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一代宗师·泰山北斗“魔叔”——杨官璘

杨官璘1925年生于广东省东莞,3岁开始看棋,5岁能对弈,10岁在乡下已无敌手,少年时致力于古谱研究。 是我国第一位全国象棋冠军,50年代的“中国象棋第一人”,1956、1957、1959、1962年(与17岁的胡荣华并列)四届全国象棋冠军。年轻时棋风大刀阔斧,攻杀精准,后期棋风偏向于绵里藏针,残棋经常多1个兵就取得胜利,是“鬼魅残功”的集大成者,杨官璘是“中国象棋残棋水平历史第一人”,棋坛外号“魔叔”。杨官璘不但棋力高超,而且还著书育人,《弈林新编》、《棋国争雄录》、《杨官璘象棋新编》等大量精品棋书威名远扬,同时为广东象棋队培养了吕钦(杨老关门弟子)、许银川等一大批后备人才,杨官璘是公认的“一代象棋宗师”。如果象棋界有“象棋名人堂”,杨官璘在象棋界的历史地位最起码“坐二望一”。

1925年,杨官璘出生于凤岗塘沥村。自小家贫,十来岁便分担家庭重担。“1945年日本投降后,杨官璘之父借了些本钱,在塘沥村的墟里租了一个小商铺,然后分成两边,一边卖些洋杂货,一边承接车衣,以此养家。”

象棋特级大师:杨官璘

当时杨家所卖货品大多需从广州或香港进货,从1946年起,杨官璘每一两个月就得去香港或广州购货一次。杨官璘进货都是在广州洋行十八里铺,也就是今日的上下九步行街一带,由于很多商铺老板都喜欢下象棋,每次去杨官璘都要与他们对弈一番。此时杨官璘的棋艺已远非这些“业余棋士”能比。

其时广东地区民间的象棋氛围很浓烈,高超的棋艺让杨官璘名声在外,也享受到一些“照顾”,例如:杨官璘在广州十八铺布匹市场采购一些土布时, 击败当地最厉害的一个老板后,该老板此后便以较优惠的价格卖布给杨官璘。

精通棋艺给杨官璘带来了一些好处,然而,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年代,不可能以下棋为生。事实上,即便是承接车衣也很难维持生活。从14岁起杨官璘就必须分担家庭重担,成为一名裁缝,每天,他需要做4套唐装才能保证收入,一旦接不到这个“工作量”,就必须想其他办法来帮补生计。于是,当没有车衣活时,杨官璘就去当挑夫,从塘沥到常平,挑着重担,一走就一整天。

杨老的一生可谓传奇,三岁学棋,自学成才,十岁获誉“乡下棋王”,身怀绝技,却苦无用武之地,屈为裁缝和挑夫,亦曾沦为江湖艺人,风餐露宿,颠沛流离。由于天赋出众并且有苦心钻研的精神,杨官璘的棋艺很早就显露锋芒,他三岁学棋,,六岁善弈,无师自通,十岁乡间无敌手。

当年,海幢禅寺周边,热闹非凡。年少的杨官璘单枪匹马,来到攻打卢辉的擂台。卢辉作为当时广州的四大棋王之一,对这个小娃娃并不太在意。而开局阶段,由于杨官璘并未与真正的高手对决过,也从未参加过任何象棋比赛,所以显得有些吃亏,甚至还因为双边马的开局被人嘲笑。然而,进入中局后,他的中残功夫得到了体现,一手鬼魅残功一度压制得卢辉喘不过气。最终,杨官璘首局获胜。第二局卢辉也收起自己轻敌的心理,全力对弈,最终激战成和。这一胜一和的战绩,让杨官璘名声大噪。在当时被人们称为南粤新星。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24岁的杨官璘与好友李志海离开了广州,来到香港。当时的杨官璘生活异常艰苦,经常吃不上饭。但是这并不妨碍杨官璘对于象棋艺术的追求。他来到修顿球场,摆起了象棋地摊,让双马与路人下棋,不论输赢,晚上都会和好友李志海一起研究拆解。期间,杨官璘的水平飞速提升,并写出了那本震惊棋坛的传世之作《弈林秘笈》,这是杨官璘的开山之作。1950年,杨官璘首次参加正式的象棋比赛,“香港会员研究赛”。在60位象棋高手的角逐中,杨官璘与好友李志海双双进入决赛。决赛开局阶段双方咬得很紧,一直保持均势。中局,李志海率先进攻。此时,杨官璘从小刻苦拆棋,日积月累的深厚功力终于爆发,严防死守,稳扎稳打,最后以多兵优势获胜,成功拿下冠军。这也是杨官璘人生中第一个冠军奖杯。1951年,杨官璘回到广州约战华东棋坛三虎董文渊、何顺安和朱剑秋。这场战斗一时间成为全中国所有棋迷瞩目的焦点。战幕拉开,杨官璘旗开得胜,一举拿下何、朱两位对手。杨官璘在香港时就认识董文渊。当时的杨官璘和董文渊还有不小的差距。董文渊也并未将这位乡下棋王放在眼里。但是磨剑十载,昔日的攻擂少年已经成长为了独孤求败。董文渊与杨官璘激战22局,最终,杨官璘靠着抽丝剥茧的残局功夫,大比分获胜,坐稳了岭南棋坛霸主宝座。1956年,首届全国象棋锦标赛在北京举行,这是象棋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大赛,也是象棋棋手们改变命运的一战。全国各地的象棋高手纷纷参赛,几轮激烈角逐后,杨官璘拿下了中国象棋史上第一个全国冠军。这是杨官璘人生中的第一座高峰,从此开创了象棋史上的杨官璘时代。

待到新中国成立,方迎命运转折,南征北战,成就一代宗师,著书育人,弘扬民间艺术,高风亮节,广为传颂。

1956年上半年杨官璘开始担任广州文化公园象棋顾问,主要负责研究和参加象棋比赛,同年广州市棋艺社成立,杨官璘任社长,此外他还身兼广州《象棋》月刊主编。

1956年1月,新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象棋赛,杨官璘代表广东省参战,成为首个全国冠军,从此也开创了中国象棋的一个“杨官璘时代”。

1959年任省广东象棋队教练和棋队负责人等职。

1982年被授予国家第一批象棋特级大师称号。

1999年被评为“新中国棋坛十大杰出人物之一”。

杨官璘退役后,从事中国象棋文化研究和教育工作,学生满天下,其中包括“岭南双雄”吕钦、许银川等特级大师。

1957年第二届全国象棋赛冠军。

1958年获得全国第三名。

1959年获得第一届全运会象棋赛(暨第四届全国象棋赛)冠军。

1962年获第六届全国象棋赛冠军。

1965年至1981年曾三次获全国比赛的亚军,多次获其他优胜名次。

1977年至1982年代表广东队获全国团体冠军。

1977年2月“中、菲、马、港象棋名手邀请赛”,获冠军。

1980年、1981年、1982年代表广东队获全国团体冠军。

1987年获得六运会象棋赛金牌,同期获得“健力士杯”冠军。

1999年,获得“元老杯”象棋赛冠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棋坛老元戎。

象棋特级大师:杨官璘

阐扬弈艺·培养人才

杨官璘不但实战的成绩极其辉煌,而且对弈艺的阐扬,也有很大贡献。例如在布局法上创新式五六炮开局法,独成一家;对古谱拆法的错误,如五七炮弃车局、当头炮弃马陷车局等,都有所纠正,详列著法,真可说是“探古人未载之秘,穷古人未得之源”。著有《棋国争雄录》、《弈林新编》、《弈林精华》等。在《棋国争雄录》中,杨官璘将他与各方名手的对局,以及其他一流名手的对局,兼收并蓄,集取精英,详加评释,句句精辟,固可供读者揣摩,俾熟习各派大师的著法。

杨官磷1959年始任广东象棋队教练兼棋队负责人,带领广东队在全国比赛中拿下三次冠军。80年代退休后为了能让广东的女子象棋也成长起来,1988年回广东队指导。他每周二准时去广东队,为女棋手们当陪练。如果有事无法前往,他一定会先打电话“请假”。吕钦、许银川等象棋国手是杨官璘培养的。

社会评价

杨官璘是中国象棋的‘一代宗师’。他对象棋的执著追求,刻苦钻研,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象棋全国冠军,开创了一个‘杨官璘时代’。杨官璘的不幸病逝,是中国象棋界的重大损失。——上海市象棋协会主席胡荣华

在棋界,我最尊重的棋手就是老杨。尤其佩服他的为人和人品。他有棋手的骨气和傲气,一生甘于平淡,不随波逐流,很有生活原则。——河北象棋特级大师刘殿中

杨老可以说是棋界的代表人物,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著述和出版了很多象棋书籍,使广大棋迷获益匪浅。——湖北象棋特级大师柳大华

大师德艺双馨,一生执着追求,是我们棋手的楷模。——广东象棋特级大师许银川

大师最让人佩服的是他的敬业精神,在他的生命中,一辈子除了棋还是棋。论勤奋程度,在我所认识的棋手中无人能出其右。——广东象棋特级大师吕钦

人物纪念

杨官璘杯公开赛:作为国内唯一一个以全国首位象棋全国冠军命名的全国象棋赛事,由杨官璘出生地凤岗镇政府创办于2004年的“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号称象棋“世界杯”,该赛事每两年举办一届。杨官璘杯象棋大赛已经在全国并逐渐在国际上打响了名号。

2009年8月17日,中国象棋协会将全国第一个“象棋之乡”的荣誉正式授予东莞市凤岗镇。凤岗体育馆内,当地棋手训练比赛所用的场馆被命名为“杨官璘象棋馆”。

2008年,凤岗镇还投入400万元兴建了全国第一个象棋主题广场——“杨官璘象棋广场”。杨官璘象棋广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开放式象棋广场。4500多平方米的广场上,以当年杨官璘曾破解过的经典残局为背景。

从1956年至1959年,杨官璘在文化公园工作,期间他第一次拿到了全国象棋赛冠军,在文化公园主编了《象棋》月刊,为了颂扬杨官璘为中国象棋所做的贡献,同时也为了纪念他跟文化公园的深厚情谊,文化公园特地邀请了著名雕塑家万兆泉先生为杨官璘制作了一尊塑像。文化公园希望通过这尊塑像,来勉励更多的象棋界后辈,学习杨官璘那种对中国象棋全心奉献的精神,为推动这门国粹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少年成名,生计所困

在香港一年间,以棋为生的杨官璘依然常常为生计所困扰,他只能和同时期的著名棋手李志海一起,在湾仔修噸球场摆地摊,就像现今一些在街边摆残局与人对弈的江湖艺人一样,博彩。另外,虽然有一些茶楼付给杨官璘工资请他去摆擂台,可只是“临时工”,杨官璘仍只能以摆地摊为生,他的生活依然穷困潦倒。更大的麻烦是居住,很多时候,没钱的杨官璘只能到处借宿,甚至露宿街头。1945年日本投降后,并没有给杨官璘的人生带来脱胎换骨的改变,苦难依然伴随着他。1949年下半年,杨官璘应一个在香港的同乡邀请,到香港观看比赛,并教人下棋。从此杨官璘真正开始了自己的象棋生涯。1950年,香港 中国象棋研究会 举办了首届全港会员赛,杨官璘击败好友李志海夺冠,从此成为港澳象棋第一人。可是比赛奖金很少,且此期间杨父因病过世,杨官璘借了不少钱给父亲治病。

1950年夏天,在香港棋界打出一片天地,却依然穷困潦倒的杨官璘回到解放后的家乡,重新做起老本行承接车衣。不久,他彻底放弃了这份从事多年的工作,因为随着祖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象棋事业很快复苏并有了新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家的关怀重视,我国的象棋活动有了更加广泛的开展,杨官璘的人生从此发生巨大转折,他开始了崭新的象棋生涯。

随着新中国经济复苏,人们对体育文化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弈棋从此登上大雅之堂,民间象棋界开始自发举行一些有影响力的比赛,其中岭南文物宫(后为文化公园)举行了几次较大影响的赛事:1952年2月至3月主办了有杨官璘、陈松顺、卢辉、覃剑秋、曾益谦、袁天成参加的名手表演赛;1953年6月和1954年2月,先后两次举办了杨官璘和另一位岭南棋界的代表人物陈松顺的十局对抗赛,杨均以一局胜出。

此外,建国初,广州各娱乐场所设立棋坛,如岭南文物宫、永汉路民乐游乐场(后为青年文化宫)、西关大同路游乐场、先施公司天台游乐场等均设棋坛以娱游客,岭南文物宫内的棋坛,还由杨官璘、陈松顺、卢辉、覃剑秋每周轮流任台主,迎接群众攻擂,并讲解古弈棋谱和棋局,很受群众欢迎。

南征北战一代棋王

在民间力量的推动下,象棋事业很快兴盛起来,棋手的境况也大大改善。1951年,他甚至远征上海,在国际饭店等地参加上海棋类协会举办的各项比赛,每弈必胜,从未输过,华东不少知名棋手纷纷赶来挑战,均败其下。

访沪归来后,杨官璘和陈松顺于同年曾联名合著《联星弈谱》一书,用一个名为“红星普照”的排局(陈松顺创作)做封面,表达他们对新中国的热情歌颂。

1952年至1955年,杨官璘往返于广州、上海、武汉、北京、苏州、杭州等地表演象棋和参加比赛,他两次在十局决胜赛中击败有“七省棋王”之称的董文渊,加上多次击败陈松顺,就此奠定了一代棋王的地位。后来杨官璘的好友,武侠小说家梁羽生曾有诗形容杨官璘这段征战史,“不辞北战与南征,三十英年有霸名”。

此时的杨官璘凭借深厚的棋力,独执南粤甚至中国棋坛牛耳,更兼棋风具有绵、韧、磨、锉的特点,被棋迷称为“混世魔王”。一些年轻人不便这样称呼,就把“王”换成“叔”字,这就是杨官璘著名的绰号“魔叔”的由来。

1956年上半年杨官璘拥有了第一份正式工作,他成为广州文化公园的一名职工,职位是象棋顾问,主要负责研究和参加象棋比赛,同年广州市棋艺社成立,杨官璘任社长,此外他还身兼广州象棋月刊主编。1959年“魔叔”调任省体委,始任省象棋队教练和棋队负责人等职。

1956年1月,国家体委宣布棋类列入竞技体育项目,同年新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象棋赛,杨官璘代表广东省参战,成为首个全国冠军,从此也开创了中国象棋的一个“杨官璘时代”。

往后数十年,杨官璘把毕生的精力, 放在象棋比赛和象棋研究、培养后辈, 以及著书立说上,他先后著写了象棋书二十多部, 把自己毕生的象棋研究心得和实战经验,传授给海内外广大好棋人士。

为了推动新中国象棋事业的发展,他还培养了一批批全国冠军和世界冠军,如当今象棋特级大师吕钦、许银川等。

象棋特级大师:杨官璘

2008年1月4日,离共和国60岁生日仅剩一年多,杨官璘因结肠癌在广州溘然长逝,享年83岁。在广州中华墓园名人墓地里,他的墓碑上雕刻的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象棋残局图。

杨老一生数十年如一日对棋的执著,一生无私对中国象棋、广东后辈的提携与培养,都让每一位棋人棋迷肃然起敬。

如今,杨老虽已走远,但留给中国象棋、留给广大棋迷的精神财富与人格魅力将永远留存,永远让人怀念。

长江东逝去,风流长往,棋界宗师唯有大人。

高山今安仰,音容永存,弈林泰斗公推先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泰山北斗  泰山北斗词条  宗师  宗师词条  一代  一代词条  
热闻

 最美丽的风景的小学作文

最美丽的风景的小学作文篇一:最美丽的风景今天是清明节,爸爸妈妈带我到郊野公园踏青。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天空晴得像一汪海水,几朵飘飘悠悠的白云,随风缓缓地浮动着。...(展开)

热闻

 永葆青春?“泵”发活力!

时光荏苒,岁月催人老,人有老时,机器也会有老化之时,那要如何使用蠕动泵,让蠕动泵保持它的性能、且寿命更长呢?P1 合理选型在选择蠕动泵型号的时候,建议实际使用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