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儿大要避母,女大却不用避父?这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父母要明白

“儿大避母,女大避父”,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确实在孩子慢慢长大之后,父母也会慢慢地和孩子拉开距离。

因为对于男孩子来说,如果长大之后还和妈妈关系过分亲近,就可能会出现女化的状态,而对于女孩子来说,由于和爸爸是异性的关系,所以,本就不应该有过度亲密的举动,因此就有了“儿大避母,女大避父”的说法。

可是最近几年来,一些儿童教育专家却又认为: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和父母相处之时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那就是“儿大避母,女大不避父”。

为什么会出现儿大避母的情况呢?

大部分的宝妈也会回到家里面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是较为亲密的。

加之很多人又想生儿子,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母子之间的关系,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亲密许多。可是为什么有一部分的儿童专家建议:孩子长大之后,父母要和自己的儿子拉开距离呢?

儿大不避母的危害你别忽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有一部分母亲和孩子相处时间较长,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不避讳,可是这对于孩子的危害是比较大的。

孩子变得比较软弱。因为女性本身展现出来的状态本身就比较软弱,所以孩子潜移默化受到影响,也会展现出来同样的状态。

那么,在处理其他问题之时,孩子的软弱状态就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在和他人相处之时,常常会显现出来软柿子的状态,容易被别人欺负。

孩子变得没主见。宝妈在照顾孩子之时,常常是十分细心的,任何事情都能够帮孩子做好。不管是衣食起居还是其他方面,给孩子做好了所有的决定,那么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执行者。

殊不知,就是这种在享受做决定的过程,导致孩子没主见,长大后,也不懂得如何去决定自己的事情。

可这对于长大后要承担责任的男孩来说,影响是很大的,这种没主见的状态只会让他们越来越没出息。

孩子变得比较琐碎。因为宝妈他们关心的事情比较细微,所以在生活中常常将视野局限于一些琐碎的事情,孩子受到影响之后,自然而然也会变得比较小心眼,有些时候简单的事情他们也会放在心上,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敏感的心理。

因此,孩子长大之后,这几点宝妈一定要避开,别忽视

1、不要给孩子做好所有的事情

虽然帮助孩子做完事情,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有些孩子就算有学习的时间,他们也不会集中注意力于学习。与其出现这样的问题,还不如让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还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让孩子更有主见。

2、不要和孩子相处距离较近

相信之前大家也看到了北大弑母案展现出来的状态,就是在父母溺爱之下,孩子内心真实的心理。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心理畸形的状况,宝妈也应该懂得和孩子相处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孩子自我的空间。不要让孩子的生活全部仅仅只充满父母,他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要做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女儿大了不用避开父亲呢?

当然,我们上面所说女大不避父,其实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简单。在日常相处过程之中,女大避父也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孩子慢慢长大之后,父母和女儿之间的亲密行为就应该慢慢地减少。

比如嘴对嘴亲吻、抱抱、举高高。这里我们所说的女大不避父,主要是指心理距离等各个方面。

那些和父亲相处较好的女孩子,她们身上会有这样的特征

内心充满安全感

安全感,虽然我们不能用一个比较明确的词语去解释,但是大家也都能够明白自己到底是否缺乏安全感?确实在孩子小的时候,爸爸不懂得参与,孩子的生活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而对于那些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子来说,她们长大之后往往会想快点寻找到自己的依靠,甚至有些时候还会出现禁锢的行为,这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

更加的自信大方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所有的自信都是来源于爸爸妈妈的存在,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极其明显的。

现在很多家庭都展现出来丧偶式育儿的状态,这很有可能让孩子内心缺乏依靠,缺乏归属感。

和爸爸亲近,自然而然会让孩子更加的自信大方,因为她们明白自己不管做的什么事情,都会有爸爸站在后面支持她们,但是爸爸和女儿毕竟是异性,即便关系再好也应该注意。

爸爸在和女儿相处过程之中要注意什么?

刻意避免接触不可取

很多父亲在女儿长大之后,就和孩子减少接触。实际上,我们也应该明白,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爸爸对于女儿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所以刻意避免接触不可取。

任何时候爸爸也应该向女儿传授这样一种信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都会支持你。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孩子必然而然是开心的、幸福的。

私密接触要减少

之前张亮在参加综艺的时候说到了自己和女儿的接触,他表示在4岁之后从来不会去亲吻孩子,常常用亲吻额头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也就说明身体接触确实需要避免,可以给孩子一个较好的示范,让他们认识到保护自己的重要性。

结语

所谓的“儿大避母,女大不避父”,其实都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相处的状态。我们也希望每一位家长能够找到和自己孩子相处的模式。只要不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孩子的发展,都是可以选择的。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