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辽朝(辽朝以“中国正统”自居)

公元916年,辽朝(契丹国)正式建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认为自己当皇帝,乃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是上天指定的,既然上天指定了自己为天子,那就得祭祀老天爷,这是再正当不过的事了。辽太祖一直崇拜中原文化,也想学中原的皇帝,对贤德之人进行祭祀,就再问大臣: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有大功德的人,朕也打算祭祀他,那谁为先呢?大臣皆以佛对,但是,辽太祖却说佛教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就不同意,要找一个中国自己的。

辽太祖的长子耶律倍对中原文化比较熟悉,就对太祖说: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太祖一听,觉得有道理,当即下诏开建孔子庙,并仿照中原的办学方式,建立学校,进行文化教育,学校向读书人灌输的是儒家思想。

辽国建立之初,就推崇儒家文化,说明契丹人对中国是有一种归属感,认为自己也属于中国,这点从辽太祖对佛教的态度可以看出来。在此之后,大量起用汉人制定典章制度,并且招徕汉人移居辽国境内。当然,辽国重视汉族文化,但也重视维护契丹人原来的风俗,采取的是两元制度,以契丹人的制度来管理契丹人,以汉人的政治制度来统治汉人,即蕃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自古而然。也就是说,辽国也并没有全盘汉化,而是把汉族制度和契丹原有的仪制糅合在一起,以适应当时的发展需要。

辽国之所以要采取两元制度,其实也是一种心理矛盾的反应,辽太祖曾对臣僚说:吾解汉语,历口不敢言,惧部下效我,令兵士怯弱故也,担心士兵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变得怯弱失去战斗力。辽太祖一方面大量俘虏汉人,要他们为自己效力;另一方面,又害怕中原文化对契丹人产生大的影响,削弱战斗力,不利于统治。出于这种考虑,辽朝就禁止契丹人参加科举考试,如果契丹人有违反,就会鞭之二百,以杜绝契丹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念头。这只是辽朝建国初期的政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的契丹人喜爱中原文化成为了一种主流,甚至到了辽朝末年,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就曾参加过科举考试,登天庆五年进士弟,考中了天庆五年的进士。

公元947年,当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长驱直入,进军中原,灭掉了五代第三个王朝后晋时,刚进入汴梁的时候,还有点不适应中原文化,有司请以法驾奉迎,中原汉族官僚以各种礼仪迎接他,他一开始是拒绝的,并说:吾躬擐甲胄,以定中原,太常之仪,不暇顾也,觉得是依靠武力灭掉了后晋,礼仪方面的,都无足轻重,不要也罢。耶律德光之所以不要汉人的礼仪,主要还是没有感受到礼仪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正式在中原称帝,被中国冠服,百官常参,穿上中原皇帝的龙袍,接受百官的朝拜后,他深深地被这么宏大的场面给震撼了,并感叹对左右说:汉家仪物,其盛如此。我得以此殿坐,岂非真天子邪!也就是说,耶律德光在契丹风俗和中原礼制之间徘徊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接受了中原礼制仪仗,并认为只有接受了中原的礼制文化才是真天子。

因此,当耶律德光被迫离开中原,返回辽国时,将晋(朝)诸司僚吏、嫔御、宦寺、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宫县、卤簿、法物及铠仗,悉送上京,把后晋各司的官员,妃子、宦官以及各种文物典籍都带回了辽朝都城上京。虽然耶律德光在回辽国的途中病逝,但是他成功进入中原并当上皇帝的这一事实,给后来的辽朝带来了很大影响。在辽朝的典礼仪制方面,皇帝与汉族官员穿汉服,太后与契丹臣僚继续保留传统服饰,虽然契丹人保留了很多固有的制度,但是也采用了很多的汉族制度。

辽朝在初期,曾一度向中原王朝后梁进宫,后梁灭亡之后,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大多数时候都是对等的,中原宋朝建立后,两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还是沿袭五代时的平等外交关系。到了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两国正式进入对峙状态,但关系还是友好的,辽国皇帝在写给宋朝的国书自称大契丹皇帝,称宋朝皇帝为大宋皇帝,而宋朝也承认辽国皇帝是大契丹皇帝,等于就是承认了天上有两个太阳,天下有两个天子,辽朝的合法地位正式得到了承认。这个意义非凡,要知道,在此之前,辽朝一直是被中原当作蛮夷,是没资格继承大统的。而现在辽朝的正统地位,获得了认可,其意义将对辽朝非常有利,意味着辽朝也是中国正统。金吾、黄麾六军之仗, 辽受之晋,晋受之后唐,后唐受之梁唐,其来也有自,负责皇帝大臣安全的仪仗礼仪,辽是继承了中国正统的。

后来,宋夏爆发了战争,辽朝作为西夏的大哥,就站在西夏一边,觉得是宋朝欺负西夏国,甚至称宋朝为汴寇:

顷以汴寇,侵予夏台,包藏贪噬,胜败往来,垂二十载,伤生蠹财,诏命一至,烟尘两开,蠢尔鞑靼,自取凶灭。

这里就很有意思了,在辽国的意识里,自己已经是中华正统,宋朝成了匪寇了。后来,当辽朝发现宋朝欧阳修撰《新五代史》,把契丹置于四夷附录中,就非常生气,觉得自己已经不是蛮夷了。太子洗马刘辉就上书辽道宗说:臣请以赵氏初起事迹,详附国(辽国)史。既然你宋朝这样对我辽朝,来而不往非礼也,辽朝在修国史之时,把赵宋初期的事迹,编入了辽朝国史,等于就是说赵氏也属于辽朝的,把宋朝放在了辽朝附庸的地位。

辽朝之所以敢这样做,除了其已经掌握并接受中原文化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辽朝获得了中原历代帝王的传统信物。当初耶律德光离开中原的时候,席卷法物,先致中京,把中原历代帝王传下来的东西,都运回了辽朝都城中京,于是秦汉以来,帝王文物,尽入于辽。在中国古代,继承皇位,是要靠信物的,如谁得到了传国玺印,谁就有资格继承大统。虽然秦始皇之玺印已于后唐时焚毁,但辽朝还是以为从后晋拿回来的玺印是秦始皇的那一块。历代帝王传下来的各种文物被辽朝掠走后,周、宋按图更制,乃非故物,后周、宋朝根据图形重新制造了新的帝位必备之物,都不是历代帝王传下来的,而这也恰恰让辽朝有了依仗,觉得自己继承了历代帝王的信物,才是中国正统。

辽朝的国号,全称是大中央辽契丹国,虽然辽朝建国之地并非汉人认定的中央之地,但辽朝还是以中国正统自居。当初,辽太宗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晋朝皇帝时曾说,尔惟近戚,实系本枝,所以余视尔若子,尔待予犹父也,与石敬瑭约为父子之国。册文中还有补百王之阙礼,成千载之大义,意思就是希望石敬瑭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成为华夏的传人,而石敬瑭又是契丹人的近戚、本枝,也就说明契丹即中国。

辽朝为了突出自己的正统身份,还自称是黄帝后裔,如耶律氏,汉化后的姓氏为刘,而刘是公认的黄帝后裔,自轩辕皇帝下及刘累。《圣宗钦哀皇后哀册》中写道:周室德业,文母为先。汉朝仪范,马后称贤。伊彼往矣,其谁继焉。皇后去世了,辽圣宗就表达了哀悼,把皇后比作周文王的母亲、汉朝一代贤后汉明帝刘庄的皇后,自己的皇后去世了,以后谁来继承周、汉的正统思想?这等于是间接说明辽朝是继承了周朝、汉朝的正统思想。还有《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记载了其丈夫耶律污翰里:公讳污翰里,其先出自虞舜。舜是黄帝后裔,这个墓志记载告诉世人,辽朝契丹耶律氏,将远祖追溯到了舜乃至轩辕氏黄帝身上。

关于契丹接受中原文化的趋势,还可以从其国内的皇权之争看出一些端倪。辽太祖时期,当时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嫡长子耶律倍,另一个是次子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按照契丹的旧俗,掌兵马大权者,有选汗的资格。耶律倍是当时的皇太子,并且喜好中原文化,按照中原文化传统,他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但是,由于当时封建化力量和中原文化在辽朝尚属于弱势,斗争的结果却是耶律德光继位,这说明契丹文化的代表者的势力还是占据上风。

后来,辽太宗耶律德光去世后,当时继承皇位的也有两个人,一个是太宗之弟耶律李胡,一个是前太子耶律倍之子耶律兀欲。李胡是以皇太弟的身份兼任兵马大元帅的,也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但最终却是喜好中原文化的耶律兀欲继位,是为辽世宗。后来,辽世宗因慕中华风俗,在引进汉族文化方面,可能是走得太远了,惹得守旧势力不满,国内发生了叛乱,辽世宗被弑。继位的辽穆宗上台后,对汉族文化进行了打压,后因残杀奴隶,被奴隶杀死。

此后,几任辽国皇帝,多数都是汉化派,主张大量吸收中原文化,开创了辽朝历史上的极盛时期。在契丹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反复争夺中,外来的中原文化全面占据了上风,许多契丹贵族主张汉化以引进中原文化。辽景宗耶律贤雅好音律、喜医术,辽圣宗耶律隆绪幼喜书翰,十岁能诗,曾亲以契丹字译白居易《讽谏集》,诏诸臣读之,亲自把白居易《讽谏集》翻译成契丹文,让大臣们阅览。到了后期,契丹族的一些达官显贵,以读书能文为荣,不再有能文则不能武的偏见,对中原文化积极地吸收、继承和发扬光大,并与本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发展起来了别有特色的辽文化。

因此,当辽朝接受了汉族文化,对汉人那套儒家文化学以致用后,在面对宋朝时,从心理上,辽朝也有足够的自信和底气。并且还从源头上追溯自己是黄帝后裔,继承了中国历代帝王所传承下来的文物,从心理上也认可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也有资格继承中国正统。

辽国相关:

《辽朝痴迷海东青,不惜逼反女真人,背后竟有如此深刻原因》

搜索建议:辽朝  辽朝词条  
热议

 【歌词】心爱走天涯 / 歌手:秦...

心爱走天涯歌手:秦杨专辑:心爱走天涯秦杨-心爱走天涯专辑:心爱走天涯女:身边最后的私积你收起来上了车后麦搁越头看无奈期待你成功反来虽然是遥远的明天最怕你甘会做着...(展开)

热议

 美丽的花

美丽的花红色郁金香告诉你我对你的爱别让我在等待 橘色野姜花送给你只高洁优雅的.你能够配得上她 黄色向日葵爱慕你直到有一天你接受我的爱&nbs...(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