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植物界全系列】石竹目—紫茉莉科(下):山紫茉莉

时间:2022-06-08 15:55:17 热博 我要投稿

石竹目—紫茉莉科(下):山紫茉莉

 

5.紫茉莉属

紫茉莉属(学名:Mirabilis)是紫茉莉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60种,分布于热带美洲。我国栽培1种,有时逸为野生。

根、叶可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活血调经和滋补的功效。种子白粉可去面部癍痣粉刺。还可以作为景观植物在园林中应用。

(1)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根肥粗,常呈倒圆锥形。单叶,对生,有柄或上部叶无柄。花两性,1至数朵簇生枝端或腋生;每花基部包以1个5深裂的萼状总苞,裂片直立,渐尖,摺扇状,花后不扩大;花被各色,华丽,香或不香,花被筒伸长,在子房上部稍缢缩,顶端5裂,裂片平展,凋落;雄蕊5-6,与花被筒等长或外伸,花丝下部贴生花被筒上;子房卵球形或椭圆体形;花柱线形,与雄蕊等长或更长,伸出,柱头头状。掺花果球形或倒卵球形,革质、壳质或坚纸质,平滑或有疣状凸起;胚弯曲,子叶摺叠,包围粉质胚乳。

(2)紫茉莉

紫茉莉(学名:Mirabilisjalapa L.):草本,高可达1米。根肥粗,倒圆锥形,黑色或黑褐色。茎直立,圆柱形,多分枝,无毛或疏生细柔毛,节稍膨大。叶片卵形或卵状三角形,全缘,两面均无毛,脉隆起。花常数朵簇生枝端,总苞钟形,长约1厘米,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花被紫红色、黄色、白色或杂色,高脚碟状,筒部长2-6厘米,檐部直径2.5-3厘米,5浅裂;花午后开放,有香气,次日午前凋萎。瘦果球形,直径5-8毫米,革质,黑色,表面具皱纹;种子胚乳白粉质。花期6-10月,果期8-11月。

性喜温和而湿润的气候条件,不耐寒,冬季地上部分枯死,在江南地区地下部分可安全越冬而成为宿根草花,来年春季续发长出新的植株。露地栽培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壤土,盆栽可用一般花卉培养土。在略有蔽荫处生长更佳。花朵在傍晚至清晨开放,在强光下闭合,夏季能有树荫则生长开花良好,酷暑烈日下往往有脱叶现象。喜通风良好环境,夏天有驱蚊的效果。

原产热带美洲地区,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广泛引种和归化。中国南北各地常作为观赏花卉栽培,为观赏花卉,有时逸为野生,也有人种在庭院,中国南北各地常栽培。

根、叶可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活血调经和滋补的功效。种子白粉可去面部癍痣粉刺。

紫茉莉花语:贞洁、质朴、玲珑、臆测、猜忌、成熟美、胆小、怯懦。

6.山紫茉莉属

山紫茉莉属是多年生草本花卉,常作一年生栽培,高可达1米。约25种,主产美洲温暖地区,欧亚稀有。我国有1变种。

(1)形态特征

直立或斜升草本,有时根具块茎。茎被粘腺毛或几无毛。单叶对生。聚伞花序或圆锥花序,稀单花腋生,花小;总苞钟状,5裂,花后增大,具网状脉,包有1-3朵花,果时膜质;花被钟状或短漏斗状,常偏斜,蔷薇红至淡红紫色,花被筒在子房上缢缩,檐部具褶,凋落;雄蕊2-5,常3,花丝毛发状,拳卷,内弯,在子房基部合生;花柱丝状,柱头头状。掺花果小,长圆形、梭形或倒卵球形、圆柱形,平滑或具小瘤;胚弯,子叶包围粉状胚乳,胚根伸长。

(2)山紫茉莉

山紫茉莉(学名:Oxybaphushimalaicus)为紫茉莉科山紫茉莉属下的一个种。茎斜升,长60-120厘米,圆柱形;叶片卵形或卵状心形,长5-7.5厘米,宽3.8-6.3厘米;叶柄长1.3-2.5厘米;疏松圆锥花序,具长花序梗,花单生总苞内;花被玫瑰色;雄蕊4,内藏;果实椭圆体状或卵球形。

山紫茉莉可用于治疗风湿、浮肿、黄水、痞瘤等疾病。

山紫茉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濒危(EN)。

①植物学史

虽然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分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有部分植物的分类存在争议,学名及拉丁名不统一,如藏药喜马拉雅紫茉莉(山紫茉莉的别称,下同)等。在《中国植物志》和中国自然标本馆里,喜马拉雅紫茉莉归属于山紫茉莉属,《晶珠本草》将喜马拉雅紫茉莉归为莨菪属植物,是因为喜马拉雅紫茉莉根与莨菪根相似,但喜马拉雅紫茉莉为紫茉莉科植物,莨菪属植物是茄科植物,因此,《晶珠本草》认为喜马拉雅紫茉莉属于莨菪属植物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在其他藏医药著作中没有明确说明这一问题,而在现代文献中许多研究者直接认同喜马拉雅紫茉莉归属于紫茉莉属,这一分歧给其他研究者带来了许多不便。

②生长环境

山紫茉莉一般生长在海拔约700-3300米的山坡路旁或草丛中。

山紫茉莉分布于喜马拉雅西部地区(印度西北部、不丹)。据《西藏植物志》载,中国西藏个别地方有,但未见4枚雄蕊的标本,西藏是否有此原变种,存疑。

7.黄细心属

黄细心属(学名:Boerhavia)是紫茉莉科下的一个属,为披散草本植物。该属共有40种以上,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3种。

(1)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平卧;枝开展,有时具腺。叶对生,常不等,叶片全缘或波状,具柄。花小,两性,集成聚伞圆锥花序;花梗短;小苞片细,常凋落,稀成轮而具小总苞;花被合生,上半部钟状,顶端截形或皱褶,边缘5裂,花后脱落,下半部管形或卵形,在子房之上缢缩,包围子房;雄蕊1-5,伸出,花丝基部合生;子房上位,偏斜,1室,具柄,花柱单生,柱头盾状或头状。掺花果小,倒卵球形、陀螺形、棍棒状或圆柱状,具5棱或深5角,常粗糙,具腺;胚弯曲,子叶薄而宽,围绕薄的胚乳。

(2)黄细心

黄细心(学名:Boerhaviadiffusa)为紫茉莉科黄细心属下的一个种。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根肥粗,肉质。茎无毛或被疏短柔毛。顶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微波状,两面被疏柔毛,下面灰黄色,干时有皱纹;不外露或微外露,花丝细长;子房倒卵形,花柱细长,柱头浅帽状。果实棍棒状,有粘腺和疏柔毛。花果期夏秋间。

生长于海拔130-1 900米沿海旷地或干热河谷(如云南的澜沧江、元江、金沙江、四川的雅砻江)。

其分布十分广泛,包括印度、太平洋诸岛和美国南部都能找到其踪迹,在印度它被称为punarnava,被认为有使人年轻的力量。

产于中国福建(厦门)、台湾(南部)、广东(台山、西沙)、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印度、澳大利亚、太平洋岛屿及美洲、非洲也有。

根烤熟可食,有甜味,甚滋补;叶有利尿、催吐、祛痰之效,可治气喘、黄疸病。马来西亚作导泻药、驱虫药和退热药。

8.粘腺果属

粘腺果属(学名CommicarpusStandl),紫茉莉科一属。约25种,生于热带至亚热带,大多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南部,少数分布西班牙南部、印度、缅甸、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最南部至墨西哥、西印度群岛和热带南美洲西部。我国有2种。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叶对生,近相等,叶片全缘或波状,常肉质。花小,两性,成伞形花序;花被筒在子房之上缢缩,上部漏斗状,顶部展开,浅5裂;雄蕊2-6,通常3,伸出,花丝线形,不等长,基部合生;子房具柄,花柱线形,伸出,柱头盾状。掺花果棒锤状或倒圆锥形,具10棱,上有瘤状腺体,有粘质或钩状毛;种子1粒,直立,胚弯,子叶围绕少量胚乳。

(2)中华粘腺果

中华粘腺果,别名:华黄细心,拉丁文名:Commicarpuschinensis (L.) Heim. ,是紫茉莉科、粘腺果属多年生草本。茎粗壮,枝开展,无毛或被疏短柔毛。叶片厚纸质,三角状卵形或心状卵形,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截形或近心形,边缘波状,两面无毛或下面被糙伏毛;被短柔毛。花粉红色,数朵组成腋生或顶生的伞形花序,常伸出;子房椭圆形,花柱细长,伸出,柱头盾状。果倒圆锥形,花果期6-9月。

生长于旷地或丛林中。分布于中国海南(包括西沙群岛)。巴基斯坦、印度、缅甸、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广州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