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因(谈谈“因”的字形和词义)

因也是一个常见常用汉字,笔画不多,字义也不复杂。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因的使用频率是很高的。今天,我们从语源学的角度来认识它。

《说文解字·六下·囗(wei)部》:因,就也。从囗(wei),大。段注云:‘就下曰:’就,高也。’为高必因丘陵,为大必就基址。故因从口大,就其区域而扩充之也。段注所说的为高句,乃套用了《礼记·礼器》和《孟子·离娄》的记述。原文是: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段注以为大必就基址言之,以因和就对文,来说明因和就互训,并更明确、具体地解释了因与就的凭借、依靠之义,就释义来说,这个注是作得很好的。但在解释字形时,他却说就其区域而扩充之,是以囗为一种区域,也就是一种限制,一种依据,以大为长大、扩充,在囗的限制下,按其区域扩充,故有凭借、依靠义。这种以形索义的解释,并未能正确反映因的字形,因而也未能说明因的本义。

其实,因是茵的古字,其形体象古代的席子。我们看看它的字体演变轨迹。

其字形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无大的变化。江永说:象茵褥之形,中象缝线纹理。《韩非子·十过篇》缦帛为茵,蔣席额缘。也证明茵(即因)和蔣都是席子一类的东西。因字中间的大,其实是符号化了的席纹。

当然,对因的本义的解读,还有各种不同的说法。除了上述的席茵说,还有就卧说、姻亲说、牢囚说、以及棺葬说等的。在此限于篇幅不论。

由席茵说出发,可以探求其引申系统。古代的茵席有两个特点,从而决定了茵的两个引申方向,形成了其双向引申系统。

茵席的第一个特点是:它是人的坐垫,也就是人坐下的凭借物。《说文·七下·巾部》:席,籍也。而籍即是今天凭借的借字。古籍中,席通籍的地方很多。《汉书·刘向传》:吕产、吕禄席太后之宠。其中,席即是借。因有依靠凭借之义即由此产生。从其同源字也可看出这一词义特点。《说文·十二下·女部》: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所姻就是所依靠。茵席的第二个特点是:它重叠起来,加于其他东西之上。居室中的茵是供人坐的小垫子,其下还有一层大面积的铺席,叫做筵(后世所谓筵席,即指此而言)。所以古人称作加席。置于车上的垫子一般用兽革缝制而成,也是两层,因此称作重席。这个特点可以从因的同源字裀可以看出。《广雅·释器》谓複襂谓之裀。襂就是衫,也就是 单衣。而複襂是两层的单衣,亦即带里子的夹衣。从词义来看,裀与茵同,也有重的意义。因从而产生重复、沿袭、遵循、循顺诸义。陈陈相因,就是一层层累加的意思,其中就含有重复义。因循守旧的因,即循顺义。又引申为空间上的连接、延续、和时间上的立即。

把这两条线索整理清楚后,再来看因的诸多解释,就可以明白,文言文中常用的趁着、通过、靠着、借着、按照、因为等义,其实都是第一条线索上的词义,其特点全在于凭借某个东西,依据某个东西。而即刻、顺着等义,则是第二条线索上的词义。其特点在于彼此紧挨着、紧接着。由此,我们就了解了:现代汉语中的原因,即是原来的依据义;而因此则是根据这个义。因为也是根据这个而为。所以,在现代汉语语汇体系中,许多含有因这个语素的词语中,因的原始意义都有其影子在!

搜索建议:  因词条  
热评

 中考满分作文:那件事给我的启迪

中考满分作文:那件事给我的启迪相信自己吧!这是那件事给我的启迪。也许,在小学里戴上红领巾是一种光荣,不过,那种光荣似乎来得容易了些。在我第二目标中,“三好学生”...(展开)

热评

 出游/带娃一辆车搞定,马自达CX...

爆竹声中辞旧岁,欢乐声中迎新年。今天是2023年农历正月初六,也是假期最后一天,可以说每到这个时候很多工作的小伙伴也差不多要开始回到公司上班了。正所谓“鸿运当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