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纪念心理学家班杜拉 )

美国时间2021年7月28日 ,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杜拉去世,享年96岁(1925-2021)。

他在大萧条的环境中度过了幼年,在世界大战的动荡中度过了他的成年,中美建交时他人在中年。

在老年期经历了美国人此后心惊胆战很多年的911事件、在生命的最后即将走向百岁之际经历了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不到一百年的生命历程里,他经历了无线电报变成智能手机,留声机变成了智能音箱,电气时代变成信息时代。

人的一辈子可以那么短,短短几十年;也可以那么长,长到某个领域的人会代代相传丰富你的理论,生生不息。

他说,

In order to succeed,people need a sense of self-efficacy,to struggle together with resilience to meet the inevitable obstacles and inequities of life.

要成功,人们需要一种自我效能感,才能努力坚韧地应对人生中的种种阻碍和各种不公。

班杜拉是谁?

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班杜拉的:

他是一位在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著名心理学家,曾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一生所获荣誉无数,包括加拿大勋章与国家科学奖章等最高规格的勋章。

抛开那些套话,对我来说,他是心理学教材里的老朋友,是位白发苍苍笑容灿烂的老爷爷。

他的波比娃娃实验非常有名但应该不会考实验设计,他的观察学习理论是主观题高频考点,顺口溜儿也别忘了:

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纳的小老鼠,班杜拉的小宝宝,苛勒的猩猩抓香蕉,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

观察学习

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在1961 年,班杜拉创设了一些场景,让 1/3 的孩子看见成年人在攻击娃娃,1/3 的孩子看见成年人只是在玩玩具,剩下的孩子作为控制组,试图探索儿童是怎样学会攻击行为的[3]。

最终班杜拉发现 3-5 岁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和他们看到的攻击行为有很大的相似性,那些先前观看过攻击行为的孩子更有可能把这种攻击性表现出来,自己实施攻击行为。

通过这样的实验,班杜拉认为,除了通过直接经验的学习外,还有一种学习,就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进行学习,也就是观察学习,也就是说有些东西不需要真的动手去学,我只需要看看就能学会。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会模仿他们观察到的行为,尤其是别人做出这种行为之后得到了好的结果就更容易被模仿[1]。

比如,一个孩子看到他的父母每天都去社区中心做志愿者、帮另一半做家务,那孩子可能也会模仿这些行为。如果父母做出这些行为后得到了奖励(比如做家务后得到了伴侣的感谢),那孩子今后就更有可能作出这种行为。

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麻烦的行为。一个人看到某人尖酸刻薄地对待别人,但某人却得到了奖励,那这个人也可能会效仿。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会学习理论,找出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来帮助大家矫正不良的行为,比如未成年人饮酒行为、吸毒行为或者无保护的性行为等等。

自我效能感

于个人而言,班杜拉对我影响最大的无非是自我效能感理论,这个理论让我对自己和身边人的很多行为模式有了更贴切的解释,也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世间的成功和失败。

班杜拉认为[4],在人类的所有机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的信念,正是这种信念影响了人的命运,这种信念就是自我效能感。

这个核心的信念是人类所有的灵感、动机、成就表现、情感福祉的基础。

也就说一旦人们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行为和努力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他们就更有动力在困难面前多坚持一会儿。

无论外界施加了多少影响,最核心的还是人们的这种信念——我,有能力通过行动改变现状。

这个核心信念通过人们的认知、动机、情绪和决策过程发挥作用。

每次提到自我效能感我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起我的妹妹,在高中期间,本来不擅长理科的她在爸妈的坚持下学了理科,从此之后她的自我效能感就被一次次磨灭了。

每次考试都在退步,数理化总是停留在不及格的状态,刷题、补课都无济于事,她对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

事态朝着一个坏的方向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她高考失败了。

我问她,你甘心吗?她说她不甘心。我又问她,再有一次机会有信心能考好吗?她直接坦诚地告诉我,没有。

我这才明白,她这是没有自我效能感了。学习这件事儿,或者说学理科这件事儿完全就是让她在用自己的短板和别人pk,结果就是她体验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自我效能感有四个主要来源: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起[4]。最重要的来源就是直接经验,她都没有在这件事上体验过成功的感觉,她哪里会有自我效能感?

我的妹妹在那一年选择了复读,又痛苦的学了一年理工科,她说她差点要抑郁了,再也不想经历复读的痛苦了,考什么样都走。

而去年高考后,她决定不再在大学里和理科过不去了,她选择了文科专业,而在这个她擅长的领域,她开始慢慢感受到直接经验的小成功:

开始在网上写文字,接到了书店的约稿,拿到了人生中第一笔稿费;她的英语分数是全班前几名;她有了自己的公众号,写下第一篇稿子是自己的复读经历····

我问她,这一年你过的开心吗?她说,挺开心的,比高中好多了。

这就是自我效能感带给一个人的改变,一次次的小成功最后会有更大的可能换来更大的成功,也会让人对生活更加充满希望。

一位心理学生写给班杜拉最后的话

我一直以为教科书上出现的人物早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没想到班杜拉爷爷竟然真真切切的和我曾经生活在一个时空里。

对于和他这样形式的交汇,我有多么荣幸就对他的离去有多么悲伤。

但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是永远不会去世的,他活在教科书里,他的论文、著作都是他的遗产,他的理论代代相传。

2006年,班杜拉在他的自传中写道[5]:

As I reflect on my journey to this octogenarian milepost, I am reminded of the saying that it is not the miles traveled but the amount of tread remaining that is important. When I last checked, I still have too much tread left to gear down or to conclude this engaging odyssey.

在八十几岁的人生节点上仔细思量,我想到那句著名的话,重要的不是走过了多少路,而是还剩下多少步。当我最后检查一遍的时候,我发现我仍然有很多步要好好的走,慢慢地走,来结束我这段美妙的人生奥德赛之旅。

可是,他终究是走完了。

以此缅怀这位可爱的老先生。

参考文献:

[1]Introduction to social learning theory in social work. (2020, July). Retrieved July 29, 2021, from https://www.onlinemswprograms.com/social-work/theories/social-learning-theory/

[2]Albert Bandura Home Page.Retrieved July 29, 2021, from https://albertbandura.com/albert-bandura-press.html

[3]Gross, R. D. (2020).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 mind and behaviour. Hodder and Stoughton.

[4]Bandura, A. (2000). Cultivate self-efficacy for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efffectiveness. In E. A. Locke (Ed.), Handbook of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pp. 120-136). Oxford, UK: Blackwell.

[5]Bandura, A. (2006). Autobiography. M. G. Lindzcy & W.M. Runyam (Eds.) A history of psychology in autobiography (Vol. lX. pp.42-7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搜索建议:班杜拉  班杜拉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