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道德天尊

时间:2022-04-19 23:03:50 热文 我要投稿

即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阳,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孔子尝往问礼,著有《道德经》五千余言。现今社会各行业中,如:铁匠、煤窑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铁匠等,皆祭拜老子为祖师爷。亦称 为伯阳、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阳、李老君。

概述

太上老君,全称一气化三清太清居火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气所成日神宝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 ,简称老君。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干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夫老君者,乃元气道真,造化自然者也。为元始天尊所度的金仙上品,乃一切无有有无之祖,大道化身(自然规律、法则的化身)。居于在三十三天之上(道教的居天与佛教不同)。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开山道祖,位列至高神三清尊神之第三位,在千年中国道教的演变史中,一直担任着极为重要的特殊角色。

又称“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三清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在道教宫观“三清殿”,老君塑像居左位,手执蒲扇。相传老君居住在太清圣境。《西游记》中,老君居“离恨天兜率宫”;《封神榜》中,则是“大罗天玄都洞八景宫”。

老君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道教相信道家哲人老子是老君的化身,度人无数,屡世为王者之师;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开山祖师。

许多道教祖师都自称得到老君显灵的启示与教诲,如汉朝的张道陵、南北朝的寇谦之等。唐朝皇室更尊奉老君为其始祖。

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至商十八世王阳甲践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托孕于玄妙玉女,经八十一年,于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这是最早关于老君诞生之迹的纪传。纪传说:周武王时老君仍为柱下史,号经成子。授道周公,乃

布道于西极太秦,竺乾等国,号古先生。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此后被道教奉为开山祖师。

北魏前称道德天尊,即老子。约自北魏起,又称太上老君。

葛洪《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或称老子先天地生,或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据东汉延熹八年陈相边韶的《老子铭》,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道成化身,蝉蜕度世”。

高道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定太清太上老君为第四中位,居太清境太极宫,即三十六天中之第三十四天,在三十三天之上。《魏书》的《释老志》称太上老君“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号。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号,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立道教为国教。

中国道教(新学术主义派)对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的阐述:

1、道教对现今宇宙起源的原因的阐述。

《清微三品大乘度劫真经》:现今宇宙生成之前,虚无之里寂寞无表。无晶无光无经无维。虚无的本源是道,道产生了物质的基本,道贯通物质的内外,本身就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在无限里永恒存在,他是道的基础,绝对的真实,生命之本,自然的灵魂。是一切物质的主宰和本源。在穆斯林的心中,他就是真主安拉。在旧约圣经里,他就是上帝耶和华。在印度教里,他就是梵天,在中国文化主流的思维里,他的形象就是元始天尊。在萨满教里,他就是长生天。 元始造物立心,先天始兆。于空瀚之中,玄虚之处,消息化机,氤蕴融熔,阴阳五行造化其形,万神开始生于无极之中,时玄景未分,在空洞之际,天光冥远。浩漫太虚中,物化盈亏相生相克,若浮若况,五行分更,倘恍渺忽,汨没纷纭,先天神祇飘荡无凭。万物销铄咸灭。时无极圣众、真神仙佛、祖玄高真,一切不坏法身,遇此劫会,被混沌销铄,渐丧其神。 如果神形互化,就会永失无存,拔尽本根。万众只有仰靠元始祖尊开创新宇,托付真身。

2、道教对宇宙形成的过程的阐述。

道的实现者-元始祖尊怜悯万世苦行,累劫良因的无极圣众,于是现运神通,摄众圣道,藏于万气祖根里,纳于粟米之中,于无极的收束之中,六电之气翼其真,祖气护养润其神,积七千余劫,太极经咸应度,新的宇宙形成,无极圣众始布满太极。

3、道教对元始天尊是造物主的阐述。

《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元始祖尊在宇宙万物产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他的本体是永恒的,不灭不坏的。即使现今宇宙毁灭,也丝毫不受到影响。元始祖尊宏威微妙,化虚无成万象,慈爱有情,运阴阳养万物。万物繁盛,始有盛衰的过程,推陈出新。因为他的演化,宇宙星空方能形成。六合之内,五行(金木水火土)元素相辅相成,万千世界千姿百态,我们这些生物,全靠他在天天牧养。他就是道,就是我们的根,亿万灵性最终的目标,就是回到元始祖尊的源,参与万千世界的共循环。 现今宇宙是从无极中收缩后爆炸膨胀中来。光阴如梭,膨胀经过八表之外,渐渐始分。各种物质相斥相吸,逐渐成为奥瀚微妙的太极世界。

4、道教对什么是现今宇宙的阐述。

现今的宇宙在大爆炸以后以临界速度膨胀,经过变化,宇宙内形成了无数的星系,在无穷维度的空间。现今的宇宙仍在膨胀,无极圣众领悟无限深奥的演化,成为宇宙中时空和物质的主宰,而他(她)们的力量已经能够渗透无穷的时空,随意构造变化任何物质,于是幻化成完美的神人形象,形成以玉皇至尊为主的团体,服从元始祖尊的意志,在浩瀚广漠的宇宙中创造生命,播种智慧,陶均万品 。

5、道德天尊居大罗天的形成的阐述。

形成元始祖尊与不同时空的诸圣天尊,游历于洪荒宇宙,创造神祇最佳的生存环境“大罗天境”六合三十六天三界乐园,元始祖尊与混沌宇宙的祖母,宇宙最奥妙美善的无极圣祖太元圣母用了约一百劫的时间,开辟了新的时空,营建了玄都玉京圣界,以便氤氲智慧,度化天地精华。道教谓玄都玉京由十二个过程建成。

(一)是时无天无地,幽幽冥冥,灵文暗睦,运推自来,为万气之根,空 洞结真,气清高澄,成天广覆,倏刹自玄。

(二)是时二象分仪,开张厚载,一时成型。

(三)是时三千六百日月,一时同明,照耀诸天,无幽不砌。

(四)是时上圣大神妙行天真,无鞅数众,朝礼玉庭,玄行太空,赞咏灵文。

(五)天发自然妙乐,百千万种,一时同作,激朗玄宫,上庆神真。

(六)百咏空生,十方宫商相和,皆成洞张。

(七)璇玑停关,星宿不行,天无昼夜,四运齐晨。

(八)紫云吐珲,流丽诸天,一切万物,普受光明。

(九)春夏秋冬,不暑不冰。气流柔和,神奇兴盛。

(十)五镇安立,玄教无穷。

(十一)是时玄下七宝神奇,以散诸地,资生兆民。

(十二)七宝奇林,一时空生,光明垂荫,弥覆十天。(见《无上秘要》 卷二十四《天瑞品》引《洞玄赤书经》) 玄景始分,化为九气,成为九真皇,居于三清境,三清境各置八帝,成为三天二十四帝。后来,东王公、西王母从气而化生,各置宫第,于是又有了营卫职官。

6、道教对于道德天尊与人类文明的开始的阐述。

道德天尊是大道在世间传播的始祖,他的慈爱化被万方,促进天地生机勃勃,他的本体就是元始祖尊。他的意志就是大自然变化的法则,规律。天地的秩序。大至宇宙天地,日月山河,小至花草树木,昆虫泥沙。无有不受他的恩泽的。他的恩惠网罗万象,无穷无尽,世间文明都是由他派生并发展演变而来。

《南华经》言:自然全体弥漫着生命,这种从盎然生意化为创造神力向前推进,即能巧运不穷,一体具化,恰如优雅的舞蹈,勃力内转而秀势外舒。自然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创作历程,而人则是这一历程中参赞化育的共同创造者。所以自然与人可以二合为一,生命全体更能交融互摄,形成广大和谐。(流沙河所著《现代版庄子》) 在道德世界中,古猿从自然世界进入人类世界。人类世界是思想和组织的世界,是储存起来的知识。肉体凡胎内寄托着魂魄。魄是气质、精力、体魄,动物属性,靠食物转化能量增强,产生欲望。魂是天宇大地灵气的结合,是父母精血,是人体内五行相生,相互运动产生之精华,情义属性,最终目的是茁壮升华,回归宇宙大一统的物质属性,魂魄相互影响制约。大自然造了人,人就是小自然。人体秉承魂魄运动生命,魂魄与大自然互相感应,同步循环。(以上出自《智圆行方》)当人的精神把灵魂引向无限美好的时候,我们的精神回归宇宙的整体,我们的灵魂与宇宙在一起运动。我的分子在宇宙的和谐中,我变成了千千万万的宇宙分子,这些分子有我的基因,我的存在,与广阔无限的宇宙结合,我的分子成了永恒的。凝聚时又成回舒适快乐的精神。依聚在宇宙的根源,大道的光明里。道的根源是无穷无尽的,他的本体智慧形象就是元始天尊。

7、道教对开天辟地的过程的阐述。

混元之时,元始祖尊于虚无之中,基七耀三恒,秉天然之胤,结成未回之霞,运混沌合鸿蒙溟熔。博览执臻,过数劫,终成圆体天球。经三万度,由子入丑,大气初凝。玄风渐鼓,最初的地球大气层中充满尘埃,天水地火不相容。元宰陶钧,凝结浑灏,环转周旋,如是轮转,经三万度,无所停息,转转不已,渐次陶钧,阴阳初判,混沌始清。大气层中尘埃累落渐结为地。维重为浊,纲维八极,粗者为峙,清者为流。靡终靡极,或载或成,无疆之化,天地成能。

8、道教对天地生命起源的阐述。

在开天辟地的过程中,天地的运行瞬息万变,扑朔迷离,元始祖尊与玉皇、斗母、东王公、西王母等祖尊显示出无穷的法威,无所不在的主宰力量,运驱阴阳二气,造就江河湖海。地球的磁力场、大气层、电离层、也在众神尊的衡制下,挡阻了宇宙射线的决大部分,地球两极开始定位,自转稳定。有利于产生和保护地球将有的生命。 元始天尊于是在大罗天境玄都玉京里筹划生命存活的纲领。

9、道教对元始天尊分化成灵宝天尊的阐述。

古时,元始祖尊在大罗天境,玄都玉京中。放无极光明。照无极界,聚集无极圣众,诰示无极圣灵:“将于太极世界成就真善美乐的智慧,孕育以众神为模体的生灵”众神无比欢喜,都以无比崇敬的心情颂咏天尊:“天地玄宗,宇宙本根,包罗天地,养育群生。万神朝礼,誓忠精诚。坚决拥护”。于是元始祖尊在太易大纪中于本体里分化大道根源,大道灵魂的九庆紫元,分化成灵宝天尊。

10、道教对生命形成的过程的阐述。

在太易大纪里,灵宝天尊御衡万物之生机,钧调配制,于万千无机分子内和成了有机分子。一切生物都起源于最初的有机分子。这种有机分子太小了,肉眼看不见,几乎没有,所以取名为几。几这种有机物飘进水中,得水而活,膨胀变长,然后断裂繁殖,所以起名为断。断是最初的微生物,经过几亿年的演变,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生物世界。(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11、道教对人类的起源的阐述。

生命要进步就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诸多古纪的生命形态因难以适应地板运动和气候的变迁而灭亡。直到晚三纪哺乳动物动物时代,五百万年前灵长目动物古猿出现。他们的大脑虽比猩猩大不了多少,但已是用后腿行走。古猿为适应生存而使用工具,最后发展到制造工具的猿人,语言的沟通使猿人从条件反射、本能生存进化到产生思维。思想使猿人进化成智人。根据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聪明的动物有更多的机会活得长久,将他们的基因和生存本领传给下一代。到距今十万年时,人类大脑质层增加厚度,成为发挥天赋本能超越一切动物的半神。《灵宝经》:“天上混无分,天气归一身,善成自然人。”这都源于一点道的自然灵性。

12、道教对天地秩序形成的阐述。

太极界秩序的开端,人为万物之灵的半神,累劫经生,灵魂不知何去何从,无由解脱。灵宝天尊悯咸忧测,于是五行聚精,化五方五老梵气天君建宰五方。阐演灵章运化乾坤,以拔度天人利济群品。燮理阴阳,化形十方救苦天尊传玄文心印,广布阎浮流传浊界,建筑冥刹,以挽救幽魂。设九狱护卫人道。九狱分别是:酆泉狱主摄天魔、衙泉狱主摄不职典祠、黄泉狱主摄山魈精魅、寒泉狱主摄江湖水怪、阴泉狱主摄血食邪神、幽泉狱主摄山林毒恶、下泉狱主摄古伏尸、苦泉狱主摄师巫逆鬼、溟泉狱主摄刑亡横死。(以上源于道藏典籍《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

开上清境益证神仙,以衍无疆,广被遐裔。(《太上洞玄救苦拔罪经》)

这伟大事物的存在全赖灵宝祖尊的开启。在这其间,灵宝祖尊几历坚辛,慈善有情,无怨无悔地关怀护爱着人类。这时,元始天尊考虑到人类要生存发展,必需正确运用智慧,有秩序系统地生存,以使生存环境不会枯竭, 使人的灵魂最终可以快乐、安详、轻松、舒适、完善地回归时空之源,参与宇宙共循环。成为帮助玉皇天尊平衡六合的神明。于是元始天尊在太初大纪里分化,成为道德天尊。 也就是说,灵宝天尊是太极秩序的创造者。

13、道教对于道德天尊与人类文明的开始的阐述。

道德天尊是大道在世间传播的始祖,他的慈爱化被万方,促进天地生机勃勃,他的本体就是元始祖尊。他的意志就是大自然变化的法则,规律。天地的秩序。大至宇宙天地,日月山河,小至花草树木,昆虫泥沙。无有不受他的恩泽的。他的恩惠网罗万象,无穷无尽,世间文明都是由他派生并发展演变而来。

《南华经》言:自然全体弥漫着生命,这种从盎然生意化为创造神力向前推进,即能巧运不穷,一体具化,恰如优雅的舞蹈,勃力内转而秀势外舒。自然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创作历程,而人则是这一历程中参赞化育的共同创造者。所以自然与人可以二合为一,生命全体更能交融互摄,形成广大和谐。(流沙河所著《现代版庄子》) 在道德世界中,古猿从自然世界进入人类世界。人类世界是思想和组织的世界,是储存起来的知识。肉体凡胎内寄托着魂魄。魄是气质、精力、体魄,动物属性,靠食物转化能量增强,产生欲望。魂是天宇大地灵气的结合,是父母精血,是人体内五行相生,相互运动产生之精华,情义属性,最终目的是茁壮升华,回归宇宙大一统的物质属性,魂魄相互影响制约。大自然造了人,人就是小自然。人体秉承魂魄运动生命,魂魄与大自然互相感应,同步循环。(以上出自《智圆行方》)当人的精神把灵魂引向无限美好的时候,我们的精神回归宇宙的整体,我们的灵魂与宇宙在一起运动。我的分子在宇宙的和谐中,我变成了千千万万的宇宙分子,这些分子有我的基因,我的存在,与广阔无限的宇宙结合,我的分子成了永恒的。凝聚时又成回舒适快乐的精神。依聚在宇宙的根源,大道的光明里。道的根源是无穷无尽的,他的本体智慧形象就是元始天尊。

14、道教关于道德天尊与人类秩序开始原因的阐述。

人的行为自己决定,并为其后果负责。当欲望影响思想去实施丑恶时,就会在灵魂中形成恶执,使灵魂污秽暗浊,当肉体机能停止时,灵魂就会分解,在异时真空的压强里被渗透挫磨。直到灵魂浊坏因子消磨除尽。作恶 越深所受挫磨越重,时间越长久,灵魂越痛苦。灵魂浊坏因子消磨除尽后,才可回到冥府继续修行上升三界的知识。灵魂从父母精血,母亲孕育,环境培养造就,代代相传。因此优生优育,善待孩子,正己复礼,孩子的未来才有光荣与幸福。自己的基因延续才有价值。

道德祖尊揭开了文明的篇章,他使人类从个体生存转向社会生存,并使人类的动物原始性规范于社会伦理化。引导人类走向光明。他是宇宙三界的奠基者。但是在社会群体里,人与人的动物欲望在交织、碰撞甚至厮杀着。弱肉强食,幸福与痛苦并存,人在欲望斗争中走完人生。在这令人眩目的过程中,团体欲望的高度冲突随时可能毁灭社会。为了防止可怕的暴欲产生引发灾难,道德天尊与玉皇携手不同时空,玉皇成立太极界六合八表,三界十方,四生六道最高政权,管理三界的运行,神仙佛圣,精灵神仙的走向。道德祖尊和祖尊圣者则在世间流传下道德伦理,使人的性情欲望在道德的旗帜下逐渐聚集起来,将人的欲望进行社会善恶标准的划分。对哪些有害社会的思想与行为采取不同形式的压抑和监控。这样,一个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在社会上树立了起来,这就是天理、国法、人情。(部分抄袭圣人与凡人的对话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我能得到什么》2《人是什么》3《我想要什么》

道家思想

在中华文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在国外被最为广为翻译和阅读的一本书要算是《道德经》。《道德经》中所说的中心思想是:“道”,而“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意思虽然比较难明白,但我们可以说“道”的意思是“自然”。

道家认为,个人不应该反对“道”,而是要顺从于“道”,按“道”行事。争权夺利是荒唐的,也是非常不道德的。“道”是不败的,人应该顺其道而行。道家认为水是非常柔弱的,心甘请愿地向低处流去,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也不表示反抗,然而水却是不可摧毁的。反之,最坚硬的石头也有被水击破的那一天。对于个人,朴素和自然是值得赞扬的。暴力应该被避免,人应当清心寡欲。人不应该改变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对于政府,无为而治政策是最聪明的方针。通过更繁复的法制或是强制实行法制,通常是使事情便得更糟。高税赋和战争都和道家的哲学精神相违背。《道德经》的影响巨大。这本书的篇幅很短,中文不到6000字,但其思想的内涵却是极其丰富。在中国,虽然儒家思想是中国历代哲学的主流,不过儒家的哲学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儒家还是很尊重道家思想的。

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之一,是三大超级神中的一位。他被神圣化,始于东汉。东汉的张陵(后来的张天师)创设天师道,为了和佛教抗衡,便抬出老子为祖师,并尊为太上老君。后称“太上道德天尊”。其 后道教典籍将老子极度神化,谓其生于无始之时,无因而起,是万物之先,元气之先。

道教

道教

入门

基本教义

道- 德- 炁

阴阳- 三清- 炼丹

道教人物

老子- 关尹子- 文子

列子- 庄子- 鬼谷子

张道陵- 魏伯阳- 许逊

魏华存- 葛洪- 寇谦之

陆修静- 陶弘景- 孙思邈

五祖七真- 陈抟- 王文卿

张三丰- 刘一明- 邵元节

褚伯秀- 陈景元- 王重阳

丘处机- 燕玄乙- 陈撄宁

道教神仙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 道德天尊

玉皇大帝- 西王母- 东王公

玄天上帝- 保生大帝- 注生娘娘

月老- 三官大帝- 哪吒

二郎神- 八仙- 关帝

妈祖- 文昌帝君- 财神

钟馗- 城隍- 土地神

九皇大帝- 黄大仙- 九天玄女

麻姑- 百花仙子- 张仙

道教宗派

黄老道- 楼观道- 隐仙派

天师道- 灵宝派- 上清派

茅山宗- 神霄派- 清微派

正一道- 全真道- 妙真道

净明道- 方仙道- 闾山派

道教典籍

道德经- 南华经- 太平经

参同契- 抱朴子- 黄庭经

云笈七签- 道枢- 真仙体道通鉴

道法会元- 道藏

洞天福地

十洲三岛- 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

道教名山

经咒

太上心印经

太上智光 烛照太虚 独此真阳 永劫长存

手不妄动 足不轻行 目不外视 耳不他听

口绝闲言 心无妄想 自朝至暮 洗心涤虑

无牵无挂 更远累害 制外养中 退藏于密

惟慎幽独 时时内观 刻刻返照 不离方寸

惺惺常存 守之不败 寂而长照 照而常寂

绵绵密密 不二不息 对境无心 遇物不染

常应常静 无文无武 动观自在 静养中和

精神内蕴 怡养谷神 积至久久 诚至明生

了了常明 如如自在 纯乎以正 默默合天

道教认为:心躁动不安之时,持念一〇八遍,可定心。亦可分二次持念,第一次七十二遍,第二次三十六遍。

老君神咒

太上老君 普在万芳 道无不应

三界之内 六合之中 顺之者吉 逆之者凶

敕命一到 雷霆随行 弟子有难 幸愿汝偕

逢凶化吉 化殃为祥 急急如律令

太上清心咒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子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长生吉祥如意咒

太上老君 慈恩福俱 过往去化 共赴龙华

急急如律令

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 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 不勤。

------------------------------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 其私。

------------------------------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

《老子》第十一章~第八十一章请继续参考具体典籍。

道经记载

太上老君,屡世为王者之师。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至商十八世王阳甲践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托孕于玄妙玉女,经八十一年,于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这是最早关于老君诞生之迹的纪传。纪传说:周武王时老君仍为柱下史。号经成子,授道周公,乃游西极太秦,竺乾等国,号古先生。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前汉文帝时,老君降于陕河之滨,号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汉成帝河平二年,老君降于琅琊曲阳,授于吉《太平经》。后汉明帝元和二年,老君下降,授于吉真人一百八十戒。

汉顺帝汉安元年,老君降于蜀山鹤鸣山,授天师张道陵,《正一盟盛》秘录;再降赐《太清中经》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又授天师三洞众经及超度九祖斋直之法。北魏明皇帝神瑞二年,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戒》;泰常二年又降赐符录七十卷。太武帝太平元年,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谦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唐高祖武德二年,老君降于羊角山,语吉善行,令奏闻云:“我帝祖也”。唐高宗龙朔二年,帝祠老君。乾封元年上尊号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故截止于宋。道教徒相信太上老君为至尊天神,常分身降世,无世不存,这是不可动摇的信仰,否则你就不是道教弟子,老子之徒.

老子演化而来

在我国信仰里,由历史人物而演变成的神明,最为显明的要算这位太上老君了。单凭他的名头之大及地位之尊就可以证明: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明之一,是三位超级神明中的一位;而它的原型老子是先秦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老庄学派的开创人,被奉之为道教的鼻祖。自然,历史人物的老子要“普通”得多,神化了的太上老君是“神”。

老子生活在先秦的春秋末期,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问题,他著有五千字的《老子》,此书被视为道家的开创之作及道教的经典。汉代之前的老子大概还只是以思想家的面孔出现的,他被神圣化开始于东汉。东汉时的张陵(后来的张天师)创立了五斗米道,为了与佛教对抗,便抬出老子为祖师,并且尊称为太上老君。后来称之为“太上道德天尊”。在道与佛的抗争之中,道教徒们还创建了“老子化胡”的传说,说老子曾点化及指教过外来的佛教。且在早期道教中,老子是最高的神,之后降为正规道教中三清的第三位。

由老子演变而来的太上老君地位虽然不及元始天尊与灵宝天尊,但是仍受到非常高的崇奉,各地都有宫观奉祀。因为号“太清太上老君”,因此主祀他的宫观庙殿称他太清宫、太清殿、老君殿或老君庙。

太上老君,道教天神、教主。为三清之第三位。又称“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在道教宫观“三清殿”,其塑像居右位,手执扇子。 相传其原形为老子。 北魏前称: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

骊山老君殿

道教宫观。在陕西省临潼县城南的骊山西绣岭第三峰上 。 原为唐代华清宫之长生殿所在地,相传唐玄宗曾两次在此遇见太上老君降临,故称之为“降圣阁”、“朝元阁”。后殿内供奉太上老君,故名老君殿,昔时殿内所奉太上老君白玉雕像,造型细腻,刀法简练,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为唐代西域著名雕塑家元兄迦之作,今珍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内,殿内现供太上老君塑像,为近代所塑立。殿内窗明几净,环境清幽,殿外景色秀美,风光迷人。为陕西省重点道教开放宫观。

巍宝山老君殿

道教庙宇。在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内的巍宝山前山。又名清微观、清霞观。相传其址为太上老君点化南诏王细奴逻之地,创建年代不详,初为南诏祭祀太上老君之所,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湖北武当山全真道士沈妙章建此大殿,殿内原供太上老君铜铸像,现改为泥塑像,白鬓胡须,神态自若,右手握羽毛扇,左陪祀郭天师,右陪祀张天师,上悬“大赤天宫”、“青霞再现”二匾额;殿左右房舍为道士食宿之所,左侧舍额悬“片石含青”匾,内藏《青霞观山场地界碑记》石碑一通,殿后有“老君打坐石”等名胜。

高峰山道家仙踪

高峰山位于蓬溪县北二十五公里,海拔547米,有"川中第一峰"的说法。因独特的八卦迷宫建筑,又有"川北迷宫"的美称;因方方面面求之者的应验率很高,还有高峰神灵的传说;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远离城镇的喧嚣,有"是一蓬莱"的赠匾。高峰山上对联、匾额甚多,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山上罗衣秀才的传说、王师祖仙说,极富神秘色彩。

高峰山,是得天独厚的灵岳福池,曾是以道为主,兼儒、佛文化的送佛场,今是龙门正宗的道教活动场所。始建于初唐,续建于晚清,扩建于民国。是得国民政府众多元老崇敬的宝刹,受国内十八行省朝拜的玄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题匾额"为善最乐"誉之。

三大自然景观

高峰山座西面东,有三大自然景观:山上树木葱茏,覆盖全山。全山上有上百年乃至上千年古柏500余株,均向寺生长,此为一;遥望高峰山,恰如绿色宝塔巍然屹立,环山有8条山系,恰似8条巨龙回首高峰,高峰山顶,又形似长龙,且以唐代古刹为龙头,有如九龙翘首捧太极,此为二;高峰山有东西南北"四道寨门",方便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四寨门尤以东、西寨门看得最宽最远,现修建了一处观景台,可看日出、夕阳、云海、风景之美妙,丝毫不亚于五岳,此为三。三大自然景观,自然朴素,灵秀宜人,极富道存韵致,又多田园情趣,正是亲历传统、回归自然、休闲悟道的好去处。2003年底,高峰山被评为国家AA景区。

现为四川省遂宁市市级道教活动场所,1986年已正式对外开放。

川北迷宫

高峰山神奇在于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八卦式道观建筑群,国内罕有,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仰之弥

高,四面云山皆拜手”,登上高峰山,置身苍苍千年古柏林中,灵秀之气扑面盈怀,令人神清气爽,胸襟大开。

山上寺庙全部建筑均为木结构,整个建筑群按《周易》八卦设计修建,5200多平方米的建筑有大小门400多道,在全国道观、寺庙中实属罕见。其门又分为正门、侧门、实门、虚门、活门、死门、机关暗道门等多种,且沿山势交错设计,故有“川北迷宫”之称。高峰山的道观建筑基本按八卦中的乾、坤、坎、离四大主卦布局,占地50余亩,上下三层,依山就势而造。殿、馆、堂、亭纵横,楼、阁、台、榭环绕,斗拱飞檐,交错穿插,暗道机关,遍布其中。整个建筑为纯木结构,浑然一体,深蕴道妙玄机,自成迷宫仙境。精心细察,四大高峰山这样的木结构八卦建筑群,在全国宗教建筑中几乎仅此一处,堪称奇观。

文史专家胡传淮主编有《川北名胜高峰山》(2004年出版),有助于人们了解、研究高峰山。

国内和世界第一高、第一大老子塑像

位于蓬溪县城北25公里文井镇境内的高峰山,属国家2A级风景区,山上有保存完好的八卦迷宫古建筑群堪称奇观。2005年底,由成都雕塑设计院设计、著名民间石雕艺术家赵德阳负责在高峰山制作落成的老子石雕像,高达36m,共用条石19889块,该塑像位于高峰山西北山麓,为目前国内外道教最大神像,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是高峰山道教文化标志性景点。

蓬溪高峰山位于蓬溪县城北25公里处,属文井镇所辖。天下第一老子塑像落户蓬溪高峰山。环山百里皆为中丘地带,而独此山一峰突起,海拔547米,且树木葱茏,覆盖全山。遥望高峰山,恰如绿色宝塔巍然屹立;登山远眺,真有“人在画中游”“一览众山小”之感。

高峰山上的高峰寺,始建于唐,屡废屡兴,至清末民国初所建成的寺庙建筑群尚遗存至今。寺庙全部建筑均为木结构楼阁式,整个建筑群按先天八卦设计修建,5200多平方米的建筑有大小门400多道,在全国道观、寺庙中实属罕见。其门又分为正门、侧门、虚门、活门、死门、机关暗道门等几种,都沿山势交错设计,故有“川北迷宫” 之雅称。

蓬溪高峰山腰依八卦按乾、坤、坎、离而设4门,依“四象”修4条上下山小道,山顶、山腰、山脚因八卦而呼应神通。全山有上百年乃至上千年古柏 5000余株。在山顶,极目四望。环山有8条山系,恰恰相反似8条巨龙回首向高峰。高峰山顶,又形似长龙,且以唐代古刹为龙头,有如九龙翘首捧太极。

道教名山高峰山是川中、川北、川东地区规模和影响最大的道教开放场所,创立于明末清初,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1986年高峰山道观重新开放。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道教八卦迷宫古建筑群不仅是道教文化具有独创性的“立体呈现”,也是中华传统建筑的一朵奇葩,国内独一无二,堪称“奇观”。1987年开始设计规划,现已落成的气势宏伟、高36米的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老子塑像,为目前国内和世界第一高、第一大老子塑像。

高峰山道教八卦迷宫古建筑群和老子塑像可并称为“高峰奇观,天下双绝”。

其他介绍

道教的创始人,也称:老子、太上道祖、道德天尊。坐骑为青牛。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祖师”。站在三清大殿大门看,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间、上清灵宝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神像在大殿居右,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

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始元玄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据《云簋七籖》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灵宝天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德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元始天尊〕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灵宝天尊〕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云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云簋七籖》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u2018三洞u2019。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根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关于老子,历史上其实不只是李耳一人。上古时老子为仓颉,西周时老子为伯阳父,春秋时老子为李耳,战国时老子为周太史儋,东汉时老子为“三张”。太上老君,是多神合成的形象,其中以“三张”的成分居多,应是道教嗣师张衡。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个历史过程。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五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极金阀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为“金阀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道藏· 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太上老君,道教天神、教主。为三清之第三位。又称“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在道 教宫观“三清殿”,其塑像居右位,手执扇子。相传其原形为老子。

北魏前称: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即老子。约自北魏起,又称太上老君。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或称老子先天地生,或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据东汉延熹八年陈相边韶的《老子铭》,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道成化身,蝉蜕度世”。齐梁高道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定太清太上老君为第四中位,居太清境太极宫,即三十六天中之第三十四天,在三十三天之上。《魏书》的《释老志》称太上老君“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号。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号,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到宋代真宗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是历代帝王对太上老君的最后一次加封。

文献记载

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神化格,道教奉为教祖。

据《史记》载,老子曾为中国周代守藏史,因见周德日衰,退隐西游,不知所终。秦汉之际,黄老道德家推崇黄帝老子为先王圣哲,与儒家之尧舜周孔相仿。汉初关于老子的传言不一,司马迁作《史记》已不能确指。此后因黄老道的渲染,老子日渐神化,东汉楚王英、桓帝都曾仿佛教法式祀老子。

延熹八年(165),边韶作《老子铭》说 :“世之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因为有这种社会传言作背景,五斗米道经书《老子想尔注》乃称“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南北朝(420~589)时 ,南方道教崇三洞教主三清天尊,北方道教则崇老子神化之太上老君,在南朝道教所传七部经教体系中,道德天尊所说洞神部经是《三皇经》,老君所说《道德经》是太玄部首经。唐太宗时焚禁《三皇经》,以《道德经》代之。高宗、玄宗又先后为老子加封尊号,推为宗室远祖,并建太清宫专奉老子,仪规同于朝廷,而实为宗室祖庙,太上老君遂最终确定为太清境洞神教主,即道德天尊。东汉以后,老子化身故事很多,宋元时道士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集成其说。

《云笈七签》云,“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故曰:吾生于无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长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虚,出入杳冥。观混沌之未判,视清浊之未分,步宇宙之旷野,历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气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太上老君度化尹喜

春秋末年,老子驾一条青牛,拖一架木板车,向函谷关而去。函谷关守吏尹喜平日里喜好道学,颇有些“道根”。老子来之前,尹喜观星象、望气,就看见一股紫气从东方冉冉而来,他于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来。当老子驾牛车过关时,尹喜认定老子就是他心中的真仙,就强留老子住了几天,并召来一些同事,共同聆听老子给他们讲经说道。老子盛情难却,还给尹喜留下了五千余字的文章,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道德经》。

老子临别时告诉尹喜:要他一千天后,去到成都青羊肆去找他。其时,尹喜准时在青羊肆等待老子,只见老子骑着一头青牛,从空中而下。后来,传说老子就在那里度化尹喜得道成仙,并带他一起到西域向佛门弟子们传道去了。而在老子度化尹喜的地方,还留有一首诗:

西出函关佛事拜,

东来鲁国圣人参。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西游记中人物形象

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道教最高神,因而称为太上老君。他住在兜率宫练金丹,常骑青牛。

他有个法宝叫金钢琢,非常厉害,在捉拿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时立下功劳,却又被他的青牛偷去,在金斗洞多次斗败孙悟空、托塔天王、十八罗汉等神仙,最后老君宝扇一扇,收走了金钢琢,降服了青牛精。他是一个息事宁人,轻易不与人争斗的老好人。

在降服孙悟空过程中,阻止观音菩萨玉净瓶打悟空,以金刚镯降服似是为保悟空,在八卦炉中炼化悟空时又除去悟空琵琶骨之钩,意在还悟空变化之身,过程中在巽位,巽位主风,有风则无火,意在保护悟空炼化其火眼金睛

。故此一说其为悟空师傅,化作菩提祖师教化悟空。

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形象

在《封神演义》中太上老君是八景宫的最高神祇,他与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都是鸿钧老祖的徒弟,是鸿钧老祖的大徒弟,这样他是姜子牙的师伯。书中有记载老子一气化三清的由来。

八仙全传中的人物形象

在《八仙全传》中太上老君是八景宫的最高神祇,他与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都是鸿钧老祖的徒弟,他曾和元始天尊一起,与通天教主斗法。

太上老君的各类形象(12张)

漫画中的人物形象

老子在这部漫画中的大大的颠覆了以往在人人们心中的形象,变成一个年轻、爱睡觉【一觉睡上几百年= =b】、懒惰的人。有一套超级无敌懒惰装,就连去打败女娲的时候都带着它。虽然平时一副永远睡不醒的样子,眯着眼睛,用羊来说话,但实际上认真起来,实力也是不可小视的。

道经记载

太上老君,屡世为王者之师。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至商十八世王阳甲践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托孕于玄妙玉女,经八十一年,于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这是最早关于老君诞生之迹的纪传。纪传说:周武王时老君仍为柱下史。号经成子,授道周公,乃游西极太秦,竺乾等国,号古先生。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前汉文帝时,老君降于陕河之滨,号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汉成帝河平二年,老君降于琅琊曲阳,授于吉《太平经》。后汉明帝元和二年,老君下降,授于吉真人一百八十戒。汉顺帝汉安元年,老君降于蜀山鹤鸣山,授天师张道陵,《正一盟盛》秘录;再降赐《太清中经》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又授天师三洞众经及超度九祖斋直之法。北魏明皇帝神瑞二年,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戒》;泰常二年又降赐符录七十卷。太武帝太平元年,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谦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唐高祖武德二年,老君降于羊角山,语吉善行,令奏闻云:“我帝祖也”。唐高宗龙朔二年,帝祠老君。乾封元年上尊号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故截止于宋。道教徒相信太上老君为至尊天神,常分身降世,无世不存,这是不可动摇的信仰,否则你就不是道教弟子,老子之徒.

相关著作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奉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