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2023年养老金按年龄分配,满65岁发4000元、70岁发5000元,行吗?

黄金11月,社保方面,可谓一锤定音!四大利好:参保人数大增,养老金投资收益大涨,国家从央企和财政划拨资金给力,养老金实现全国统筹、跨省调剂,支撑2023年养老金继续上涨。

养老金继续涨,当然是喜大普奔的好消息!更大的利好消息是,10月大会报告文字版第九章强调,要推行社会保障的均衡性。什么意思呢?就是针对当前养老金结构性矛盾(贫富差距太大)进行均衡性调整,这也是2022年实现全国统筹、跨省调剂的背景意义,目的是推进实现“共同富裕”。

图中文字:要避免养老金水平差距过大

对于工龄40年以上、年龄65岁以上的退休工人来说,统一上调4% 并不“解渴”。很简单,养老金2000元的上涨80元,5000元的上涨200元,10000元的上涨400元。高的永远高,低的永远低,远水解不了近渴,等到他们涨到5000元,人已经“入土为安”了,享受不到共同富裕的成果。

这些退休老工人呼吁:既然实现了全国统筹、跨省调剂,我们不要求一步到位,也不损害高收入群体的利益,在普调4%的基础上,按照年龄和工龄以及特殊的历史贡献,给否给工龄40年以上、65岁以上的退休工人一步调整到4000元,满70岁普调到5000元,他们的身体都不好,早点享受一点关爱。

【一】社保专家跳出来反对!

养老基金不是慈善机构,不可能搞这种一步到位的普调,吃大锅饭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按照工龄和年龄上调养老金,这是走回头路、拉倒车、搞平均主义,违背了多缴多得的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

退休工人的养老金低,那是他们的工资低;他们的工资低,说明他们的学历低;他们的学历低,说明他们没本事,凭什么能他们多涨养老金?

再说了,养老金全国平均水平才3000元,65岁以上的退休人员高达1亿人,就算按照每人涨1000元计算,一年也需要增长1.2万亿元。2021年养老基金的当期结余只有3000多亿元。如果这样普调,不是坐吃山空吗?

【二】退休工人也有心里话要说。

全国有企业退休人员1.3亿人,其中有三类退休工人最辛酸。他们是当年支援边远地区传统国企建设的老工人,当年为了响应号召下岗分流的老工人,当年为了深化改革买断工龄的老工人。

【1】40年工龄以上、年龄65岁以上的退休老工人都是一些什么人?难道他们不值得这个时代善待吗?养老金低的退休工人,不是大城市里的机关单位人员,也不是福利待遇好的央企员工,而是偏远地区的当年投身国企建设的老工人。他们当年也是热血青年,也有青春年华,但他们把热血和青春奉献给传统国企的建设。这样的历史贡献,不值得回报吗?

【2】40年工龄以上、年龄65以上的退休工人,恰恰是做出三种“牺牲”的人员。第一种,他们当年是低工资,奉献青春就是牺牲未来的利益;第二重,他们当年的劳动强度高,哪一位不累出一身病痛;第三重,他们没有积蓄、缴纳社保不高、养老金太低,还没有享受到大城市房地产上涨的红利。难道不应该向他们倾斜一点吗?

【3】40年工龄以上、年龄65岁以上的退休工人,要求多涨一些养老金,并没有损害大城市高收入群体的利益啊。正常按照4%的比例普调,然后给低收入群体多涨一点,让他们的收入追得快一点。因为他们毕竟已经65岁以上了,浑身是病痛,还能享受几年呢?

【4】那些养老金水平高的群体,恰恰已经享受了“三重”红利:第一重,他们没有去偏远地区支援国企建设,留在大城市里,享受到了房地产黄金二十年的红利,拿出一套房子就价值几百万上千万,还差这点小钱吗?第二种,他们的养老金高,说明他们在职时的工资高,不正是说明他们已经享受到了高薪的红利了吗?第三种,他们的子女也享受了时代的红利,还能孝敬他们,越是贫穷的工人家的孩子混得越差,难道不应该关爱他们一下吗?

【三】从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分析两方面的建议。

【1】从理念上应该支持。10月大会,强调老有所养、弱有所扶。这不是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措施,那就是要拿出真金白银出来。社会上流动的钱就高达百万亿,不是缺钱,而是被资本吸走了,要防止财富的分配走向极端。

【2】不违反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经济规律不能覆盖一些,市场法则也不能处处应用。即使在单位里,也是走薪酬待遇与福利待遇两条线的,市场的归市场,福利的归福利。年薪100万的领导与年薪5万的员工发福利,也应该是一样的。所以,养老金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最大的保障,不应该完全走市场规则吧。

【3】李纪恒在养老事业报告中指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全力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他强调: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所以,为年龄大的老人提高养老金,不损害任何人的利益,你也会有老的时候。

PS:兼听则明。本文只是摆出各种观点,希望让惠民政策更加有温度。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