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企业找人难,还是育人更难?

精选资料

茅庐学堂特别整理了一份 《 如何培养与塑造优秀管理者 》资料 。关注茅庐学堂公众号 ▼,后台回复   “管理者”   ,获取免费领方式~ 

本文来源:中欧EMBA(ID:CEIBSEMBA)

作者:王安智,中欧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

企业发展绕不开 找 人和育人 。对企业领导者来说,究竟是找人难,还是育人更难?

真实的答案是两者都难。尤其是 当企业尚小 ,没有品牌时,连参加校招的资格都没有, 找人就变得非常困难 。 找人之难,难在筛选人才的工具是否精准,难在企业的知名度 。

而 育人之难,难在员工先天禀赋各异,难在辞退的成本高 。无论员工的能力起点在哪里,企业都要将其培养成可用的人才。

找人和育人各有一本难念的经。仅从管理学的角度难以找到答案,不妨 借鉴心理学的方法和华人领导力中的「恩威并济」 。

「心理资本」的价值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的概念来自于心理学,2004年由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管理学杰出教授路桑斯(Fred Luthans)提出,并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得以应用。

所谓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 ,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

心理资本如同人的物质资本一样,正面情绪是收入,负面情绪是支出 。 我们甚至可以将其想像成 无形的现金流 ,一个人的心理资本越多,「银行卡」里的资金也将越充裕。

心理资本可以用 「HERO」 四个英文字母概括其精要。

  //  

H代表 有希望 (Hope)。当一个人心理资本充足时,这意味着「无形现金流」充沛,心怀希望。

E代表 我可以 (Efficacy)。即使眼下没有能力,但是相信我可以。

R代表 别放弃 (Resilience)。这是面对挫折时的弹性,能让自己再坚持。

O代表 会更好 (Optimism)。乐观者就算遭遇谷底,也会认为是攀升的开始。

既然拥有心理资本将使人变得正向、积极,那么它该如何转化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又将怎样在找人和育人中发挥作用?

在企业管理中,无论是生产,还是人才培养,「效率」二字当先。因而,从「效率」的角度来审视人才管理时,往往会片面地认为找人快,育才是件费时费力的事。

既然 培育是件不得不做的事。那怎样做才更有效率?

教育的效率往往取决于四个因素:环境的复杂性、任务的重复性、目标的明确性以及认知属性。 环境复杂性越低,任务重复性越高,目标越单一,认知属性越具体,教育的效率就越高。

我们提取出这四个关键因素,移植到工作场景中加以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职场中,管理层级越高,环境复杂性越高,工作也越抽象。

在复杂性增加的情况下,「心理资本」该怎样向工作场景输送?

「心理资本」的跨界转移

在运动场景中,我们往往发现,运动员的场地环境不复杂,任务重复性高,比赛规则明确,目标也明确,因而训练时,大家 对目标有着高度共识 。

同样,若要提升人才培育的效率,企业需要效仿运动场景,尽量减少环境的复杂性,让目标单一,认知具体。

在企业中, 正向心理资本的累积有一个黄金关键期 ,通常是入职的前3-6个月 。因此 管理者要抓住时机,运用好环境、任务、目标和认知四个要素,减少培育的时间成本 ,这背后其实是有教育心理学做支撑的。

一家出版社的创始人很照顾员工。起先他为员工提供一日三餐健康饮食,但随后发现员工都不爱运动,于是他鼓励员工爬山,每年举办游泳和单车骑行比赛。

为了鼓励女员工也加入运动,人力资源系统推出运动学分制度,爬楼梯发学分,走路上下班发学分,铁人三项完赛可兑换5个学分,积满5个学分便可以加薪。

公司设有游泳池,当员工工作一筹莫展时,可以打报告去游泳,高管在开会前先去跑个5000米。在工作和运动之间,公司给予充分自由。

创始人将这些举措视为企业社会责任。他意识到, 通过运动,能让员工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正向的改善。

如今这家出版社已经发展到四千余人。日常工作中需要跨部门合作时,由于员工在不同的运动中早已相识,一通电话就能解决问题。运动串联起了公司的人际网络,让跨部门沟通变得顺畅。

这个案例体现了 运动场景中累积的心理资本如何转移到工作场景中 ,并且带来了正向效果 。所以有些在工作中说不清的事,在运动中可以说清楚。

因此,企业不妨尝试一下 「游击队」策略,找到非工作场景中先天就在的「运动项」要素,借用到工作场景中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跨界转移实现的条件是,非工作场景与工作场景中参与人数的重合率要足够高,不能全公司有4000名员工,而参加运动的只有30人。

除了运动以外, 家庭场景也有助于心理资本的转移 。

海底捞为来自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员工推出「亲子陪伴计划」,这是在「工作网」之外铺设的「家庭网」,推动心理资本的跨界转移。

在这张网中,员工具有同质性,他们面临着类似的家庭问题——亲子陪伴,并因此得到了照顾。在「家庭网」中员工累积下的心理资本,便可以转移到工作场景中。

我们都看到了心理资本的益处,但其深层原因是, 企业不能只注重财富的创造,更要关注对社会的意义。

企业为股东创造收益没有错,但创造收益的人是员工,是员工的经验、专业和能力才实现了财富创造,所以企业需要给予员工物质与非物质的回报,从员工处获得正向扩散的效益和员工对工作的责任感。

企业除了要有财务意义,在上图所标示的虚线之下,还有同样重要的社会意义。通过组织的力量来拥护、提升人性价值,敏锐感知员工需求,通过利他行为,去积累起非工作场景中可用的人际、心理和生理的资源。

这些在非工作场景中的资源是可以用到工作场景中的,从而形成正向的扩散。

避免人才运用的误区

一种误区认为人才培育的时间成本无法降低 ,因此在人才供给稀缺时,仍高度依赖筛选,最终导致人才运用的不效率。

当企业寻找知识和技能门槛不高的工种时,也许筛选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培训时间短。但如果找高技能门槛的专业人士,比如训练有素的医师,人才的供给肯定是稀缺的。

另一种是误认为人才培育的效果不佳 ,认为员工先天不成材,而忽略了对「怎么教」的反思。

有些人也许是该领域中最有资格参透怎么教的人,但是因为太忙碌而不教,这是很可惜的事,所以 把握住一些重要的关键时刻,培育是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 。

有一家公司组织员工旅游。在火车上,总监发现项目经理David把要给A公司总结报告中的数据做错了,这是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能否继续和A公司合作,与这份总结报告有绝对的关系。这个错误牵连甚广,预计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进行补救。

作为总监,此时应该让David继续旅游,还是让其回公司解决问题?

总监的做法是让David回公司,但是联系留守在公司的其他人协助David完成工作。总监同时在邮件中发出明确的修改要求,帮助项目尽快完成。

他的这一做法实则体现了华人领导力中「恩威并济」的特点,这是中华文化中独有的领导力,也有别于西方领导力,能在培育员工的关键时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案例中,总监明确了报告容不得半点错误,这是「威」。但是他并未让David一人处理,而是找同事协助,给予支持,这是「恩」。两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融为一体。

员工犯错时,领导必须有明确的处置,才能建立规则,但是要给员工改正的机会,不让他做无头苍蝇。如此这般, 才能在「威」中不会让员工情绪耗竭,在「恩」中也不带有利用的成份。

「恩威并济」与华人领导力

人才发展的好坏,与管理者的领导力息息相关。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诸多优秀的华人企业在世界闪亮登场,这背后神奇高效的华人领导力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华人领导力,那就是「恩威并济」。

「恩威并济」主张人比事重要 ,它从如下四个方面帮助员工实现自我精进:

1、让员工在错误中成长。

华人领导认为犯错没关系,重点是犯错之后学到了什么。海底捞财务总监苟轶群租赁厂房时上当受骗,让公司损失了300万,而创始人张勇并没有责备他,反而给予激励,给他留出了成长空间。

2、主动为员工排除阻碍。

雷军离开金山创办小米时,放低姿态,不要司机,也没有秘书,冬天下雪自己在外打车,用身体力行驱使员工追随,为的是避免成功者再创业容易陷入的「豪奢陷阱」。

3、充分激发员工潜能。

华为当年用6个月的时间就成功交付了海外第一个融合计费项目。期间数次派出20多人的团队到印度尼西亚当地,分小组与客户讨论,各小组交叉确认,互相补位。任正非更是不眠不休地在总部运筹帷幄,把粮草运往前线,最终打了精彩的一仗。

4、危机来时身先士卒。

2003年,一位阿里员工被诊断疑似非典,导致公司全员隔离在家。危机时刻,马云号召下属在家办公,共渡难关。此后的阿里一路高歌,成长为中国互联网巨头。

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 华人领导方式迥异于西方领导方式 ,这是源于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包括:

1.思维模型的差异。华人追求一元整合,思考问题力求顾及全局。西方人则采用二元对立的思维,喜欢从不同维度将问题拆分思考。

2.沟通习惯上,华人属高语境文化,往往意在言外,听话要听弦外音,追求默契。西方属低语境文化,通常言尽其意,说话内容就是实际传达的内容。

3.在追寻目标上,华人追求和谐的、阶级的秩序,人人依秩序行事。西方人则追求自我实现。因而对华人组织而言,华人领导力的高效毋庸置疑。

4.从历史来看,华人领导力源远流长,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也没有形成可传承的理论体系,这意味着随着某位华人领导者的离开,其管理理念也将消失。作为企业管理者,华人领导要试着让自己和企业脱钩,将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制度化,这才是企业稳定运营的长久之计。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华人领导者需要对中西方管理方式的差异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才能增进相互了解,维持企业发展。

「恩」与「威」整合的方法体现在如下的理论模型中:

在上述模型中,以虚线为界,虚线以下是「利用取向」,类似于打一巴掌给一颗糖。这一做法是将恩威并济变成了恩威交替,并没有两者的整合,容易导致下属的冲突、情绪耗竭,形成负向的反应。

虚线以上的「发展取向」,是华人领导力整合的表现。除了达成目标,发展下属也很重要,这是管理者的优先要务和长期责任。

这其中有四个至关重要的情境: 犯错、阻碍、挑战和危机 。犯错时需严明管理,遇到阻碍时主动指导,挑战目标时要追求卓越,遇到危机时要身先士卒。

虽然「危机」中「威」的成份多一些,「挑战」中「恩」的成份多一些,其实四种情境都是恩中有威,威中有恩。把握好这些关键时刻,能大大降低培育的时间成本。

当恩威并济的领导力加入为他人着想的因素时,便多了「德」。 在华人文化中,「恩威德」兼有时,才能担任领导。所以一个领导想要发展他人、培育人才,就要 在培育的关键时刻,将「管教」和「照顾」同时呈现出来,确保下属成长。

企业要发展,「培育」员工是绕不开的路径。「心理资本」的应用以及华人领导力的实施,都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人才培育的时间成本。因而企业需要掌握好环境、任务、目标和认知这四个属性,掌握好培育的关键时点,在犯错、阻碍、挑战和危机中发挥作用。

关于茅庐学堂

茅庐学堂由一批十年以上阿里实战经验的组织专家和业务专家发起和运营,总结提炼了阿里21年 战略落地、组织升级、企业管理 和 干部培养 的实践精华,结合茅庐6年来服务 超过300家 行业TOP企业的实践打磨, 为成长型企业战略落地组织升级提供定制式陪伴咨询服务 。

觉得好看,点击在看

搜索建议:企业找人难,还是育人更难?  
热闻

 犯了职场大忌除了焦虑还能干嘛

7种职场大忌你中招没?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经常提醒你们不要犯错的我,昨天犯了3个白痴级别的错误。❶ 把问题推给领导最近一段时间,阅读量一直萎靡不振(虽然从来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