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只能赤身裸体干活,不到50岁便去世,广东肇庆博物馆藏着部血泪史

时间:2022-08-11 10:58:26 热博 我要投稿

中国有4大名砚,以端砚为首。

在广东肇庆端州城区以东,有一座约1300年历史的古村名曰白石村。自清末起至解放前,村子制砚十分鼎盛,大批名砚和名师应运而生,白石村一跃成为“端砚第一村”。

在这座著名的端砚文化村东北侧,建有一座端砚博物馆。里面装满了端砚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整个博物馆占地面积约4350平方米,就在这4350平方米里,承载了几乎整个端砚的历史,让人看了不禁自豪,不禁恍然大悟,不禁扼腕叹息。

展馆醒目位置摆着几个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诸如,重量2吨的九龙砚,因拥有666颗天然石眼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诸如最大的白端砚石:白端之最,最长处有123厘米。

不过,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并非这些世界吉尼斯之最,而是一件“九龙戏宝砚”。是端砚史中最大的一方老坑砚。

就如世间万物总有其发展史,端砚也一样。

为什么端砚能成为4大名砚之首?其实原因有多个方面,在肇庆,流传着一个说法,传说当年人们考试研墨的时候,别的砚磨出来的墨都冻住了,唯端砚磨出来的不冻。仅此一条,就能知端砚之好。

砚的前身是石质研磨器,《说文解字》将砚称之为“石滑”。从南汉时期盛行的圆形三足,发展到北朝时期的方形四足,再到隋唐盛行的龟式、箕式等。其实,砚的发展史本质上来说也是一部读书人的地位史。

唐宋时期,读书人的地位高,对砚的需求大。人们对砚的材质、花纹、款式便有了更高的追求。砚台花样繁多,可谓精彩纷呈。据说,皇帝宋徽宗有收藏端砚的癖好,入库的端砚达上千枚之多,令人惊讶。

到了元代,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仅高于乞丐,有“九儒十丐”之说。端砚在元代,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一直到明代后期,砚坑才终于恢复了开采,上层文人圈子也开始效仿宋徽宗收藏端砚。

到了清朝,端砚甚至成为了皇宫贡品。文人墨客收藏、使用端砚成风,竟然还有了“砚学研究”。在清朝国运最鼎盛的高峰期,肇庆生产端砚和售卖端砚的铺子数不胜数。

回顾历史,让我们回到端砚盛行的年代。在端砚爆火的背后,实际上还藏着一部砚工的血泪史。

在西江沿岸,至今还保留着砚坑的遗址,人们将它们视之为旅游景点,但是在开采砚石的年代,砚坑其实是砚工最不忍直视的痛苦所在。

坑道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直的或者横的,而是倾斜的坑道。因为砚石一般藏在西江的河床下,只能在秋冬旱季才能采石。砚工要花上1-2个月的时间,在乌漆麻黑光线昏暗极其狭窄的砚坑里,将西江水一勺一勺舀出去淘干,再花上2-3个月时间开采。这些砚工在开采砚石的时候,通常都是赤身裸体的,宁可弄破皮肉,也不愿弄坏衣物。有不少砚工不到50岁便去世了。

因为开采不易,砚石很是珍贵,砚工之所以赤身开采,除了因穷苦不愿弄坏衣服外,也是监工防止砚工偷走砚石。

当年苏东坡被贬岭南时,看到砚工开采的凄苦画面,写下了“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的诗句。

如今,人们对毛笔的需求减少,还有了不需要砚磨的墨水,端砚也沦为了少数人的收藏品,世上再也找不到一间专卖砚台的铺子。可说是不幸,也可说是幸。

白石村可谓是端砚最后的坚守与固执,博物馆可谓是端砚最后的尊严。

旅游贴士:

地址:肇庆市端州区砚都大道(中国砚都端砚文化村东北侧)

门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