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全国哪个省的人最能喝?这4个地方榜上有名,看看你有的家乡没?

你觉得哪里的人最能喝?是山东还是内蒙?

就在前不久,英国医学学术刊物 《柳叶刀》 在一篇关于饮酒的文章中,以中国50万人基因为基数,总结出了到底哪里的人最能喝。

而此报道一出直接在网上炸开了锅,因为多数酒友都是谁也不服谁,纷纷为自己的省份发声。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柳叶刀》总结出来的饮酒大省,到底有没有道理。

▶第4名:河南

虽然河南名酒宝丰、宋河粮液都属于低度酒,但是河南作为中原地区,酒友们对酒的包容性非常强。不仅喝自家的低度酒,外省的高度酒也十分喜爱。

河南不仅是人口大省,还是农业大省,因此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随之衍生了非常多以农作物为基础的产品,其中就有白酒。

当然,酒酿的多了,大家的酒量自然而然也就上来了。相信外地酒友也都听说过河南的 “鱼头酒” 文化,就是酒桌上端上来一条鱼, 鱼的摆盘、下筷的顺序都决定着要喝几杯酒 。当然,河南除了曾经的全国名酒宝丰和宋河粮液,如今也有不少喝好酒,就比如下面这款 彩陶坊·地利 。

彩陶坊如今可以说是 豫酒的“一哥” ,因为它是目前为止唯一年销过20亿的河南白酒,足可见其品质不一般。

它不仅酿酒原料多达9种,其瓶身还采用陶土烧制, 所以酒体充满粮食复合香的同时还带有淡淡的陶土香 。也正因如此,彩陶坊把自己定义为陶香型白酒。

▶第3名:北京

当时看到北京的时候笔者也很震惊,毕竟北京给人们的传统印象就是商务、现代化,如今为何会被说当地人的酒量大呢?

而《柳叶刀》给出的结论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各种贸易都比较发达,因此 当地人的应酬频率明显比外省高 ,这也无形中提高了当地人的酒量

虽然这样的说法看上去比较勉强,但是似乎有有些道理。因为我们在电视剧中也常能看到这样的片段,就是 两个大爷在胡同口一碟花生一瓶酒,一坐就是一下午。 天天这么喝,酒量能不好吗?而说起北京人最喜欢喝什么酒,我觉得一定是二锅头。

虽说二锅头的品牌有很多,但是在老北京人的心里,最好的还要数红星二锅头。因为 “二锅头” 这个名号最早的时候就是只有红星酒厂可以使用,只不过后来酒厂放开了使用权,市面上才出现了这么多二锅头酒水。

而采用纯粮传统酿造工艺酿制的这款 绵柔8 ,在酒友间的口碑也一直都不错,不仅 口感上没有白瓶、绿瓶那么辛辣,落口时收尾也没有那么快 ,很适合平时当口粮酒喝。

▶第2名:贵州

个人觉得贵州被评选出酒量好,完全得益于遵义茅台镇这个地方。

据不完全统计,茅台镇当地大小酒厂超过 3000家 ,如此大的酒厂密度导致街道上都飘着酒香。曾经还有这么个玩笑,说 酒量不好的人建议不要去贵州,因为闻闻空气都会醉了。

虽然有夸大的成分,但是这也侧面表达了当地的酒确实多,酒多了自然大家的酒量也不会低。虽然贵州最知名的白酒是茅台,但是并不代表只有茅台,像下面这款酒在当地也深受大家的喜爱。

这款 风云酱父酒 与茅台一样产自赤水河旁的核心产区,酿酒人李长寿还是 老茅台厂长李兴发 唯一的儿子。

当年李兴发通过品评发现,找出茅台酒酿造工艺上的不足。后来通过总结的酱香酒3典型体帮助改良了茅台酒酿造工艺,使其酒质和产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从小跟随父亲学酿酒的李长寿,在酿造这款酒时不仅 酿酒原料和酿酒方法都和茅台一样 ,新酒还要求先在酒窖中封坛 窖藏5年 ,随后加入 12年老酒 进行调香。

酒体晶莹透彻,一杯入口 醇厚的粮香味特外突出,饮后口齿生津 ,令人十分愉悦。

▶第1名:四川

很多人都以为第一名应该是山东、内蒙,再不济也应该是江苏,可是《柳叶刀》统计出来的结果却是四川。

据报道,四川人的平均饮酒量远远超过其他省份,甚至超过了 每周400ml 。而给出的结论是,一方面四川地区本来就是酿酒大省,这里不仅是中国浓香酒的集中地,还产出了非常多的名酒,如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等;另一方面是四川地区以盆地为主, 当地雨季较多、空气潮湿 ,而吃辣、喝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驱寒的作用,因此当地人饮酒很多。

当然,当地人喝酒肯定不会以“泸五剑”为主,更多的还是平价口粮酒,就比如下面这款 沱牌T68 。

其实这款酒曾经也是享誉全国的名酒,在第5届全国评酒会上,沱牌凭借优质的品质突出重围,获得 全国名酒 称号。

只不过后来酒厂侧重发展新品 “舍得酒” ,疏忽了这款沱牌的宣传。但它的品质依然是酒友们的心头好, 多种粮食的复合香和特别的窖香,突出川派浓香酒的特点 。

你觉得哪里的酒友最能喝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榜上有名  榜上有名词条  家乡  家乡词条  有的  有的词条  哪个  哪个词条  看看  看看词条  
热文

 【生态】昌江:少花1100万元盘...

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山,如今已是绿意盎然,这是近日海南省融媒体中心记者在海南昌江三狮岭V2矿山看到的一幕。矿山“绿色蝶变”背后,则是昌江在矿山修复中,创新探索实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