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读书 辛愚圣

我五岁半上学读书,在当时的上孟家是比较早的,当地书香门第的子女和有钱人家的孩子也没这么早读书的。我的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外乡人,为什么让这么小的孩子去读书?一些好奇的当地人是猜不透这个谜的,其实我的早读书并不是父母在我身上寄托了什么希望,完全与他们无关,又发读书欲望的是我的大舅。 自从我母亲加到上孟家后,我大舅也成为沂蒙山人来黄县打工族的一员,每到农忙的时候就来上孟家,一来二去和当地人混的很熟,在我四岁的那年秋天他把新婚的舅母领来了,在村里租了一间房住了下来,忙过了秋收种后,他们夫妇没回老家,靠着大舅卖工夫(打工)维持二人的生活。我大舅小时候读了二年私塾,认识字很多,在老家的时候就愿意看个闲书(那时候出版的一些侠义、公案小说、唱本),来黄县时随身带了几本,这一年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冬天。 上孟家的物质生活虽然比较好,文化生活确实很贫乏的。除了每年正月里扮扮猴耍(扭秧歌)、唱唱小戏,四月八赶赶庙会,缝十赶闫家店集听听说书外,平日里也没什么娱乐活动。村里偶尔来个耍猴的或是唱扁提戏(木偶戏)的,孩子们跟着走好几个村的,饿着肚子,连饭都不回家吃。住在村外的外乡人在这漫长的冬夜是难熬的,他们知道大舅识文断字,会看闲书,怎么能放过这个机会,这年冬天我家便成为了外乡人的俱乐部。每天晚饭后妈妈便先炒上一锅长生果(落花生)放在大簸箕里,然后再烧上一锅开火,锅上放着一摞大泥碗。住在村外的外乡人的青壮年们便陆续来到我家,有时也有几个村里人。 坑上地下里屋外屋挤坐的满满的,最好的位置留给唱书人大舅,他面前摆着一张坑桌,桌上放着一碗带玻璃罩的洋(煤)油灯,还放着一碗茶水。大就有个习惯唱书前先咳嗽一声,他一咳嗽,大家便静了下来连吃花生的也停止了爵动。这些唱本中有一段韵文可以唱,有一段白话文可以说,说与唱交替进行。 唱的腔调因人而异,大舅用的是沂蒙山区的一种地方戏曲调,正合这些来自沂蒙山区外乡人的口味,听起来格外亲切。唱的好像是《响马传》和《瓦岗寨》,唱的什么故事,说的什么人物我都记不清,只记得年少英俊、武艺高强的罗成和鲁莽粗野的大胡子程咬金。这些唱本每到关键时刻便且听下回分解,大舅听众们陆续散去,他们明天还要打工,唱本就放在我家。第二天我便翻看着那唱本,想着昨晚留下的悬念,心里想:我多咱能看懂这些唱本呢?大舅说:上学堂念书识字就能看懂,什么时候才能上学?得会查一百个数。那是我只会查十个手指头,为了能查一百数,我下了一番苦功,终于能熟练地数一百个数了。大舅便和母亲说情,这孩子脑袋还挺灵,叫他去念书吧,就这样我在1941年春节过后新学年开始上学读书了,就这么简单我的读书欲望,就是为了将来能看懂小唱本。 学校设在村南的关帝庙里,每天上学先从庙里的大门进去,再经过大殿两侧的小门进到后院,大殿的正中有关老爷的塑像,红脸黑须,身穿绿袍,虽有威严,但不可怕。他的两侧站着关平、周仓的塑像,吹胡子瞪眼令人恐惧。学校规定每天早饭前到学校上早读课,冬天的早晨天还不大亮,大殿里阴森森的,怪瘆人的,我紧跟着同学头不抬,眼不睁的走过小侧门,走过侧门经过一个小操场,挨着后墙有一排房子,东边的一间小屋是老师的办公室,西边一间大屋是教室,一至六年级都在一个教室里,共有五十多名学生,小的五六岁,大的二十多,全校无一女生。 这是一座什么学校呢?说是私塾吧,不学《三字经》、《百家姓》,学的是上边发的教科书,国文第一册便学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数学课上的少,开始就学打算盘,这大概是为了学生将来从商的需要。教师共有三名,复式教学,一个人教两个年部,真难为老师,六个年级在一间教室,一个年级上课时,其他年级默读或是默写,好在那时学生听话,课堂纪律好。上午老师上课,下午学生自习,自习时由大学长(班长)负责教师纪律,我们的大学长二十多岁,是娶过媳妇的人,个子很高,很有威风,小学生们都怕他。 说它是洋堂吧,从不上体音美课,有文体和课外活动,只要进了教室,上午半天,下午半天都在教室内活动,没有上下课之分,上午老师上课时除了正在上课的年纪以外,其他学生要大小便时,举手示意,老师一点头你便可拿一个挂在教室门口的小木牌去厕所,小木牌只有五个,如果小木牌都被拿走了,你只好等别人回来,你再去。上午有老师在五个木牌及时流动,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下午可就惨了,大学们一个个把木牌都拿走了,好长时间不回来,苦了听话的低年级小学生们,憋的尿裤子是常事。有次我憋得实在受不了,门上又没有木牌,我冒险冲出教室,到厕所一看,一个人也没有,听到校后墙外有喧哗声,原来那五个大学生在那踢毽子。 自己觉得稀里糊涂地念了一年,年终考试时一年级中我考了个第一名,红纸大榜贴在村公所的大墙上,当地人对一个外乡人的孩子考了第一名是有些出乎意料。当我把奖品捧回家时,母亲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大舅听说后亲自跑了一趟村公所,回来高兴的说这孩子还中,我知道我靠这个第一,并不是我天资聪颖,是大舅平时对我进行辅导起了作用,我这个第一在母亲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花,在以后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母亲节衣缩食始终支持我上学读书。

搜索建议:读书 辛愚圣  读书 辛愚圣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