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云中谁寄锦书来诗词暗指什么

作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前半生,真是人生赢家。才华满腹,嫁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如意郎君,可李清照也有伤怀的时候。

这个秋天,赵明诚不在家,李清照相思之下写下一首词,最后三句最经典,千古传诵,可很多有人知道,这句词是抄的范仲淹的句子。

这首词就是李清照广为人知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李清照新婚后的作品,婚后的李清照和赵明诚,琴瑟和谐,鹣鲽情深,但时有离别。

丈夫不在身旁,李清照思念不已,某一个秋天,写下这首相思的小词。

已是秋天了,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仍散发着残留的幽香,竹席上已有了凉意。轻轻地提着丝裙,独自登上那精致的小船,想去散散心,排遣掉相思的苦情。仰望长空,白云悠悠,谁会将书信寄来?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飞回来时,清亮的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我们两个人呀,患着一样的相思,却两地分离,牵动着各自的忧愁。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刚离开了微蹙的眉梢,却又隐隐地涌上了心头。

我们细看这一首小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清秋时节,藕花凋谢,枕席生凉。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却怅望云天,想起远行的丈夫。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词人因惦念丈夫的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两地相思,也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刚刚离开了微蹙的眉梢,却又隐隐地涌上了心头。

这首小词的最后一句,历来广为传诵,可是,你知道吗?这句词最后一句却是抄袭范仲淹的句子。

清代文学家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写道: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脱胎,李特工耳。

原来李清照化用了范仲淹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而写出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下心头。

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

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王士禛也认为,相对于范句,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

历来人们称赞这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赞叹李清照的高超才华,而范仲淹的这句诗却总是被遗忘。

原来,化用前人的诗句,只要你用得好,一样也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李清照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