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2009年甲骨文考生黄蛉,被高校破格录取,导师:宁愿辞职也不教他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9年,四川考生黄蛉心血来潮用甲骨文作答高考作文,成绩出来后只得了6分。

令人惊讶的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却破格录取黄蛉,并且专门聘了老教授何崝教他,为此何崝还制定了一套特殊的学习计划。

没过多久,何崝教授就被气得直言: “我宁愿辞职,也不教他了。” 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凭借甲骨文,进入川大

2009年,四川考生黄蛉第二次参加高考,在考场上心血来潮用甲骨文写了一篇作文,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想 用特殊的方式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

黄蛉出了考场后,还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语文老师蒲体超,没想到一向喜爱甲骨文的蒲体超没有赞成他的做法,反而闭不开口,脸上不见半分喜色。

蒲体超觉得黄蛉此举过于冒险了,一招不慎容易满盘皆输,看着有年轻人喜欢甲骨文,他很欣慰但是并不意味着他支持黄蛉拿兴趣爱好去赌一把前途。

四川高考语文阅卷室,阅卷老师认真批改着考生的试卷,突然有位老师忍不住感慨一声,这篇作文好像是古文字写成。

老师看了好几遍,还是不能看懂作文的内容。最后无奈之下,只好请来四川大学研究古文字的教授,才知道这作文用了大量的甲骨文,还夹杂着一些大篆、铭文等。

在教授的帮助下,考生的整篇作文被翻译出来了。再次阅读时, 专家觉得只有题目符合题意,内容跑偏了,甚至还出现了大量的语句不通顺。

所以,这篇甲骨文作文最终只得了6分,从某种角度说也是合情合理。

那一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是围绕《熟悉》的主题,进行创作,不限文体。

黄蛉作答语文试卷有个习惯,就是一上来先写作文,把前面的大题放到后面。

这次,当黄蛉看到不限文体时,一个疯狂的想法形成了,他要用甲骨文写这篇作文,在上面狠下了一番功夫,花了一个半小时。

后面,黄蛉6分的甲骨文作文被媒体报道出来后,自然引发了网友激烈的讨论。

当时,国内能够被翻译的甲骨文有一千多个,可是黄蛉用了八百多个,可能真的是天赋异禀了。

黄蛉此举倒是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追捧,纷纷称他是古文字达人。

黄蛉高考的总成绩只有428分,这意味着他连本科都上不了,不少网友感觉可惜了这位青年才俊。

媒体采访了黄蛉的老师蒲体超,蒲体超对于被打上6分的作文表示强烈的不满,他说: “不应该以跑题为理由只给6分,用甲骨文创作本来就难得。”

黄蛉看着报志愿的日子越来越近,感觉到很是发愁,自己本想凭借甲骨文逆风翻盘一把,没想到被摔得粉身碎骨,这可怎么报志愿啊。

网络上关于黄蛉的讨论,还是不断地进行着,大部分人觉得应该珍惜这位人才,呼吁高校能够破格录取他。

渐渐地,黄龄收到了一些高校抛来的橄榄枝。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邀请黄蛉报考,提出可以免除他的学费。

可是,黄蛉在和蒲体超老师交流后,了解到复旦大学的刘钊教授曾经破格录取了一位酷爱甲骨文的车夫。

那位车夫原本只有高中学历,却坚持研究甲骨文,在这一方面极有造诣。

刘钊教授称得上是我国古汉字界的领军人物,他看到车夫后,还是忍不住倾佩车夫的才学,觉得这是不可多得之才,将车夫收入门下。

黄蛉觉得自己还有希望,万一得到刘钊教授的青睐,那么就可以在复旦大学求学了。

接着,蒲体超带着黄蛉去上海,来到复旦大学见到了刘钊教授。

刘钊教授看了一下黄蛉的甲骨文作文,惊讶地发现运用了这么多的甲骨文,看着眼前年轻的小伙,说:“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对古汉字感兴趣了。”

不过,刘钊教授下面的话打破了黄蛉的希望,他委婉地表示拒绝说:“黄蛉,你很有天赋,一个高中生就有这样的爱好,是值得肯定的,你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你上了大学一定要好好学习,把古汉语的知识基础打牢,本科阶段录取不了你,但如果你日后想要考研的话,我可以帮你推荐。”

黄蛉失去了在复旦大学读书的机会,只好在愿意录取他的高校中,选择进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性格孤僻,痴迷甲骨文

黄蛉被网友们赞誉为古文奇才,很多人都好奇黄蛉是不是出身在书香门第,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

实际上,黄蛉出身和大多家庭一样,是平凡的家庭,父母为了养家糊口在他小时候就一直外出打工,他是有爷爷奶奶带大的。

黄蛉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爷爷奶奶只在乎他有没有吃饱喝足,没有关注到他的身心健康。

小时候的黄蛉不爱说话,也不敢和陌生人交流,也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

黄蛉十分喜爱独处,他能够静下心来,自己抱着古书籍在角落里翻看,还觉得同龄人之间的玩闹是幼稚的行为。

身边的同学也是不能理解黄蛉格格不入的行为,觉得哪有人不喜欢看动画片和漫画书啊,成天抱着古书籍读,怕不是要成为书呆子了。

对于别人的不理解,黄蛉并不在意,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静静地感受着古代文学的魅力,心灵上很是满足。

这时候,黄蛉还没有和甲骨文结下缘分,直到高二那年,他在历史试卷上意外发现了那陌生文字就是甲骨文。

那道题目是这样的,根据图片猜测是由哪种文字演变的,黄蛉看不出来,只好选了大篆,结果正确答案是甲骨文。

黄蛉的嘴中默默念着甲骨文,回家后便开始在网上查询了甲骨文,一下子引起了他强烈的兴趣。

一有空,黄蛉就写上几个甲骨文,分析一下它的结构和用法,他只能独自品味这种乐趣,因为周围人对甲骨文并不感兴趣。

黄蛉有时候为了追求内心的宁静,还会在班级里进行打坐,同学们看到后只觉得十分怪异。

黄蛉从小到大孤独惯了,他不要别人的理解,也不需要朋友,所以很多同学都是黄蛉甲骨文作文火了之后,才知道他擅长甲骨文。

第一高考成绩出来,黄蛉大失所望,没能考上一本,他下定决定复读一年,重战高考。

俗话说,人生逢一知己足矣, 黄蛉在复读的这一年遇到了一个对他影响很大的人,便是语文老师蒲体超。

蒲体超也是十分热爱古文字的人,发现学生黄蛉对此也感兴趣,两人相见恨晚,关系亦师亦友。

黄蛉之前只能够抽时间自己查找资料了解甲骨文,可是遇到蒲体超之后就不一样了。

蒲体超讲解文言文时,喜欢帮学生拓展一下知识,文中出现的虚词会单独列出,用甲骨文的形态演绎一遍,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黄蛉看到后,每次都很期待蒲体超老师的课,一听他讲到甲骨文的形体演变,更是听得如痴如醉。

一有空,黄蛉也喜欢去找蒲体超老师交流一下学习甲骨文的心得。

高考快要来临,黄蛉感到压力很大,学累了,他就会看看甲骨文提提神,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

黄蛉为了防止自己忘记难记的知识点,还试着用甲骨文的方式加深记忆。

就这样,黄蛉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甲骨文和古体字等,打下了一定的古汉语基础,为日后踏足古文字领域做了铺垫。

宁愿辞职,不愿教授

黄蛉凭借甲骨文作文还是成功进入了令自己满意的院校,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虽然这所学校是川大内的三本院校,但是对于黄蛉来说,已经是收获了不错的结果了。

四川大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学质量一流的学校,会重点培养一些在某个领域有突出天赋的学生,这也是黄蛉为什么能够进入川大读书的原因。

学校会为这些学生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所以黄蛉一经录取,也享受到了这样的待遇。

这时候,黄蛉虽然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就读,但是川大也在时刻关注他的成长。

黄蛉在锦城学院系统地学习了两年的汉语言文学课程,川大便再次直接破格让他成为了真正的一本生。

在学校学习期间,黄蛉是导师何崝负责。何崝教授是资历深厚的老教授了,校方把培养黄蛉的重任交给他,那么他一定会好好培养黄蛉成才。

然而,知人知面不知心,何崝教授在和黄蛉密切接触之后,发现黄蛉根本不是他想的那样谦逊好学,在古文字方面的造诣也没有媒体说的那么突出。

黄蛉的古汉语基础没有更上一层楼,他那两年的系统学习,好像没有起到半点作用。

而且,黄蛉因为甲骨文作文一战成名,经常有不少媒体前来采访他最近的学习现状,对此进行宣扬和炒作,满足广大网友的好奇心。

黄蛉在这种追捧下,仿佛被蒙蔽了双眼,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古文字大师了,在名和利的驱使下,黄蛉竟然开始说起假话来抬高自己。

何崝教授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觉得真正对于古汉字感兴趣的人是不会沉迷于接受媒体采访,学问需下苦功夫,需要不受外界的干扰,静下心来一门心思地深入研究,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本着要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何崝教授多次劝诫黄蛉不要逢人就吹嘘自己的学问有多么了不得,把那些接受媒体采访的时间,用在学问研究上。

可惜,黄蛉并没有听进去,反而越往后越变本加厉。

有次,面对媒体的采访,黄蛉又开始吹嘘自己的能力,大言不惭地说着:“我现在有研究《文心雕龙》的能力了。”

可是,黄蛉此时在学习先秦文献和古汉字领域的知识,而《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他还有很长的学习之路要走。

何崝教授觉得黄蛉又开始说大话了,一是自己还没有教授黄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而是黄蛉目前的能力根本达不到研究《文心雕龙》的水平。

何崝教授觉得黄蛉的心思已经不在研究古文字上了,黄蛉更感兴趣的是如何维持自身的热度不衰败,已经沉迷在名人效应无法自拔了。

这样下去只是在耽误彼此的时间,所以何崝教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主动向学校递交了辞呈,很坚定地表示宁愿失去这份工作,也不想再教授黄蛉了。

黄蛉逼辞导师的词条被爆出后,网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觉得自己被舆论冲昏了头脑。

网友们又开始深扒起黄蛉当年的甲骨文作文,阅读一遍后,才惊觉当时太过注意出现的甲骨文,没想到这篇作文翻译下来是如此的语句不通顺,没有什么特别的内涵。

网友觉得当初是被黄蛉利用了,黄蛉根本不是古文字天才,他只是用甲骨文博得命运的狂徒。

黄蛉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破格录取,享受到了特权教育,可是他一点都不知道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而是偏离了求知若渴的初心。

可以说,黄蛉成于甲骨文,败也甲骨文,即便是再有天赋又能如何,抵抗不住名利的诱惑,终将会被傲慢自大所吞噬,仅剩的才华也会被消耗殆尽。

成功之路,本没有捷径可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是良策。

搜索建议:
热传

 华为的寒冬,比亚迪的狂奔

华为和比亚迪,一个在历经寒冬,一个正在节节攀高;完全不同的处境背后是新经济与旧经济之争。01华为要在寒冬中活下去一家没上市的公司说要活下去,4700家上市公司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