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我国生猪区域化生产演变趋势及影响机理

一、生猪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

(一)生猪产业区域布局现状

2015年和2021年我国猪肉生产前10省份及其排名 2015年和2021年我国猪肉生产前10省份及其排名

生猪主产区布局华东、华中和西南,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占比自“十三五”以来呈现增加趋势。据统计局统计,2021年我国猪肉产量5295.9万吨,华东、华中和西南区猪肉产量分别占到全国总产量的22.8%、22.4%和21.3%,合计占66.5%,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生产特征,东北和华南分别占10.7%和10.2%,华北占8.3%,西北最低,为4.3%。华中地区占比较平稳,2021年华东和华南猪肉产量占比较“十二五”末期的2015年下降2.9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华北下降0.3个百分点,东北、西南和西北猪肉产量占比则分别提升2.3个百分、0.8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

2006年以来我国生猪存栏和出栏

分省份而言,猪肉产量排名前10位的省份依次为四川、湖南、河南、云南、山东、湖北、河北、广东和广西,合计约占到全国总量的59.3%。

按照猪肉产量可以将产区分为六个梯队:第一梯队:四川、湖南、河南,猪肉产量均高于400万吨,合计占比25.1%;

第二梯队:云南、山东、湖北,猪肉产量在300-400万吨,合计占比19.5%;

第三梯队:河北、广东、广西、辽宁、安徽、江西,猪肉产量在200-300万吨,合计占比28.1%;

第四梯队:黑龙江、江苏、贵州、吉林、重庆、福建,猪肉产量在100-200万吨,合计占17.7%;

第五梯度:陕西、山西、内蒙古、浙江、甘肃、新疆,猪肉产量在50-100万吨,合计占8.2%;

第六梯队:海南、天津、宁夏、上海、青海、北京和西藏,猪肉产量均不足50万吨,合计占1.4%。

前10位主产省中,除广东和四川外的其他省份均为生猪调出大省,是生猪稳产保供的“主力军”。

2021年猪肉产量排名

(二)生猪产业区域布局演进脉络

近30年,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先后经历了“由长江中下游生猪传统主产区向东部转移”,“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南猪北养、西进”三个主要阶段。

一是需求拉动促使生猪养殖区域向东部迁移。 1990年我国猪肉产量主要集中在由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6省份构成的长江中下游生猪传统主产区。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持续东移及人口向华北、华南两大区域的逐步集中,上述区域猪肉产量实现快速增长,逐步与以四川为核心的西南地区共同构成了全国主要的猪肉产区。

二是成本推动生猪养殖区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2000年以后,受到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以及饲料供给不足制约的影响,紧邻华北、华南的中部粮食主产区逐步显露出生猪养殖优势。至2010年,生猪产能明显向中西部转移,安徽、河南、湖南、湖北等中西部省份猪肉产量均实现了大幅增长,其中河南、湖南两省猪肉产量分别达到408.29万吨和412.41万吨,较2000年分别增长了26.45%、10.93%。

三是政策引导生猪养殖区域北移西进。 自2010年以来,《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等政策法规的陆续出台,导致生猪养殖业环保成本激增,驱使生猪养殖区域向具有较强粪污消纳能力的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转移,云南、辽宁等地区猪肉产量开始快速增长,进而形成了“南猪北养、西进”的变迁态势及产销分离的空间布局特征。2018年至2021年绝大部分省份猪肉产量均有所减少,但云南、黑龙江和辽宁3个省份的猪肉产量仍在逆势增加,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后,生猪生产进一步北移、西进。

二、生猪区域化生产形成的机理

(一)区域化生产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客观要求

不同地区资源禀赋、饮食习惯和消费水平间的差异构成了各地生猪生产的比较优势。如饲料资源、劳动力、土地资源充足的地区一般具有相对较低的生猪生产成本,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一般消费需求旺盛,猪肉价格相对更高。为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生猪养殖场(户)会主动向上述区域聚集,并逐步形成区域化生产。

(二)区域化生产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地区的生猪产业将会实现更快发展,进而推动区域化生产不断自我强化,最终形成路径依赖,成为生猪生产布局演进的必然趋势。国外发达国家生猪生产均表现出区域集中的布局特征,如法国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布列塔尼地区,全国10%的土地养了70%的生猪;德国生猪养殖主要集中在靠近荷兰边境的西北部地区,生猪农场数量超过全国总数的1/3,生猪存栏量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美国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北卡罗来纳州和艾奥瓦州,两州产量也超过全国产量一半以上。

(三)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协同推动区域化生产

商品经济发展必然带动规模养殖,规模化养殖与区域分工和产业分工形成协同效应。生猪养殖户数的增减、饲养规模水平的提升极大地影响着各地生猪生产的发展。

2021年四川、湖南、河南、云南、山东、湖北、河北、广东和广西等10个省猪肉产量合计占59.3%,从规模养殖场数量来看,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山东、广西、江西、安徽、江苏等省规模场数量较高。

龙头养殖企业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或者自建养殖基地方式加速布局,带动优势产区和潜力增长区生猪产能增加。牧原全国产能7000多万,河南为2450万头,占整个河南的42%(按照满产计算);温氏产能4600万头,广东1380万头,占整个广东的41%。其他省份,诸如湖北、湖南、四川、山东等集中程度也较高。

龙头企业拓展下游屠宰加工产业链也带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截至2021年,牧原一共投资了22家屠宰业务公司,屠宰能力达到3000万头,集中于河南、黑龙江、辽宁、内蒙、山东等。

(四)政策和规制引导和优化生猪区域化生产

产业政策推动了生猪产业格局优化调整,环保规制加速了产区的优化。2016年4月,农业部印发《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生猪生产发展的思路、布局和主要任务。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表示,将引导生猪养殖向玉米主产区以及环境承载能力较高的地区转移。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各种环保政策的密集出台,养殖环保压力持续加大,全国禁养区的划定范围也在慢慢的扩大,从最初的南方水网向内陆、西部至陕西、北部至辽宁逐渐转移。东北地区、西北和西南地区环保压力小,并且政府对于区域内的猪场扩建以及补栏的限制较少,2021年云南、辽宁、黑龙江、贵州、吉林、陕西、山西等省猪肉产量均高于2015年。

三、生猪区域化发展存在问题

(一)生猪主产区与玉米等饲料原料产区匹配度有待提升

生猪养殖区域结构调整首先依据的是地区生猪饲养成本,区域结构的调整要发挥资源禀赋优势,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稳定价格。从主产区来看,依据2017年各省市生猪出栏量和玉米产量,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省每头猪可消耗的玉米量偏低,云南、广西和四川等省具有较低的劳动力机会成本等优势,生猪养殖量较高,但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劳动力机会成本的提升,小型和散养的成本优势将逐渐下降。

(二)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不利于中小养殖户转型升级,影响优势产区效能

家庭农场养殖是我国生猪养殖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区域产业竞争力和生猪生产稳定。目前我国有2000万户年出栏500头以下养殖户,养殖户数量决定了区域布局优化的质量。目前中小规模户所需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水平仍然偏低,养殖户转型升级所需要的金融服务、技术服务仍有待加强,例如养殖户可以享受的贴息贷款量有限。同时,养殖合作社、养殖协会等组织机构的功能有待完善,龙头养殖企业与合同户的合作机制仍需要进一步规范。

(三)生猪生产与屠宰加工融合度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优质屠宰产能数量较少且与产区间融合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优质屠宰产能布局来看,广东、山东居第一梯队,生猪主产大省四川、河南、河北、湖南、广西、湖北、安徽、黑龙江、江苏以及浙江居第二梯队,生猪产能与屠宰深加工能力匹配度有待提升。

搜索建议:
热议

 濒临“国家破产”之黑色幽默

前天起,国内多家财经报纸,纷纷报道全球金融危机已把多个国家拖入“国家破产”的边缘。其中,北欧小国冰岛首当其冲,巴基斯坦摇摇欲坠,韩国有可能步其后尘。全球信用评级...(展开)

热议

 【歌词】ランブルフィッシュ / ...

動物編 アライグママントヒヒヒトコブラクダダックスフンドどうも焼肉編 上カルビビビンバ馬刺し塩ハラミみんな焼肉だよ果物編 グレープキウイイチジクグランベリリン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