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杨迪妈妈:2022年新晋妈圈顶流

日常只有打完麻将、才会想起有个女儿在他乡熬夜码字的老妈,有一天,突然推荐了一档综艺节目给扒姐,还是一档我看名字、绝对猜不到它要干嘛的综艺。

不仅集齐了她从小到大pick的倪萍及付笛声,还荟萃了易立竞、杨迪、赵小棠三代嘴炮王者。

但最吸引我妈的,是半路杀出的杨迪他妈——张加丽女士。

简直2022年新晋妈圈顶流啊。

张·杨迪妈妈·加丽,aka四川朱丽叶,退休不下火线版女明星,代表作:用川普念哪吒一家。

以前丽姐人虽不在江湖,但靠儿子杨迪在江湖留下不少传说——

性情中人我丽姐,小说只爱追《穿越唐朝来爱你》,看《隐秘的角落》吐槽张东升“太作”,追《小敏家》被前夫气到狂吃逍遥丸,遇到谢娜亲如一家。

初次见面,她破门而入,深情款款大喊谢娜名字,棋逢对手的两人抱头痛哭。

别人的妈妈笑声如银铃,杨迪的妈妈笑声宛若打点计时器,是爱笑的小姐姐一枚吖。

人近60,生活滋润,打麻将、玩密室、用川普练练顺口溜。

闲着没事教育杨迪:你有你的事,我还有我的事呢。

没错,丽姐的大事就是当综艺女明星。

在《百川老朋友》里,丽姐仿佛王熙凤上身,人没来,笑声先到:你们好高啊,我浓缩就是精华。

别人叫她张女士,她愣了半天,礼貌回复:

姜……男士?

和杨迪合体,“水果刺客”的吐槽堪称漫才界的未来之光——

推着小车的乘务员笑眯眯地问:阿姨,吃不吃水果?

以为是免费的丽姐,大手一挥:那来一盒枣一盒车厘子吧。

当丽姐接过,乘务员立刻“趁火打劫”:枣三十,车厘子五十,您好收八十。

大部分人遇到“刺客”,碍于面子和镜头,吃个哑巴亏付也就付了。

我们丽姐顿时来了招“金蝉脱壳”:我不会扫码,我先不吃了。

不肯妥协的乘务员,一招“以退为进”:没事,不着急付哈,您先吃。

在00后整顿职场、90后期待退休、80后焦虑生计的当下,丽姐这样的60后扛起了放飞自我的大旗。

像《脱口秀大会》60后黄大妈说的那样:财务自由,国家养老金准时打到卡上;时间自由,想做什么都可以做;精神自由,不在乎别人怎么看的。

在《百川老朋友》这档号称银发版《老友记》的综艺里,60后就是主咖。

有钱有闲,伴侣未知,不要太灵——

优雅如陈英,长居法国,宽檐礼帽,咖啡手冲,出口即《小王子》,开车十二小时就为买一罐鹅肝酱。

开放如刘颖萍,老年模特,拍起照来pose可以给爱豆们开班教学,角度光线表情一个不少。

反转如李鸣,表面上是戴着丝巾的儒雅大叔,背地里是爱兜风的机车帅哥。

豁达如于志大,快乐单身汉,醉心工作,吓晕90后的经典名言:我觉得退休,是对人性的抹杀。

这也不是第一档中老年人做主咖的综艺,但以往大多会把目光聚焦在代际关系、亲子焦虑上,主角往往要承担说教年轻观众的功能。

但我妈喜欢《百川老朋友》,就跟我当年喜欢看的“花少3”一样,她在观察她自己和她的同龄人。

节目在长沙和北京两地各聚集5位叔叔阿姨,来了场三天两夜的青春MT。

不经意间揭开很多人小时候的未解之谜:为什么有些父母在家里一言不发,眉头紧皱,在外面和朋友吃饭却可以滔滔不绝,诙谐搞笑?

因为社会角色和身份不同。

阿姨们在一起,遇到好看的东西,第一个反应也是和闺蜜打卡自拍。

无论几岁,约好了出门,女生永远到最后一分钟还着急忙慌的。

被龙虾咬了道口子,大哥也没有故作坚强说没事,而是弱弱地问:这……要不要打破伤风啊?

旁边朋友犀利补刀:你这伤口,晚两分钟都要自己愈合了。

他们放飞自我地唱卡拉ok,《好久不见》调不对气也壮。

低情商:你唱歌跑调。

高情商:你唱歌有自己的味道。

离开了一日三餐的家务,放下所谓一家之主的庄重,甚至舍弃那些有的没的责任和义务。

和同龄人在一起的他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是18。

我妈当年也是和闺蜜一起嘻嘻哈哈的小姑娘,我爸也曾是和兄弟一起骑车跟在校花背后的小伙啊。

只有在同龄人面前,他们可能才会把那些孩子看不到的隐忧和孤独释放出来。

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细致地看一个节目展现父母和子女“保持通话有多难”的。

姜英策和儿子的对话,堪称很多父子电话的模板——

好不好?挺好。

热不热?挺热。

客气得像是刚认识没几天的朋友。两句话说过,爷叔精致的抓发都要耷拉下来了。

基础问题问完,俩头都开始沉默。到底父子之间有什么话,是我们屏幕外的VIP不能听的?

最后,就是看谁比谁挂得绝情快了。

事后,姜英策说:一和儿子聊天就不知道说啥,感觉随时都想挂电话,没啥好聊的。

电话无能者不止姜英策一位,也不仅仅在父子之间。

叔叔阿姨们在打电话前,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紧张踱步,深呼吸,硬着头皮等电话嘟嘟声响起。

如果那头传来忙音,他们还会如释重负般安慰自己:现在的年轻人太忙了,有自己的事业,没有这么多空余的时间来理你一个老头。

但如果电话嗖地被接通,他们可能还是会手足无措。

就像姜英策说的,你问他一句,他就嗯啊,很勉强的样子,我问他几句就不想问了。

而最致命的是,电话那头还来一句:你还有事吗?

观察员倪萍和易立竞一针见血:其实,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可能意识不到自己无意识透露的不耐烦,可能会伤害到长辈。

做子女的习惯了,日常工作,电话是有急事才会打的,而且内容往往是通知型的。

是通知,而不是沟通。

通知是单方面的,而沟通是流动,是陪伴,是互相了解,哪怕听你说说今天吃了啥,出门遇到谁,看到什么有意思的物件。

很显然,从十年前“忙,都忙,忙点好啊”的公益广告到现在,我们仍然缺乏这种“电话沟通”。

所以饭到正饱,酒过三巡,困惑的长辈会讨教一些“方法”:有好多话想和孩子说,但一打电话,就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就像杨迪说的,因为这种相处模式大家都习惯了。

长辈的这种“小心翼翼”,一半是源于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懂事”教育:孩子们很忙很累要打拼不要去麻烦人家不就是闷了吗自己解决。

随着子女成家离家,孤独感越来越如影随形地包围着父母们。

太乖了吧!

很多时候,那种空虚、不安、怅然,想要更好融入社会的念头,可能只有和街坊邻居、老同事、老闺蜜交交心——

像刘子剑,喜欢拍照,因为给朋友拍照的时候,他的孤独感可以放到一边。

像张建忠,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是给朋友发微信,他开玩笑地叮嘱朋友:假如三天内收不到微信,就要打电话了。

而“小心翼翼”的另一半原因,是亲子关系的不断变化。

当一些孩子进入社会,彻底独立,承担起更多责任时,自然会去反思之前的成长,反思父母的解决方式,反思亲子关系间的权威性。

心理学教授张昕指出:过去,孩子被视为父母的附属品,但随着孩子成长,两者间的关系由附属—平等—超越。

这个时候如何改变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模式?

女性可能天生比较擅长。节目中的妈妈其实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她们选择和孩子处成朋友。

像同朝霞,她不再是什么都会的妈妈,遇到问题不逞强,而是“让我家宝贝帮忙整”。

像於悦,和孩子聊天时,会主动分享自己的日常,一起吃瓜。

她们心里很清楚,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顾着释放权威感,“你是父母,孩子就得主动和你说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如今是“有来有回”,只要你给孩子接近你的台阶,他自然也会拾级而上。

这些道理,妈妈说起来容易,爸爸做起来难。

论示弱,咱们一生要强的中国式爸爸,教育圣经不过7字:我不能被你拿捏。

论沟通,俗话说父爱如山般沉默,一句“爱你”对他们无比烫嘴。

论认知,他们不是不懂,只是都习惯等着对方主动。

像李鸣,和女儿打电话,永远要打着“关心外孙女”的幌子,还要特地强调:没有别的事。

和女儿的对话不超过一分钟,但挂下电话,又开始懊悔。

连续四年没有和女儿一起过除夕,一直是他心中的一个痛。

在女儿的教育上,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错误:没尊重过女儿,没考虑过她的感情。

小时候女儿想买一个MD,两千九百多,他当时很严厉地批评了她。

但批评完呢,他又偷偷给女儿买了一个。

老倔头一个,关心也不会细声细语地表达,做也只是硬梆梆地做。

37年,他从未开口对女儿说过一句“爱你”,在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之间,他反思带给女儿的只留下困惑、伤心、难过和失望。

“爱孩子不知道怎么爱,做错了,会用别的方式表达歉意,但绝口不说对不起”。

看了节目,你会发现,像李鸣这样的爸爸,不是孤例。

因为千百年来的传统,他们对爱的理解,是理智的“实用主义”,给予丰厚的物质和严苛的教育,比感性的沟通更为重要。

比如姜英策,见到许久没见的儿子,他紧紧地抱住,“我爱你”三个字在喉咙口百转千回,最后坐了不到一分钟,站起身躲避:饿不饿,我给你烤串吧。

比如付笛声,作为儿子的长笛启蒙老师,他反思自己对儿子要求过严,但又觉得:总有一天儿子会打从心底感谢我。

对这些男人来说,相比爱意,歉意更藏在心底口难开:“你曾经严厉过,现在放下,这个转变很难。”

节目并没有放大他们现在的懊悔和不容易,也没有只站在爸爸这一头,给孩子施加道德压力:你们该怎么怎么孝顺父母。

杨迪从某些层面,补充了缺失的孩子视角。

他说了一个初中时,父亲为了面子当众掌掴他的经历。

当时的他,既委屈又愤怒:明明自己是做对的,为什么要受到惩罚?

仅仅是因为父亲丢了面子,而他作为儿子就要忍气吞声?

但那次以后,他就开始主动选择,到底哪些父母讲的道理,是自己可以听的。

就像倪萍说的那样:稍微有一点温暖,孩子就会感受到,作为父母,不要自己走进一个绝路。

柳暗花明,才会发现:很遗憾,我们之间失去了宝贵的那么多年。

很多时候,一句道歉并不难,只要放下“爸妈必须是对”的执念,打开心扉。

这也是节目想要告诉千千万万每天刷着短视频的你爸我妈的。

观察类节目是现在综艺的一大输出类型,但观察嘉宾往往都是长辈或者某段经历的过来人,作为吃盐比吃饭多的代表,聚在一起,用他们的经验,来指点一些镜头里的年轻人会不会吃饭,是用勺子还是筷子吃。

《百川老朋友》可贵在,面对不同年龄的用户,构造了多个视角思考问题,年轻的观察者,被观察的叔叔阿姨,都不是单向的,他们是流动的,彼此是平等的。

拆掉那道原本就不存在的门槛,长辈们的开心、忧伤、困惑、虚弱悉数展现。

年轻人消弭曾因威严构筑的距离,理解电话那头每一次的沉默回答,懂得给曾经剑拔弩张的关系一个台阶。

《百川老朋友》像一面镜子,映众生,见自己。

当统领和敬畏不再是武器时,或许仁慈和爱才是最好的盔甲。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