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北漂32岁回老家继承母业,能卖几十万的作品,被她当盲盒上架

守正创新。

文/吴鹤鸣

编辑/范婷婷

张丹手头有5件脱胎工艺的漆器,从今年4月开始做到现在,还没有做完。她是国家非遗项目成都漆艺传承代表人之一宋西平的女儿,自从2012年从北京回到成都,已经整10年。

10年前,张丹32岁,放弃北京过万的薪资,回到成都。宋西平并没有要求女儿一定要回成都,甚至倾向于反对,“学这行太苦”,坚持下去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而不是一时的兴起。这些年张丹见过太多临时起意学习,一月就离开的学员,“这不是速成的技艺”。

张丹从0学起,母亲,大师付贤芳都是自己的老师,几年前还跟着日本宝藏级漆艺大师大西长利学习了一整套脱胎和莳绘工艺,颇有点武侠小说里集各家之长的意思。

宋西平

张丹帮着母亲成立工作室,办起培训班,开了线上店。因为纯手工,每年工作室的产出仅300件左右,宋西平已经年过70,至今还在工作台前每日工作,卖出的每一件作品都有宋西平的手艺。

工作室的培训班教过几十个学生,大多从外地慕名而来,其中也有开始吃这口饭的人。有学员将成都漆艺融入陶瓷制作,在景德镇声名鹊起。存传统不守旧,是现在的流行词,想守正创新,宋西平和张丹的路还很长。

大漆严重过敏

1972年,宋西平进入成都漆器工艺厂当学徒时,正值22岁的年纪。

这年成都漆器厂刚刚成立,那时的漆器厂,还叫“卤漆厂”,因为制作漆器需要熬生漆,刚刚割采下的生漆整体呈乳白色,与空气接触会迅速氧化,所以保存需要封口,熬制的过程中会变成红褐色,咕嘟沸泡,像极了卤汤沸腾,所以也叫卤漆。

生漆也叫大漆,三年养树,一年采漆,产量极低,极为难得。更为艰难的是割采的过程,凌晨时分,采漆工就要从家里出发,接连几公里,爬上漆树,割下一个V字的刀口,一次也仅有几克,一次割上上百棵漆树,所以也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所以漆器的售价不低,和其本身物料成本高不无关系。

之所以成立成都漆器厂,是因为当地发现了马王堆汉墓,在墓堆里出土700多件漆器,以日常的实用器为主,器型周正大气,颜色红黑醒目,花纹繁复。经过考古学家们的清理,漆器表面依旧鲜亮光泽,其耐用程度可见一斑。随着技术进步,人类学家称之为“可操控的能量越来越大”,陶瓷逐渐替代漆器,成为上至皇家下至百姓的日用器。

宋西平的作品

漆器厂在成都找来漆器师傅,并面向社会招收10个学徒,意在传承成都漆艺,宋西平就是当时的学员之一,师父是大师陈春和,擅长漆工。

学做漆器的第一步,是对抗生漆过敏,“每个人都会过敏,会长‘漆痱子’,只是程度不同”。生了漆痱子,又痒又疼,极为难受。不知是巧或不巧,宋西平对生漆的过敏反应,过于强烈,“最严重的时候都要进医院输液”,似乎天生和漆器生克。

但宋西平并没有放弃,转而专攻雕漆。成都漆器区别于其他漆器的工艺特色,便是“三雕一刻”。所谓三雕一刻,就是雕银丝光、雕花填彩、雕漆隐花和拉刀针刻四种装饰技法的统称,四种技法均不触及灰胎,或填彩,或是在漆面镂刻再镶嵌髹漆抛光,将纹饰藏在漆面之下,既富丽堂皇又含蓄内敛,给人的直观感受极为丰富,难以言表。

宋西平心静,肯吃苦,雕刻技艺突飞猛进,三年之后便开始自己收学徒。师父陈春和后来用四个字夸赞宋西平的作品:巧夺天工,已经是极高的赞誉。她的几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其他地方性的博物馆收藏。

90年代后期,成都漆器厂收益渐弱,转制公司化运营,很多漆工师傅,包括宋西平都从厂里退休。2000年,宋西平开始自己在家继续漆器制作,不时能卖出一张盘子,“第一张盘子卖了70元”,顶宋西平半个月工资。

能有点收入,又能支持自己所爱,宋西平拉着付贤芳一起,整起自己的生意。说是生意,其实当时并不成体系。

重启32岁

小时候,张丹只知道母亲做的是漆器,挣不了多少钱,还总是长痱子,时间一长,会在手上留下很明显的痕迹。

2002年,张丹毕业之后选择北漂,来到北京,在一家服装公司担任企业文化专员,“做的是行政工作”,后来集团上市,福利跟着变好,离开北京前,工资已经接近2万元。

2006年,成都漆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56。次年6月,宋西平和漆器厂的尹利萍同时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都漆艺代表性传承人。

成了国家非遗的传承人,四处邀请宋西平办展,张丹就成了北京站的跑腿。往来的大师、领导们,让张丹第一次知道,自己的母亲是很厉害的人物,逐渐成了母亲的迷妹,也第一次开始关心漆器的制作。此时宋西平做的东西价格已经水涨船高,外界的赞誉不绝于耳,她做的一件漆器,已经能卖到数十万元。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越来越多,张丹也逐渐了解行内的事务。很多圈内人都劝张丹,“你妈妈这么好的手艺,你干嘛要在企业里打工?”“你这么年轻,应该跟你妈妈学”,这样的话不绝于耳。

母亲是宋西平,师伯是付贤芳,师公是陈春和,张丹像是出生在郭靖家的小女儿,青出于蓝难度不小,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宋西平并没有强求女儿,只让她自己选择,因为学习漆艺很苦,如果不是自己下的决心,外人很难干预。

安稳的工作,舒服的岗位,过万的薪资,丰厚的福利,而且刚生了女儿,张丹有一万条理由不回成都,能让她回成都的理由却只有一个,这个理由在几年之间已经在自己心里埋下。

2012年,张丹下定决心,回到成都学习漆艺,如果自己与丈夫一直在北京,她的人生也就此注定,安稳工作,相夫教子,就会是另一个泯然众人的剧本。

也许是在张丹小时候第一次触碰漆器时,也许是第一次在电视上、报纸上看到母亲的相关报道时,也许是来去为母亲的展会奔波时,凌乱细碎的画面最终拼凑成一张圆盘,那颗让她想回成都的种子,已经长成。

这年张丹32岁,她选择重启人生。

守正创新

学漆艺的第一步,都是学习漆工,张丹的第一个师父,便是付贤芳。

整整一年的时间,张丹都在打磨师父丢给她的漆器。刚髹完漆的漆器,表面粗糙,需要用200目以下的砂纸磨灰(目数越低,砂纸越粗糙),“我用的都是120目”。不带手套,不用防护工具,站着徒手打磨,一下午的时间,张丹磨了10只碗,“师父的要求高”,总是说没磨到位,或磨穿了灰触到木胎,一遍遍返工,返上两三次都是家常便饭。

一连三个月,张丹都在学习打磨,即便是瓶身里看不见的地方,都要打磨规整。“磨是做漆器最重要的步骤”,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只是细节上比别人处理的更好,很多大师的落脚点并不大,细微之处才见真章,有时写意的一笔,是数十年的功夫,既藏锋,也张扬。也正是这些细微,才成就了大师与凡人的差别。

现在再讲起这段经历,张丹依旧心有余悸,好几次都想过要放弃,总是会在晚上摸着起泡的手,一边想着为什么要放弃优渥的工作。白天站上工作台,拿起髹漆的工具,杂念又随之消除,重新开始一天的工作。直到一年之后,张丹才算有所小成,“师父认可的物件多了,就知道自己进步了”。

张丹和日本大师大西长利学习

学完漆工又跟着自己的母亲学习雕漆,也许是有母亲的遗传,张丹学的很快,如同一块海绵,快速吸收。五年之后,张丹已经成了市非遗文化传承人。2019年,张丹前往日本,跟随大师大西长利学习,“他们太牛了”,所有的工序都有专人负责,很多人一辈子都只做一道工序,“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那么完美的器型是人磨出来的”。

身兼多家所长,入门已深的张丹,愈发懂得母亲的厉害之处,而她的任务,从传承漆艺文化,已经隐隐有守正创新的趋势。

漆器“盲盒”

这些年,宋西平漆艺工作室也在壮大。回到成都之后,张丹应政府建设“文化一条街”的要求,开了自家第一家门店,同步开设淘宝店,“成都宋西平漆艺”,把自家的工作室也放在了门店之后,算是“前店后室”。同时开始招收学生,“非遗传承人也有传艺的要求”,在学艺的同时,也帮助“宋西平漆艺”走上了商业化的第一步。

来学漆的人,张丹都会如实告知,“学漆艺很痛苦,时间很长,起步一年入门,光是抗过生漆过敏,就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漆器不像其他手艺,短时间内不论好坏,都能有一件作品,如果想着学三个月就做出东西,想吃这口快餐的人,她都会劝退。

最开始都是免费招收学生,但很多学生半途而废,“我们师傅都是尽心尽力在教,耗神耗力,结果他们又不能坚持”。所以张丹开始收费招生,学费一个月2000元,“花了钱他们会心疼学费,容易坚持”。

工作室至今已经收了超过40个学生,每年都会有人从全国各地来前来拜师,有一连学习数年的小学老师,也有成都当地的学生,大多都是爱好玩漆的。因为外地的学生很难做长久,“需要自己租房,解决食宿”,半途而废的人不少,所以有段时间,宋西平决定不收外地学生,但却给一位东北男孩破了例。他通过微博找到张丹,希望能学习漆艺,“他问过福建的师父,但都不收”,张丹看他心诚,还是心软收下。

学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男孩离开成都去往景德镇,与张丹一直保持联系。他尝试在陶瓷上髹漆,做陶瓷面具,形式上很像日本的能面。将两种技艺相互融合,张丹也没想过会开出这样的花。当然是好事。

漆艺工作室

很多粉丝会问张丹,自己在淘宝店里买的盘子,哪些是宋西平老师做的?张丹说,我们出产的每一件产品都有宋老师的手艺。这不是形而上的回答,宋西平如今已经72岁,一直在工作台前,每日髹漆做活,“会有一两件是全程由宋老师做的”,如果运气好,就能买到,“像盲盒”,平添一股趣味。

成都漆艺不如北京的大气,霸气的雕工显露于外,反而内敛在表面漆之下,但做工之繁复有过之而无不及,触手温润如玉。如今宋西平工作室里仅有5人,全程火力全开,一年不过300件作品,所以每年不过几十万的收入。“我们规定一件作品制作期不能低于6个月”,做完的器具需要放置一段时间才会上架售卖,除了观察稳定性,也是要散掉漆本身的酸气。

如果正经让宋西平做一样东西,那个价格未必是普通消费者能承受的,反而是一些精致的小物件,能让人领略到其中的美,那是不是大师亲制,又有什么关系呢?

搜索建议:
热闻

 人为什么要养生?怎么养?

这是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人为什么要养生?——为了更好的活着,既然生而为人,那么为什么不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活着呢,这里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活着,并不是说让每个人都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