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番茄越来越难吃了?经过四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番茄的本质变了

如果要问起中国人最喜欢的家常菜是什么,那么十个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可能会给出十个不同的回答。因为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物产差异都是比较大的,而中国的美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因此并没有一种能够概括所有地区的代表菜式。

不过,也有一些家常菜因为制作简单、营养又美味而成为了大多数地区居民的餐桌上的宠儿,当然其也会随着地域的变化,在具体做法上产生微小的差别,比如炒土豆丝、番茄炒蛋等等。

那么,为什么这些菜式能够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呢?首先是因为它们的味道比较好,而且相对来说很大众化,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接受的口味;

二是材料比较容易获得和处理,也没有昂贵的食材;最后一点是制作简单、方便、快捷,而且很容易根据自己和当地的口味进行改良。

这些家常菜对于我们来说都非常熟悉,不过你有没有想过,其实土豆和番茄这两种现在在我们的餐桌上的蔬菜,最早都并不是我国原产呢?它们可是货真价实的舶来品。

番茄的旅行

新航路的开辟对于全世界人类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它不仅意味着美洲大陆和旧世界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也让很多在过去没有被我们所了解的动植物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像是玉米、土豆这样的植物,不光给人们的餐桌带来了新的美味,也直接养活了更多的人口。

在有了玉米和土豆等主食之后,往常的饥荒时期也能够顺利度过。除了主食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蔬果也是来自于新大陆,那就是番茄,有的地方也叫做西红柿,现在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食材之一。

番茄原产于南美洲,是一种茄科番茄属的植物。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一带居住的人们,数千年前就已经对这种植物有了一定的认知。

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后,英国人非常热衷于在新大陆搜罗观赏植物,一位名叫俄罗达拉的公爵在16世纪将这种植物带回了欧洲。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番茄最早并不是作为食物种植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番茄这种植物的食用历史可谓是一波三折,背后充满了各种机缘巧合。

从有毒植物到餐桌美味

曾经在番茄的原产地南美洲,当地人很少食用这种美丽的红色浆果,原因无他,因为它虽然美丽但是却十分危险,是一种货真价实的有毒植物。这可能会让人觉得奇怪,但是野生番茄的茎干和叶子,以及没有成熟的果实确实是有毒的,因此当地人将其称之为狼桃。

在作为观赏植物引进欧洲之后,这里的人们也不敢食用它,只能作为庭院、室内的装饰,甚至男女之间还流行赠送番茄表示爱意,因此也被众人称为是爱情果。

番茄真正被人认识到有食用价值是在17世纪,一位画家冒着生命危险尝试着吃了一个番茄的成熟果实,然后惊奇地发现自己并没有被毒死,而且番茄还相当美味。于是这个消息传了出去,人们逐渐开始将番茄作为一种水果来食用。

后来,意大利、西班牙等地的厨师开始尝试着使用番茄做菜,发现这也是一种非常适合烹饪的植物。于是,番茄开始在更多的地方进行种植,食用的各种方法也开始增多了。在如今的世界美食谱系中,番茄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种植番茄的历史并不长,这种原产于新大陆的植物直到近代才被中国人所认识,而且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都没有被广泛种植。上世纪50年代,一些番茄的优良品种被引入了国内,我们这才开始将番茄作为重要的食用植物种植。

在数十年之后,我国已经拥有大量的番茄品种和番茄种植基地,为全国人民稳定地供应美味的番茄。但是我们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番茄似乎并没有以前那么好吃了,这是不是我们现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所以才觉得不够好吃呢?

番茄的变化

其实,番茄变得更加难吃了并不是我们的错觉,而是一个事实。我国一位名叫黄三文的科学家就带领自己的团队专门对番茄进行了研究。

在历时四年的调查之后,黄三文的团队最终确定,番茄的独特风味主要是由33种不同的化学物质组成的,除此之外,番茄的成熟度、口感、水分等因素也会影响番茄的味道。

而现在的番茄,除了风味物质不太一样之外,在基因上就已经和之前的番茄有所不同了。基因是地球生物的最根本性质,也就是说现在番茄的本质已经改变了。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其实现在番茄的这些改变,其实是人们有意为之!按照我们的常识来说,植物品种的培育应该是变得越来越好吃才对,怎么会变得越来越难吃呢?

其实一种植物品种的改良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不只是有口味这一个方面而已。我们现在的番茄要想随时随地都能够被我们以便宜的价格购买到,还要多亏了培育者们对植株本身和种植技术的改良。

为什么番茄变了?

现在的番茄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果实变得更硬,水分变得更少,而且甜味明显不足了。这里的甜味减少并不是指的番茄变得更酸,而是整体的滋味都变得更少了,也就是淡而无味。为什么会这样发展?

其实是因为这样的番茄和以往的番茄比起来更加耐储存,而且在运输的过程中也不会因为小幅度的晃动而腐烂变质。现代农业非常依赖交通运输,我们平常买到的蔬菜很有可能是远道而来的,如果不是耐储存的果实,那么供应量就会减少,价格也会更高了。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我们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变得更大、更集中,离我们居住的城市也更远了。我们过去吃的很多蔬菜都是在郊区种植的,因此也更加新鲜;

但是现在很多都是从专门的蔬菜种植基地运送来的,这提高了效率,保证了农产品的整体质量,但是也需要牺牲一部分的口味了。

蔬菜种植基地不需要以单个产品的口味作为销售竞争的筹码,即使是在味道上略逊一筹也能够获得足够的利润,所以现在我们吃到的基本上都是这种比较硬的番茄了。

怎么吃到更加美味的食物?

番茄变难吃的事情告诉我们,有时候高度工业化、充满便利的社会也需要付出一些代价。其实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会知道,这种事情在我们的餐桌上并不罕见,不光是蔬菜水果会这样,肉类更是如此。

比如现在很多人喜欢吃土鸡,就是因为现在的大部分肉鸡不管是品种还是饲养方式,都和我们过去吃到的那种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如今的肉鸡长得快、肉量大,但总是差了那么点香味。

而商家们在通过产量满足了人们吃饱的需求之后,也开始关注人们吃好的需求了,各种打着有机、非饲料喂养、不施化肥旗号的农产品开始出现在市场上,只不过和过去比起来,价格更高了。

番茄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到大一些的超市去,就可以看见除了常规的比较硬的番茄之外,还会出现一些更加柔软、酸甜度更高、水分更加充足的番茄品种。

这些品种的价格虽然更贵,但是也能够满足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的人们的需求。同时,科学家也在不断努力,争取做到两全,让未来的番茄能够在产量、耐储存这些方面不变的同时,也能够更加美味。

结语

数千年以来,人类在农作物改良这一方面从来都没有停下过脚步。从远古时代的狩猎、采集,到逐渐开始种植植物、豢养动物,我们获得食物的难度越来越低,对于自然环境的各种不同条件也更加适应了。

农业的改革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变革,我们大部分人开始过起了定居的生活,人口也开始增加。如今,我们几乎已经没有办法再想象没有农产品的日子了。

不过,人类的科技在不断进步,我们的食物结构也会在未来发生变化。如今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工业化生产的农作物,那么在未来有没有可能会吃到完全脱离自然环境生产的食物呢?

比如现在很多科学家已经在进行人工肉合成的实验,也许以后我们的食物就不是出产自土地,而是出产自实验室了。

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美味大概也是可以模拟出来的吧。不过,对于人类这种自然之子来说,这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