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养殖叉尾鮰大量死亡!“白点”、瞎眼、白头白嘴、绕池狂游……这两种寄生虫正大规模爆发▏陈昌福专栏

文/ 华中农业大学 陈昌福,武汉科研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周鑫军

陈昌福老师寄语

近期,华中农业大学陈昌福教授,为了帮助水产养殖业者科学地防控斑点叉尾鮰的疾病,整理了养殖斑点叉尾鮰几种常见病的防控措施与方法,包含4种细菌性疾病、2种(小瓜虫和车轮虫)属于原生动物的寄生虫病、以及1种属于单殖吸虫的指环虫病。这些是我国养殖斑点叉尾鮰中,发生较多、危害比较严重的几种疾病。

此前系列报道→

今天发表第三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介绍了人工养殖斑点叉尾鮰2种原生动物病的防控方法。最近几年的斑点叉尾鮰的养殖实践结果证明,小瓜虫和车轮虫是能严重危害养殖斑点叉尾鮰的2种原生动物,尤其是对于小规格的斑点叉尾鮰鱼种,具有比较大的危害。在这篇文章中,重点介绍了这两种寄生虫的生活史特点,以及对这两种寄生虫病的防控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危害斑点叉尾鮰的

2种原生动物病及其防控方法

摘要:本文介绍了危害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2种原生动物病及其防控方法。由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引起的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和由车轮虫(Trichodina)导致的斑点叉尾鮰车轮虫病(trichodiniasis),是在人工养殖斑点叉尾鮰的过程中,常见的2种原生动物病。本文在介绍2种原生动物生活史特点、疾病典型症状和流行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斑点叉尾鮰2种原生动物病的科学防控方法。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原生动物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防控方法

属于原生动物的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和车轮虫(Trichodina),是能引起养殖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疾病并导致大量死亡的原生动物病。

1 小瓜虫病

斑点叉尾鮰的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体表和鳃上引起的一种原生动物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在鱼体表形成白点,所以又称“白点病”(图1)。

图1感染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的斑点叉尾鮰

小瓜虫病分布广泛,遍及全世界,各种淡水鱼类、洄游性鱼类、观赏鱼类均可受其寄生。小瓜虫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5~25℃,因此小瓜虫病多发于春、秋季节。养殖鱼类的各个生长阶段均会发生小瓜虫感染,在高密度养殖的鱼群中发病尤为严重,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鱼类发生毁灭性的死亡。

【病原】

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隶属寡膜纤毛纲(Oligohymenophoreade)膜口目(Hymenostomatida)凹口科(Ophryoglenidae)小瓜虫属(Ichthyophthirius)。

小瓜虫是一种专性寄生虫,其生活史包括成虫期、幼虫期和包囊期。小瓜虫生活史中无中间宿主。

成虫期:指小瓜虫幼虫进入鱼体到小瓜虫成熟并离开鱼体的时期,成虫期的虫体又称为滋养体。虫体大小为0.3~0.8mm×0.35~0.5mm。虫体为卵圆形、球形,乳白色。虫体很柔软,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胞口位于体前端腹面。胞口表面观似人“右外耳”。口纤毛呈“6”形。围口纤毛从左向旋入胞咽。体中部有1个马蹄状或香肠状的大核。小核球状,紧贴于大核之上。胞质内常有大量的食物和许多小的伸缩泡。透射电镜观察小瓜虫滋养体壁层和收缩泡的超微结构,发现小瓜虫的体纤毛由24根微管组成,呈带状排列,生毛体由典型的9组三联管组成,肾管系统由收缩泡、联系管、小泡、注入管道和排放管道组成,且在收缩泡的注入管道和排放管道中存在大量微管,呈杯状或放射状排列。

幼虫期:指在包囊内逐渐成熟的幼虫,从包囊破裂后,自由游动到进入鱼体的时期。虫体大小为35~54µm×19~32µm。虫体呈卵形或椭圆形,前端尖,后端圆钝,前端有1个乳突状的钻孔器。全身批有等长的纤毛,在后端有1根长而粗的尾毛。体前端有1个大的伸缩泡。大小核明显,身体前端有1个“6”字形的原始胞口,在“6”字形缺口处有1个卵圆形的反光体,又称为“李氏体”。当幼虫从包囊中孵化出来、钻入宿主表皮后,钻孔器逐渐萎缩、消失,胞咽逐渐形成,反光体消失,小核渐向大核靠拢,大核由圆形逐渐变为马蹄形或香肠形。

包囊期:指小瓜虫脱离鱼体形成包囊包囊破裂的时期。小瓜虫成虫从鱼体上离开后,在水中自由游动3~6h,然后沉入水底的物体上,静止之后,分泌一层胶质厚膜将虫体包住,即是包囊包囊大小为0.329~0.98mm×0.276~0.722mm。包囊圆形或椭圆形,白色透明,囊壁厚薄不均。虫体在包囊内不停转动,大核由马蹄状或香肠状逐渐缩短、变圆,小核逐渐与大核分离。胞口逐渐消失,包囊形成2~3h后,身体中部出现分裂沟,二分裂开始,随即出现四分裂、八分裂等细胞分裂期,但在这个过程中,包囊一直保持两个分裂集团,中间有一明显的分裂沟,当一个集团的包囊分裂到四分裂或八分裂期时,包囊又分泌一层内胞膜将左右两个集团包起来。电镜观察包囊壁的结构,发现包囊壁由电子密度相对均匀的中间层和高电子密度的内、外层组成,包囊里包裹着细菌和物质残骸;在同一包囊中,其囊壁厚度不均匀。

目前对小瓜虫的致病机理还不是完全清楚,根据小瓜虫病症状和病理学研究结果推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小瓜虫寄生在鳃上,引起鳃上皮细胞增生、肿胀,从而影响鱼的呼吸;小瓜虫对表皮、鳃的破坏,引起鱼的电解液、营养物质、体液流失,造成代谢紊乱;小瓜虫在鱼的体表钻营,引起体表伤口继发感染,从而引起鱼的死亡。

【流行规律】

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对宿主无选择性,各种淡水鱼、洄游性鱼类、观赏鱼类均可受其寄生,尤以不流动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条件下,更容易发此病,亦无明显的年龄差别,从鱼苗到成鱼各年龄组的鱼类都有寄生,但主要危及鱼种。小瓜虫繁殖适宜水温为15~25℃,流行于春、秋季,但当水质恶劣、养殖密度高、鱼体抵抗力低时,在冬季及盛夏也有发生。生活史中无中间宿主,靠包囊及其幼虫传播。

【症状】

小瓜虫寄生在鱼的表皮和鳃组织中,对宿主的上皮不断刺激,使上皮细胞不断增生,形成肉眼可见的小白点,故小瓜虫病又称为“白点病”。严重时体表似有一层白色薄膜,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病鱼反应迟钝,缓游水面,不时在其他物体上摩擦,不久即成群死亡。鳃上有大量的寄生虫,鱼体黏液增多,鳃小片被破坏,鳃上皮增生或部分鳃贫血。虫体若侵入眼角膜,引起发炎、瞎眼。

【病理变化】

小瓜虫的主要病理变化在皮肤和鳃上。当小瓜虫幼虫接近鳃上皮时,首先,其收缩泡上的密集纤毛打开带有黏性的鱼的鳃上皮,使其粘在鱼的鳃上皮上,接着幼虫依靠头部的钻孔器迅速钻入鱼的鳃上皮,并破坏鳃细胞,侵入5min后,整个寄生虫就能全部侵入鱼的鳃上皮。小瓜虫寄生在鱼类的鳃丝和鳃小片之间时,吞噬鳃小片,以鳃小片的上皮细胞、淋巴细胞等为食。小瓜虫还能钻入鳃腔膜并穿过膜进入到胸腺组织内部,以胸腺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为食,使胸腺的正常组织结构紊乱,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小瓜虫在鳃片的任何部位都可寄生,在上皮细胞下寄生,并不断转动,引起上皮细胞增生;可引起鳃小片变形,毛细血管充血、渗出,或局部缺血,呼吸上皮细胞肿胀、坏死;黏液细胞增生,分泌亢进;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大量浸润。病鱼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减少,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增加,出现嗜酸性细胞,并可见大量不正常的白细胞、单核细胞、血栓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病鱼血清中的Na+、Mg2+浓度下降,K+浓度升高。

【诊断】

鱼体表形成小白点的疾病,除小瓜虫病外,还有“黏孢子虫病”、“打粉病”等多种疾病,因此不能仅凭肉眼看到鱼体表有很多小白点就诊断为小瓜虫病,最好是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如没有显微镜,则可将有小白点的鳍剪下,放在盛有淡水的白磁盘中,在光线好的地方,用2枚针轻轻将白点的膜挑破,连续多挑几个,如看到有小虫滚动在水中游动,即可做出诊断。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因为目前对于小瓜虫病的防治尚无特效药,须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环境,增强鱼体抵抗力;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水泥池壁要经常进行洗刷,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鱼下塘前应进行抽样检查。

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用福尔马林治疗,当水温在10~15℃时,用1/5000的药液,当水温在15℃以上是,用1/6000的药液浸浴病鱼1h,或全池泼洒福尔马林,泼洒浓度为25mL/L。也可用冰醋酸浸泡治疗,病鱼可用200~250mg/L的冰醋酸浸泡15min,3d后重复一次。或者用1%的食盐水溶液浸洗病鱼60min,或者用亚甲基蓝全池泼洒,泼洒浓度为2~3mg/L,每隔3~4d泼洒1次,连用3次(仅限于观赏鱼的治疗)。或者分别用干辣椒和干生姜,各加水5.0kg,煮沸30min,浓度为0.35~0.45mg/L和0.15 mg/L,然后兑水混匀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次。如果干生姜改为鲜生姜,浓度为1.0mg/L。

(2)将水温提高到28℃以上,以达到虫体自动脱落而死亡的目的。

在治疗的同时,必须将养鱼的水槽、工具进行洗刷和消毒,否则附在上面的包囊又可再感染鱼。

2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斑点叉尾鮰鱼种阶段的常见寄生纤毛虫病之一,全国各养鱼区都可流行,是池塘传统养鱼和集约化名优鱼养殖中的常见病、多发病。防治不力,可导致大批死亡。

【病原】

车轮虫病病原种类比较多,可分为两大类,即车轮虫(Trichodina spp.)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spp.)。虫体侧面观呈帽形或碟形,隆起的一面叫口面,相对的一面叫反口面。反口面观,周缘有1圈较长的纤毛,在水中不断地波动,使虫体运动,最显著的是许多齿体逐个嵌接而成的齿环,运动时犹如车轮旋转,故称车轮虫(图2)。两类车轮虫的差别是小车轮虫无向中心的齿棘。一般体表寄生的车轮虫形体较大,鳃上寄生的则略小。诊断必须依靠镜检。

图2示车轮虫的齿环

【症状】

本病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一旦车轮虫大量在体表和鳃上寄生,临池观察,鱼苗可出现“白头白嘴”症状,或者成群绕池狂游,呈“跑马”症状。6厘米左右的鱼种,外观除鱼体发黑、消瘦、离群独游外,并无明显体症。故必须通过鳃、体表粘液、鳍条等部位的镜检后才能确诊。

【流行规律】

车轮虫病流行的高峰季节是5~8月,在鱼苗养成夏花鱼种的池塘容易发生。一般在池塘面积小、水较浅而又不易换水、水质较差、有机质含量较高且放养密度又较大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此病的流行。离开鱼体的车轮虫能在水中自由生活1~2d,可直接侵袭新奇主,或随水流传播到其他水体。鱼池中的蝌蚪、水生甲壳动物、螺类和水牛昆虫都可成为临时携带者。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饲养鱼苗之前,应注意彻底清塘,以杀灭水中及底泥中的病原,鱼种则在入池前用8.0mg/L硫酸铜或3.0%食盐溶液浸洗20min。

治疗方法:(1)可用0.7mg/L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遍洒。

(2)可用硫酸锌溶解后全池遍洒,使池水中的药物浓度达到0.6mg/L。

转载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农财宝典(ncbd0000),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华中农业大学 陈昌福,武汉科研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周鑫军

编辑:郑燕云(微信号:zhengyyun11,欢迎新闻爆料、转载授权请加微信)

热点回顾

水产人为“大国渔业”加油!

“点赞”+“在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昌福  昌福词条  正大  正大词条  瞎眼  瞎眼词条  白点  白点词条  寄生虫  寄生虫词条  
热议

 展望中考满分作文

展望中考满分作文8篇展望中考满分作文1对于我来说,初三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我不知道我会经历什么,它会给我留下怎样的回忆,但展望初三,我仿佛……展望初三,我仿佛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