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童年缺爱,长大后会怎样?

时间:2022-04-22 14:01:21 热文 我要投稿

有句话说得好“缺爱的人,会不断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来补偿/代偿这种对爱的渴望,以减轻内心的痛苦、焦虑和不安感。”

童年缺少家庭关爱的人,长大后会变得敏感、易怒、神经质,这种负面、极端的性格更像是不自觉开启的自我防御机制,用敏感来觉察危险,用易怒来掩饰伤悲,用神经质来警告“生人勿进”。

一、童年缺爱对一个人的成长都有些影响?

前面说了,童年缺爱的人由于从小在环境中习得的“危险”和“不安全”,让他们慢慢锻炼出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敏锐察觉他人的情绪,迅速感知周遭的危机,立刻识别人言语表情里的潜台词。

他们太懂得察言观色,所以对爱和被爱都表现得谨小慎微,充满了既想要又抗拒的矛盾感。

1、对爱不信任,又充满了渴望。

童年父母的苛责教育或冷淡疏忽,让缺爱者对爱既惶恐又渴望。

他们骨子里是需要爱的,希望有人能无条件爱自己,但对爱又本能的不信任,让他们很难轻易投注真心。

2、自卑又倔强,不愿低头又小心翼翼。

从小缺爱的孩子,由于长期被否定、被疏忽,让他们暗地里自轻自贱,觉得“我不配”。

但为了保护脆弱的自尊心,他们又会故意表现得高傲至极。就是,一面不与这个世界妥协,另一面又卑微讨好。

3、想要触碰,却又不断缩回手。

他们渴望建立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不用讨好、费力,无需猜忌、怀疑,就能简单笃定地被对方深爱。

然而,缺爱又会让他们没有自信大胆追爱,更怕重蹈覆辙受到伤害,所以明明很想要,却硬说不勉强。

4、偏执的孤注一掷,勇敢得像没有受过伤。

缺爱者为了得到爱,还容易不惜一切代价,哪怕伤痕累累也在所不辞。

就像才女张爱玲,出身显赫,却因为童年缺爱,让她飞蛾扑火般追爱“喜欢一个人可以很低很低,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5、希望被理解,却拒绝去表达。

说出“要和不要”对缺爱者来说太难,童年常常被父母拒绝和斥责,造成了他们对沟通本能的抵触。

既然表达未必是理解,与其令自己陷入不安,不如将情绪偷偷隐藏。

二、长大后如何重塑自我,走出童年的阴影?

原生家庭虽然对一个人影响深远,但并不是绝对的。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经历在有些时候是伤害,在另些时候却是成长和经历。所以,学会放下过去,重建新的自我很重要。

1、停止无休止的内耗,明白缺爱不是你的错。

缺爱的人往往会内向归因,认为自己之所以没人爱,是因为自己的性格敏感、脆弱、自卑,有种天生没人爱的宿命论。

其实,发现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让你谴责他们,而是能够理智看待自己性格的成因,他们的错不需要你来背负,你也没有责任去承担他们教育的失误。

记住,你不是天生不可爱,你只是天生没有获得正确的爱。

2、学会接受现实,过去的就让他过去。

谅解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换位思考,尝试理解,这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家庭,谁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

而且,纠结过去你永远走不出来,与自我和解的关键就是学会放下,接受现实,接受你有不会教育的爸妈,你有不完美的童年,你有各种各样的遗憾……

也许你还是会耿耿于怀,但时间过去,你总会发现“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

3、看到爱,建立你值得被爱的信念。

当你缺爱时,你固有思维就会形成“我不配,没人爱我”的魔咒,不管你身边有多少人爱你,你依然会感觉无力。

归根结底是因为你不爱自己,就像有句话说得“人不爱自己的时候,别人的爱很难附着在他身上。”

所以,走出缺爱的怪圈,首先要相信爱,看到爱,确信你是值得被爱的,才会相信别人会爱你,自己会幸福。

4、提升自我,不再外寻自尊和安全感。

“安全感不是来源于不失去,而是来源于不怕失去。”

什么会让你不怕失去?是你自己给自己的,你掌握这件事的主动权,你就永远不会失控和陷入被动。

所以,努力赚钱,变得优秀,当你不需要倚靠任何人,就能赢得世界的掌声和肯定,这时你失去的爱和安全感都会慢慢找回来。

5、表达和沟通,是获得爱最直接和正确的方式。

一个人有能力说不,才能被看到;一个人有能力说想要,才能被满足。

与其弯弯绕绕表达爱的需要,不如大胆直接的表露内心,让你的家人、爱人都能用你想要的方式对待你。

6、合适的伴侣,温暖的伙伴,会让你重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很多人虽然童年不幸,却在成年后因为建立了健康的人际关系,而治愈了悲伤,重塑了新的人生。

比如,找到好的伴侣,原生家庭不幸的蔡少芬、伊能静,不都现在过得幸福满满、光彩夺目,好的爱情是有治愈能力的。

除了爱情,拥有真心待你的朋友、值得交心的知己……都会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和爱。

最后记住这句话:“爱和安全感,不仅仅是来源于亲密关系的认同,还有社会价值的认同。”

我是深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书籍《非暴力沟通两性篇》译者,大连市心理协会会员,34岁,已婚已育,愿意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