好的细粉提取四分之一打成浆子,与干面糅合成团。再将面团分成若干、用擀面杖擀成薄片,每片涂上事先准备好的粑粑红。再根据自己所做花样的需要,以三层、四层、五层不等把涂好色的面片重叠起来,将叠好的面片卷成圆条使劲打合。打合的时候,发出“铛铛”的声音,这声音仿佛成了充满年味的爵士乐,令人激动而兴奋,我和妹妹也会随着父亲有节奏的打合声蹦跳舞蹈。打合到一定程度后,再用一条薄竹片,在圆条的周围向内压数条细槽,将细槽用少许水抹湿后再进行打合,最后用一层比较大的涂了色的面片,包裹在打合的圆条上,再尽打尽打,长长的一条圆柱状花甜粑就成形了。而此刻身强力壮的父亲,已经是满头大汗了。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把打合的圆条用刀一分为二,因为切开就能清晰地看见所做的花样了。花甜粑花样很多,有自然景物中的花、草、鸟、鱼;有汉字中的福、禄、寿、喜、天作之合等吉祥文字。而父亲最擅长做牡丹花,每次做好切开的时候,父亲会让我们猜,会出现什么花,我和妹妹就会猜各种各样的花卉名称。当我们看到美丽的牡丹花呈现的时候,便会欢快地鼓掌大叫:“有牡丹花吃喽!有牡丹花吃喽!”

做花甜粑还有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蒸熟。记得那时候在父亲的厂里,每家做好花甜粑都会拿到公共食堂的大蒸笼里去蒸熟。一般用大火蒸三四个小时,即可出笼。出笼的时候一条条圆柱状的花甜粑香气扑鼻,母亲总会先切一小块给我们解馋,那刚出笼的花甜粑黏黏的、甜甜的滋味,至今还回味无穷……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曾经身强力壮的父亲已经变成了一座孤零零的青冢;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厂房已经变成一片荒田;曾经熏香肠的铁桶已经变成了寻不到踪影的垃圾;曾经加工米粉的作坊已经夷为平地……所有的东西,变成了历史。没有经历过历史的人,已无法感受到历史伤痕的疼痛了。即使偶尔从书上读到那些历史化的记忆,也很抽象化了,很难找到那种消失后永远无法拾得的疼痛感。

SHUSHANGWEI

定制出版 专业为你

专业编辑免费咨询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