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臧健和:被丈夫抛弃,与女儿流落街头,靠摆小摊逆袭,身价50亿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臧健和 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不太知道。

不过,只要逛过超市的人都差不多见过或者品尝过她的速冻食品,那就是和 “三全”、“安井” 并立为国内速冻食品 “三巨头” 的 “湾仔码头”, 其 “像妈妈一样用心” 这句广告语更是深入人心。

但是,不为人知的是,这位超级品牌的创始人在年轻时可是妥妥的 “绝望主妇”。

她自幼丧父,跟着母亲相依为命。

她去泰国寻夫,被丈夫抛弃。

她带着两个女儿流落香港,只能蜗居于4平米的小屋。

她为了养活女儿,一天打三份工,却因意外和染病,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而被老板炒了鱿鱼。

能想到的倒霉事,她几乎全经历了,但她却没有向命运低头。

她凭着一辆自己攒的手推车和一个又一个亲手包的手工水饺,逆风翻盘,创下过6小时销售1000份饺子的 “狮子山奇迹”。

日本和美国的大企业在找她合作时,甚至都要 “三顾茅庐”。

最终,她凭借20年的不懈拼搏,逆天改命,成为身价几十亿的商业女强人。

那么, 臧健和是如何创造出这人生传奇的呢?

绝望的主妇

臧健和出生于1945年,是咱山东日照的五莲县人士。

这命运造化弄人,她自小就是个苦命的孩子。

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杳无音讯,和 “丧父” 没什么区别。

在她的记忆里,全靠老娘做一些零活维持生计,拉扯她跟妹妹长大。

臧健和是个懂事的孩子,5岁时就跟着老娘一起到地里挖土豆,7岁时便开始掰玉米,10岁时就能掌勺为全家做饭,而且味道很不错。

1959年,自然灾害席卷全国。

那一年,臧健和14岁,家乡地里的粮食是颗粒无收,为了活命,娘三流落街头,靠沿街乞讨,一路到了青岛。

在他乡异地,老娘继续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供两个女儿读书。

年纪轻轻的臧健和体恤母亲的不易,在20岁时自愿辍学到青岛一家医院当起了护工,赚钱贴补家用。

1967年,母亲有了稳妥的住处,妹妹也有了工作,22岁的臧健和也成了家。

她的丈夫是泰国华侨,也是援华医生,温柔、善良而又深情款款。

小夫妻感情甚笃。结婚2年后,臧健和在24岁时生下大女儿蓓蓓。

又过了4年,小女儿蓬蓬也呱呱落地。

1974年,臧健和的丈夫收到泰国家里发来的急电: 父亲病逝。

因为是家中的长子,母亲又年迈多病,所以,丈夫必须回国。

但事发突然,臧健和和孩子们来不及办理出国手续,丈夫只能一人独行。

临行前,丈夫向她许下了诺言: 回国安顿好之后,会尽快安排她们母女三人到泰国团聚。

可臧健和一等就是三年,丈夫是杳无音讯。

1977年,丈夫终于来信了。

欣喜异常的臧健和辞掉工作,给自己和两个女儿办好了出口手续,然后开开心心地踏上了去泰国的寻夫之路。

但到了泰国之后,迎接她的却是一个晴空霹雳。

其实,她婆家是做丝绸生意的,算是当地大户。

她丈夫3年前匆忙赶回泰国,除了奔丧,也是要去继承家产。

在一切都办妥之后,她丈夫又娶了一个老婆,还生下了一个儿子。

而且,泰国法律允许 “一夫多妻”。

她婆婆倒是没反对这母女三人留下,但臧健和却从婆婆的眼神中,看到了对两个孙女的嫌弃。

于是,她不顾劝阻,决意带着女儿们离开泰国。

很多年后,她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平静地说道: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不是我前夫娶了第二个老婆,而是我婆婆重男轻女。所以,在那种情况下,我宁肯带着孩子走,自己好好培养她们,让她们读书成人。”

那一年,臧健和32岁,大女儿8岁,小女儿4岁。

自己辞了工作,还被丈夫抛弃,真是好说不好听,那时的民风还很保守,这纯粹是给老娘脸上抹黑,所以,青岛是没法回去了。

左思右想之后,臧健和拿定主意: 既然有香港护照,那干脆就去香港试试!

好像是宿命的流转,在1977年的深秋,娘三流落到香港街头。

臧健和用仅剩的几百港币在铜锣湾附近的一座旧 “鸽子楼” 里租了一间才4平方米大小的、还没有窗户的单间,和女儿蜗居了下来。

要说臧健和真是 “年轻气盛”, 有股子 “虎劲儿”。

她在香港,不但人生地不熟,而且既不懂粤语,更不懂英语,跟 “活哑巴” 一样。

无奈之下,她只能干一些不用多交流的体力活。

她先是在一家酒店找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但这工作的收入根本无法负担房租、生活费和两个孩子的学费。

怎么办?

臧健和干脆又打了两份工: 因为她当过护工,所以她就找了一份给糖尿病人打针的兼职。

另一份工是在晚上11点从酒店下班后,去洗车店洗电车。

那段时间,她是早晨6点出门,凌晨1点才回家,每天只睡3、4个小时,完全是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在硬扛。

可是,老天爷好像没打算放过她。

在一次意外中,背着重物的臧健和在酒店里被人撞倒,摔伤了腰骨,没法再干体力活。

更要命的是,她在看腰伤时,还被查出得了糖尿病。

有工友告诉臧健和她这是工伤,可以从酒店拿到赔偿。

但当她和酒店老板交涉时,却被一口回绝。

不但如此,那黑心老板还骂她,说她是穷得想讹钱,然后把她扣薪辞退。

因为有糖尿病,别的地方也不敢再雇佣她了。

一时间,臧健和陷入了空前的绝望,找不到工作,难道要带着女儿天天喝西北风吗?

湾仔码头

这世上还是好心人多,在一位有正义感的律师的帮助下,酒店老板迫不得已同意把扣下的4500元工资补发,并赔给臧健和3万元。

不过,正急需用钱的臧建和却只收下了工资。

在她心里,尊严比钱更重要, 她倔强地说道: “我只拿属于我的那份。”

不久之后,香港社会福利机构通知她 “以她的情况,可以申请救济金”。

可出人意料的是,臧健和再次拒绝,因为她明白依靠 “嗟来之食”, 自己会失去斗志,孩子们也没法挺胸作人。

但现实终究是现实,没有了收入,臧健和一下就陷入了困境。

好在天无绝人路。臧健和是北方人,从小就会包饺子。

有一次,朋友来看望她时,她自己动手给朋友包了顿饺子吃。

这一吃可不得了,朋友被她的手艺直接惊到了,并开玩笑说: “你的饺子真好吃,在外边摆摊,一定能赚大钱!”

就是这一句玩笑话,点醒了梦中人。

1970年代的香港,还没挖通地铁,市民要在香港和九龙之间往返,主要靠轮渡。

于是,湾仔码头成了重要的交通枢纽,每天是人流不断,因此也成了各种小摊贩的理想经营场所。

臧健和手里那点钱不够租铺位,所以她花了500块港币,自己攒了一辆木头手推车,在推车上卖起了水饺。

第一次出摊时,她一路推着车,难堪得连头都不敢抬。

2017年,在接受参访时,她仍然记得自己的第一波客人是5名刚打完球的学生。

一个女孩儿在吃了一口饺子后,大呼 “好好味!” 这是臧健和到香港后,第一次听懂的粤语,也成了她日后最会讲的一句粤语。

但摆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香港也有 “城管”。

一个不留神,小商贩就会被查抄,赚钱的家伙事儿也会被没收。

所以,每次出摊时,都是小女儿帮着臧健和望风。

可有一次,小女儿跟一只小狗玩,没看到城管。

结果,臧健和被抓了个正着。

城管一上来就没收小推车,并罚款。

这吓得小女儿哇哇大哭,一直拽着城管的衣服,哭喊着: “叔叔,你放了我妈妈吧,不是我妈妈的错,是我的错!”

那天夜里,臧健和看着熟睡的女儿,掉了一夜的眼泪,她不想让女儿像自己一样早早承受生活的压力,但真是没办法。

虽然一直是这么躲躲藏藏,但因为她的饺子确实好吃,生意是越来越好。

三个月以后,臧健和每天已经能赚到500多港币。

不过,她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回头客基本都是来香港打工的北方人,香港本地人很少来吃。

1978年秋的一天,臧健和看见一位顾客吃完饺子后,却把饺子皮儿全留在了碗里。

她赶忙追上去,一问才知道这是因为这位香港本地的食客吃不惯北方饺子的厚皮儿,

从那天开始,臧健和用了好几晚的时间,尝试用不同的面粉来改良饺子皮,直到最后发现使用兴凯湖的面粉,才能擀成又爽滑又筋道,符合香港本地人口感的薄饺子皮儿。

以此为突破口,为了做出更加符合香港人口味的饺子,臧健和又吃遍了家附近的小吃店,然后把饺子馅也改良了,调出了3分肥、7分瘦的配方,使馅的味道鲜而不腻。

1978年底,一位东方日报的记者连吃了臧健和3碗改良饺子后,大呼过瘾,并将吃饺子的心得刊登在了转天一早发行的东方日报上。

这下好,当天下午,臧健和的木头车前就排起来长达2公里的队伍,甚至很多人是慕名从澳门赶过来,就为了吃上一口 “传说中的饺子”。

在臧健和生意最火爆的时候,曾创下6小时卖出1000份饺子的 “湾仔码头纪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臧健和只是把自己的饺子叫作 “北京水饺”, 但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她的朋友就建议她给自己的饺子取个更有辨识度的招牌。

于是,臧健和为了纪念自己梦想起步的地方,就给 “北京水饺” 前面加上了四个大字 “湾仔码头”。

就此,未来速冻食品的巨无霸横空出世。

俗话说 “自助者,天助之”。

这好运气来了,是挡也挡不住。

1983年的一天,突然有一个日本人找到臧健和,请求合作。

这日本人的来头可不一般。

他是日本大丸百货公司的老板。

而且,大丸是第一家在香港插旗的日本百货公司,拥有超市等大量销售渠道,实力非同一般。

众多供应商对其是趋之如骛,削尖了脑袋要让自己的商品进店。

可面对如此 “从天而降的馅饼”, 臧健和却一口回绝。

那这个大丸的老板为啥要找臧健和合作?

臧健和又为何会拒绝呢?

成功的秘籍

这大丸的老板在找臧健和的前一阵子,开过一次派对。

臧健和的一个客户就带去了她的饺子当礼物。

这老板的12岁闺女平时特别挑食,吃的也少,可那天却一口气吃了20个饺子。

于是,生意眼光敏锐的大丸老板看到了新的商机。

这老板和臧健和谈合作的时候,提出能帮她申请正式的食品牌照,能帮她建加工厂,还能让她的饺子直接上大丸超市的货架。

但条件是饺子必须改成日本名字,而且要使用大丸的包装。

虽然这是一个能极大提高销量的机会,但臧健和坚持要求保留 “湾仔码头” 的牌子和自己的包装。

她认为自己没钱,只有饺子的技术,一旦全部转让,那以后的事情就不好说了。

第一次谈判,大丸的老板没有答应,所以臧健和婉拒了合作。

但那小女孩太爱吃臧健和的饺子了。

所以,大丸老板做出让步,但又提出一个新条件,那就是在包装上只能有大丸的地址和电话。

这一次,臧健和再次婉拒。

她认为自己必须随时接受顾客的反馈意见,与顾客交流,以便改进饺子的口味。没想到大丸老板思忖再三后,又让步了。

然后,该 臧健和 “防守反击” 了。

在谈到饺子的供货价格时,臧健和提出一盒是12元5角,在场的所有大丸人员是哄堂大笑。为何?

因为臧健和的饺子,她自己卖是一份11元5角。

按理说,这批发价应该比零售价便宜。

可臧健和却反其道而行之。

等日本鬼子笑完了,臧健和说道: “我的饺子本来是在马路边卖的,是11元5角一份。但现在要放到中高档的超市,那就必须重新设计包装,而且要用心包,要整整齐齐码放在盒里。这样一算,成本自然提高。所以,12元5角的价格很合理。”

神奇的是,大丸老板又被她说服了,还与她签订了20年的长期合作协议。

后来,这位老板曾经对臧健和说: “在我的供应商里,你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批发价格比零售价还高的供应商。”

有了大丸的支持, “湾仔码头” 很快成为全港冷冻食品的龙头老大,占领了全港100%的新鲜水饺市场和30%以上的冷冻水饺市场。

1985年,臧健和拿出200万元积蓄创建了自己的首家水饺工厂,开始了批量化生产。

办厂之初,她就给自己定下3条规矩。

第一,产品质量不能马虎。

曾经有一个厨师发现面粉不够,直接多掺了水,被发现后还不认错,说: “咱们名气那么大,不愁没人买,随便做做就可以了。”

结果,臧健和立刻让这位卷铺盖走人。

第二,顾客是衣食父母

曾经有一位顾客反馈说: “买了五盒饺子,结果在煮的时候,有两盒全都开口了。”

臧健和得知后,立刻开会找问题,很快查明是新来的一批工人培训不到位的问题。

找到问题后,臧健和亲自登门向那位提意见的客户赔礼道歉,并送上10盒饺子,还把那位聘请为公司的独立检测师。

第三,对员工必须好

臧健和年轻时命运多舛,对底层老百姓的苦日子感同身受。

所以,每逢过节,她都会亲自下厨煮饺子,并挨个给一线员工送过去。

她说 :“要让员工愉快地工作,体面地生活。”

经营企业那么多年,她只辞退过一名员工。

就是在 “第一” 里那位给面里多掺了水,还说 “随便做做” 的厨师。

随着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臧健和又相继建立了3家工厂,并在1996年斥巨资建造了一座符合国际标准的、占地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这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实属罕见。

当时,臧健和接到了无数国外公司的合作邀请,特别是美国的品食乐三番两次地邀请她到美国去考察。

独具慧眼的臧健和到美国后,看着美国食品公司先进的设备和有条不紊的管理,还没有离开人家的工厂就答应和他们合作了。

1997年,臧健和与品食乐正式合资。

从此, “湾仔码头” 正式跨入国际化大公司的行列。

此时, 她的身价达到了50亿港币。

为了这一刻,她整整奋斗了20年。

2001年,世界500强、全球6大食品公司之一的通用磨坊收购了品食乐。由此, “湾仔码头” 与哈根达斯一起成为了通用磨坊的王牌产品,并以此为契机,不但占据了大陆华南冷冻食品市场的半壁江山,还向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出口。

“湾仔码头” 终于走向了世界。

更可贵的是,在功成名就之后,臧健和始终没有忘记家乡,她为祖国的公益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位陪伴了许多80后90后的童年,如今又陪伴着他们下一代的 “水饺皇后” 在2019年2月8日,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73岁。

但她那不向命运低头,自强不息、勇敢奋斗的精神却将鼓舞着无数“草根”年轻人奋发图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感谢您阅读到这里,我们将持续更新,点个 “关注” 既方便您后续的阅读分享,又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探讨,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小摊  小摊词条  流落  流落词条  身价  身价词条  抛弃  抛弃词条  丈夫  丈夫词条  
热传

 【歌词】丝丝泪 / 歌手:陈宝珠

孤清清悄寒静恨爱交迸我为情为爱陷胭脂井依稀回忆翠堤边与卿卿相偎倚俩含情绊心灵万种仪态幽清到今朝始觉真好似梦已无影监牢风味今自醒自悔痴心更被情累困愁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