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胡希恕伤寒论讲课实录(七天版):少阳篇

时间:2022-04-19 20:10:01 热博 我要投稿

胡希恕伤寒论讲课实录(七天版):少阳篇 胡希恕讲述 仲景在每一篇都有提纲,所谓提纲,就是概括这一篇说的。半表半里证的提纲都不好作,我们前面讲的那个(半表半里)阳性证就是少阳病,少阳病的提纲只是说口苦,咽干,目眩,但是那还能够说出来半表半里的体部,有热盛于体部,循着腔间往上攻,所以人的孔窍之间感觉有热候,(这种少阳病的概括)还差不多(说得过去)。但这句话也太概括了,有些内热的病,如白虎汤证,何尝不口苦咽干呢,那是少阳病吗?不是的!白虎汤证为热结于里,为阳明病的外证。 所以少阳病的提纲也不够好,不兼着研究柴胡证,对少阳病提纲也不好(全面归纳)。为什么呢?就由于半表半里的部位,半表半里指胸腔腹腔,这个空间相当大,为一切脏腑所在之地,心肺、肝脾、胃肠、肾等,都在这个部位,如果病邪在此部位充斥,很容易诱发很多脏器失去正常而反映一种症候,所以此部位的病复杂多变,我们看看小柴胡汤的主症就知道了,虽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那么底下有这些的或然见证,就是或者波及到这个脏腑,发生这么种情形;或者波及到那个脏腑,发生那么种情形。所以没有固定症候,很难对这种病(少阳病)概括出简明的特征。 表证(和里证)单纯,像“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凡是太阳病,都以这(类提纲证)作个基础的,不超出它(提纲证的范围)。而且,凡是有这个情形,就是太阳病。 唯独半表半里是不行的(不单纯),它病候复杂,不象那个表和里。“里”像那阳明病,里的阳性病就是“胃家实”,这说的是腑证;那么外证呢?就是“但恶热,不恶寒,身汗,自汗出”,这些好说,单纯。那么里的阴性病呢?就是虚寒,就是咱们说“腹满而呕,食不下,不能吃东西,时腹自痛”。唯独半表半里,无论在阳,无论在阴,都不好有个概括的东西。 那么(后面讲到厥阴病)这一个提纲,厥阴病可能发生这种情况。但是不是说凡是厥阴病就能有这个情形。所以(厥阴病)这个提纲很不好。 那么我们辩证的时候,(伤寒论六经)它是六个类型,咱们只能够掌握四个类型,那两个类型,一个少阳病,一个厥阴病,只能够(指出大致的)意思,而不能够有什么具体的(指征)。那么怎么办呢?辨证怎么办呢?这个好办,讲完再说,我也要讲这个东西(辨证半表半里),趁着这个机会,我略略说一说。 辩证,表里易知。像我方才所说的“表证”,它是单纯(之证),“表者”就是体表嘛,。咱们前面已经讲很多了,就是“邪气交争于骨肉”,身体疼痛,发烧怕冷,这都是表证。可它(表证)有阴阳之分。阳者就是太阳病,一开始就是“发热恶寒”;阴者就是少阴病,少阴病就是“没有热,而恶寒”,其它同太阳病没有什么两样。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是由于虚嘛,人困惫不堪,一发生表证就这样子。所以在表有这么两种,很好辩的。也就是临床上凡是以发汗方法解决的疾病,大概都是表证了,用药有时用攻伐性的;有时用亢奋性的,像麻黄附子甘草汤、像桂枝加附子,这都是加上亢奋药了,治阴证嘛,那都是少阴病。所以表证,很容易(辨别),我们日常临床也常见着。 里证,刚才也说了,也很容易(辨别),也不过阴阳两类。大便不通,或者是热结于里,就像我们说白虎汤证,“发热而渴,不恶寒,但恶热”,身上也出汗,这是光热,热而不实;要实呢,大便不通了,谵语、烦乱都来了,(热而不实和热而实)这是阳明病。那么它的反面就是阴证,就是,不能吃东西,“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咱们所说的温中、袪寒这些药物,在太阴病咱们也讲了,所谓四逆汤辈全是。 表里知道了,除去表里,全是半表半里,我们在临床上就是(如此鉴别),除去表、里了,一切的病全是半表半里。人身上的病位反映,不是反映表,就是反映个里,否则反映在半表半里。 那么半表半里这种证候要是阳性的,或者热、或者实的这么一种证象者,少阳病;反面儿,阴性的,虚的、寒的,那就是厥阴病。 他这个书,六经的次序虽然与《内经》上的次序是一样,可是他这个(仲景六经)有辨证的一种意味。他先讲太阳,后讲阳明,实质上四五日、五六日这是传少阳,六七日、七八日传阳明,我们前面也讲很多了。他为什么太阳讲完,应该讲少阳,为什么讲阳明啊?这个意思就有这个(方便鉴别、辨证)意思:表里易知,除去此(表里)而外,都是少阳。少阳病提纲不完备。 他讲阴证,表为阳,里为阴。他也先讲里,为之阴证的讲法了,所以先讲太阴;然后讲表,少阴;除去里和表这种阴证,全是厥阴。他意思也是这个(方便鉴别、辨证)。所以在辨证上,(伤寒论的六经)没有妨碍的。 可是研究这个书,我们对于少阳病的提纲、厥阴病的提纲,要活看,这个(提纲)不是一定。你像少阳病也是,凡是有内热的这种证,无论在胃肠之里,或者在胃肠之外,大概都口苦咽干,那不一定就是少阳病。但是少阳病可能是口苦咽干。所以那个(少阳病提纲)过于泛。 少阳病讲完了。少阳病总结就很好总结。 这个书只是在原则上讲少阳病的特征。由中风、伤寒传来的这种情况: 由中风来的,中风多热,所以不止于口苦、咽干、目眩,甚至于耳聋、目赤,但是既传入少阳,都有胸胁苦满而烦。要有这种情况,这是柴胡证,不可吐下。 伤寒(传来的)也是一样的,意思更较含蓄得多,一方面给太阳伤寒与少阳病就“头痛发热”(相似症状,给出)鉴别的一个法子:症候是一个(辨别之处),但要辨脉,脉弦细,把少阳脉也说出来了。 那这一系列都是原则上的,治法上提出了小柴胡汤,言外其他的柴胡剂都是(少阳病),这也是都在前面讲了。 至于后头合病也是略略一提,前面合病也讲了。无论是合病、并病,依法应主治少阳,偏于表的,可以柴胡剂与解表剂合方,但是只是发汗不行;偏于里的,可以用柴胡剂兼用攻里方药,只是攻里不行。所以要前后看就明白了。 我们把三阳篇好好温一下,谈一谈。 把病分成两大类,在中医辨证上主要是阴阳。 病的发生,(包括)脉法也是这样的:不太过便不及,全是的,症候也是。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讲的阴阳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上、下就是矛盾,上是积极的方面;前后也是一样的;美、恶,美就是积极的。把积极的方面都叫做阳,把消极的方面都叫做阴,这是古人的阴阳,就是给矛盾的两方面起的。 在症候上什么叫积极呢?就是兴奋的、发扬的、热的,这都是。抑制的、沉衰的、消极的方面都是阴证,我们在临床上也确实能体会。所以病的发作只是两个方面,如测血压,不是高就是低了,不高不低,血压就没病呀。所以人有了病,生理机能要改变,首先改变的就是代谢机能,这个改变呀,亢进的方面发生阳性证,如痛、呼喊叫呀,脉又大、又快、又浮、又实,都属于太过的情形,这叫做阳。有的病发作呈消沉的样子,如昏睡不醒、身凉、脉又沉又微又细又涩,这都是属于不及的方面,这叫做阴。阴阳哪来的?还是生理机能的关系,主要是代谢机能,有病就使机能改变,改变就这两个方面,一个是太过,一个是不及。太过,古人叫做阳;不及,古人叫做阴。疾病的万变,只能是这么两类,不是阳就是阴,不阳不阴就没病。古人就这么个看法,这是很简单的事。 病的反应,古人看症候反应,在哪反应啊?离不开人身上。反映到表,表就是体表之表,就是咱们说的躯壳,身痛、脑袋痛、关节痛等,都在体表,这古人叫做表,就是反映到表上的阳证,我们就管它叫做表阳证,就是这个书上的太阳病; 那么这种阳性反映到里,(叫做里阳证,就是这个书上的阳明病)。“里”很好体会,“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你从这句话你就知道,“里”指着消化道里面,那么这叫做里证。 也不是在体表,也不在消化道里,就是半表半里证。在哪儿呢?就是胸腹腔间。一切脏器都是属于半表半里的范围。 这就是前面我们说的三阳证。什么叫阳证?证的反映,得有个着落、有个处所,就是表、里、半表半里。古人通过临床、经过很长时间看出来了,脑子就有这么个结论:疾病就这么两个方面,阴、阳。三阳证,(加上后面)我们讲三阴,就是三阳三阴证。 古人限制于科学水平,当然那时候就有经络学说,(有人)说这个就是六经(经络)的问题,所以搞出个六经来。本来太阳就是表阳证,阳明就是里阳证,少阳就是半表半里的阳证,可是古人都给起个名,叫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那么我们现在要问了,为什么病只反应这么三个方面?还有别的方面吗?这个值得研究,咱们今天就借这点时间讨论这些问题。 古人也看出来了,人体遭受外边的侵蚀,就要抵抗,就是书里写的“正邪交争”,我认为这个是中医的大发现,也就是说人有了疾病了,不是疾病自己在往前进展的,这是人机能与之斗争造成的症候反应。古人是这么看的,这个很有道理,于我们治疗也很有必要知道。这《内经·评热病论》上有这么一段,说: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意思是:出汗是谷气,谷气怎么能变成汗呢?谷气能化成精气,古人说的精气是养人的珍贵东西,那现在说就是营养成分,饮食入胃吸收过来的东西就是营养成分,汗就是这么生的;然后说正邪的分争,说得非常好,“今邪气交争于骨肉”,在表的时候,就是外邪与人的精气在体表打仗,交争于骨肉,骨肉之间,也就是躯壳;“而得汗者”,出了汗,就是精胜也,打胜仗了,机体打胜仗了,所以达到出汗;真打胜仗了,不能再发热了,前面说了,汗来之于谷气,真打胜仗了,胃当然很亢奋,能吃而不复发热;但现在人不能吃,热还在那里,这说明打败了,就是精却邪胜了。出汗是正气即精气泄于外,再不能吃东西,精气不能补益,只是邪留在里头了,这了不得,这叫“阴阳交”嘛。这一段说明什么呢?我为什么征引这个?《内经》这段很精,就说人在表的时候,表证就是人利用水谷之气与外来的邪气在体表抗拒。你拿咱们表证的症候好好想一想,是这个不?一点都不错呀。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特征,为什么脉浮、头项强痛?脉浮就是里头充血了,不是血多了,是体液尽量向体表来,打算出汗。生理学上大概就有,人要出汗前毛细血管都扩张,就是浅在的血管都扩张,扩张了则内部水分尽量往外边来,所以血管达到极充血的情况,尤其上半身最厉害,脑袋、脖子血管充斥得更凶。咱们得过感冒都知道,脑筋都崩起来,越往上边越厉害,所以头也特别疼,那就是压迫性的疼痛,上边最厉害。这就是要出汗不得汗出的一种情况,脉浮、头项强痛。为什么怕冷?不是寒在那儿,是由于液体往外来,充斥于体表,热也在液体里头啊,体表体温特别加高。我们平时与外边空气的接触,(温度它是有)一定差距这阵加大差距了,本来外边也没风、没寒的,但他就感觉到寒的刺激,它是这么一个机理。咱们古人常常把现象当本质,说恶寒就是受了寒了,恶风就是受了风了,(我认为)这是不对的。他应该是这么解释。这个就说明,人体打算出汗,但出不来,咱们讲麻黄汤不有个“阳气重故也”嘛,机体尽量地把体液向外输送,都在体表上呢,人就发烧受不了,脑袋疼得乱蹦,但就是出不来汗。那么桂枝汤它讲出汗。虽然出汗,它的精气不足以祛邪,虽出了汗了,邪气反倒深入了。桂枝本为解肌呀,它(桂枝汤)还是想让它再出汗,但是它不是像麻黄那个办法,它要加强精气的。 咱们讲的是太阳病,那么少阳病也是一样的,阳明病也是一样的,全是正邪纷争。咱们讲柴胡剂的时候也讲了,“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疾病就像)打仗,如果在体表支持不了了,“正”没有胜邪的机会了,它(“正”)也没那个能力了,但人身体良能始终不退却,奋战到底。不过在表不行了,要转移战线,就退到胸腹腔间,干什么呢?借用一切的脏器组织的功能,共同把病邪驱逐,由呼吸道、由泌尿系等等各方面,利用肺、利用肾等等这些器官,所以把病邪(驱逐),正气也往里边来,在这块儿(半表半里)奋斗了。那么“里”也是,把病邪整个包围在胃肠里面,想用吐下这些自然官能把它解除。 我们好好想一想,机体驱逐疾病,只有这么三个方面,再没有其他了。这就把疾病的反应,固定到一定的病位上,不是在表,就是在里,再不就是在半表半里,没有其他方面了。人的体质是万人皆同的,自然的构造都是这样的,所以自然地就这么三个方面的病情反应。病情反应都全是在人的机能和病邪交互作用之下而搞出来的,所以中医(有人觉得是)挺笨的事儿,可是他搞这个东西是挺妙,古人得来也是不简单。所以表、里、半表半里是这么样的,再没有其他的方面了。 古人在临床上那也是通过很长时间才总结出来了,有这么一种三阳病,它们各有一定的症候,可是限于当时的水平,没有其他可借助(的手段)来理解它,它就是主观想的:这是太阳经络的关系,经络受邪,所以这个东西(六经为经络的猜想)很耽误事呀。那现在咱们不应该这样(认为)了,它不足以证明啊。经络是什么?就是血管,你看《内经》上说,不就是血管子嘛。血管受邪,旁处都不得病?单这个血管(得病),这个血管还是单通膀胱的那个血管(太阳膀胱经)?哪有个那个事呀,(我认为)这都讲不通的东西。古人没办法嘛,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他才就这么想(六经为经络的猜想)。中医的发展是先针灸(后方药)呀!这也可能是他(古人)利用自然的东西而为针石,拿石头磨个尖子他也凿刺脑袋。疾病威胁人,人老想要对付它,逐渐的针灸先发展,由于针灸穴道的关系,他(古人)搞出这么一套规律(六经为经络的猜想),这种规律也客观存在。可是发病是不是它(经络)发的病,这就成了问题了。所以我开始就说了,我们研究《伤寒论》,像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这种三个症候确实存在,它是客观存在,古人通过实践发展的,它永远也不会变的。现在咱们临床上常遇到这事嘛,你看头几天是太阳病,过两天他身上也疲倦了,发烧不退、口苦、胸胁满、恶心,这就是少阳病了嘛,咱们常见到啊,古时候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不会变的。所以这是一个自然科学,是自然存在的自然规律,不会变的。 所以咱们(学术团队)讲中医(侧重八纲气血,而以脏腑经络为病位细化之参考),有些先生们说中医如果不讲阴阳五行了,不讲脏腑辨证了,还有东西吗?(我认为)这是瞎说的。有东西,这个规律(基于八纲气血的六经辨证)这不就是嘛!在这个规律上来治病,现在西医还不会呢,这东西挺妙的,咱们好好研究辨证施治精神,很了不起。你看看吧,太阳病想以汗解但不能汗解,咱们就发汗,那么正与这规律相适应。所以实践里出真知,可这个(基于八纲气血的六经辨证)没人提,还是散风、祛寒等等的,还搞这个(后世病因之说)。但是真正地通过古人(揭示的)客观事实,我们应该怎么认识呢,怎么把理论更提到现实上来?现在大家都不想这个,非讲那套(六经为经络的猜想)不可,讲那套把中医讲完蛋了拉倒,他那套东西(六经为经络的猜想)不行啊!尤其咱们现在决不能悖科学而言,这是很重要的事。科学经过百般试验,你在显微镜上你也瞅见病菌了嘛,你还直摇脑袋说没有?人家说是伤寒杆菌,人家给你看:“你看看对不对”?你说那不是,那是风,那是寒,这是受了寒了,积久化热。(我认为)你这东西不行啊。所以中医的问题不是那么太简单,可是自然规律是对的。 咱们讲三阳,回头大家好好讨论、研究一下。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它们的治法、发病的机制,都可以研究的。

太阳病怎么治?可发汗,但禁吐、禁下、禁温针,就根据这个书(《伤寒论》)啊。那么阳明病呢?阳明病,实,不只热而且实,那要攻,用承气汤;只是热,尤其外证,我们那天总结的时候说了,只能用白虎汤。这都是它的规律方法呀。那么少阳病呢?只能用和解,既不能吐,也不能下,又不能发汗。规律始终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