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针灸要诀赋

针灸要诀赋

【第1条】

五劳七伤少药医,膏肓百劳灸三里。上穴隔姜用艾灸七壮。

[释义]五劳七伤等虚损类疾病缺少有效药物医治,百劳、膏肓和足三里穴用生姜切片,隔姜施灸7壮,常年施灸可补益虚损,强壮体质。

五劳即指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伤,指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行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解伤志。

【第2条】

气喘咳嗽灸肺俞,膻中俞府丰隆炷。

肺俞、膻中、俞府用米粒大艾炷平灸各三壮,丰隆隔姜灸五壮。

[释义]气喘、咳嗽的病人可用米粒大小的艾炷灸肺俞、膻中和俞府各三壮,隔姜灸丰隆穴五壮,诸穴相配具有宣肺化痰、平喘止咳之功效。

【第3条】

气急喘哮难履步,膻中气海又俞府。

膻中、气海、俞府三穴用米粒大艾各灸三壮。

[释义]患者动则气急、气喘或喉中有哮鸣音,步履艰难,可用米粒大的艾炷灸膻中、气海、俞府穴各3壮,以宽胸化痰、纳气平喘。

【第4条】

寒热往来潮如劳,膏肓身柱三里效。

膏肓、身柱、足三里穴各隔姜灸五壮。

[释义]患者寒热往来,潮热如痨病状,于膏肓、身柱和足三里穴各隔姜灸5壮,以滋阴益气、清退虚热。

【第5条】

肩背瘙痒多缠绵,三角肌边分肉间。

用米粒大艾炷灸三壮。

[释义]肩背瘙痒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可在三角肌边分肉之间用麦粒灸灸三壮治疗。

【第6条】

痈毒流注多发疡,腰尻气海俞加壮。

气海俞平灸七壮。

[释义]患者体内痈毒流注多发为疮疡,平灸气海俞7壮,并灸腰骶臀部,加倍灸,以驱邪排毒、化腐生肌。

【第7条】

慢性阑尾炎痛甚,左手间使补泻灵。

左手间使穴先补后泻。

[释义]慢性阑尾炎发作时疼痛剧烈,在患者左手间使穴以先补后泻的手法施针,既能疏通厥阴经气,又能调理三焦气机,达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第8条】

阳狂阴痫厥无知,百会鸠尾穴太冲。

百会、鸠尾穴用米粒大艾灸五壮。针泻太冲穴。

[释义]痫、狂、厥是神志失常的病症,“重阳则狂”,“重阴则痫”,甚则昏厥不醒,不省人事。狂证或痫证患者昏厥,人事不省,针刺太冲穴,施以泻法,并用米粒大艾炷灸督脉经穴“诸阳之合”的百会和任脉之络穴鸠尾各5壮,以醒神开窍、疏利气机。

【第9条】

全身瘙痒多疹斑,风门肘尖气海俞。

用米粒大艾炷平灸各三壮。

[释义]患者全身瘙痒,多发风疹,用米粒大艾炷平灸风门、肘尖和气海俞各3壮,以疏风解表、通络止痒。

【第10条】

胃脘疼痛连背胸,中脘三里内关补。

用银针针中脘八分,针柄用艾烧三壮;内关用银针针一寸,火灼针柄三壮,足三里穴隔姜灸五壮。

[释义]患者虚寒型胃脘疼痛,痛连胸背,于中脘、足三里和内关施以补法。具体操作为:用银针针刺中脘8分,内关1寸,针柄分别燃艾炷灸3壮,隔姜灸足三里5壮,具有温中散寒、和胃止痛之功效。

【第11条】

痞块疟母痛坚满,痞根脾俞泻太冲。

痞根穴、脾俞穴用艾平灸,太冲穴针泻。

[释义]痞块和疟母肿块疼痛,坚硬胀满,针刺太冲穴,施以泻法,疏肝理气,消肿止痛。用大艾炷灸痞根穴和脾俞穴,共奏软坚散结、消胀除满之功效。

【第12条】

阴水腹胀脾肾虚,水分气海三里炷。

以上三穴隔姜灸七壮。

[释义]阴水患者脾肾虚弱,产生腹胀,隔姜灸水分、气海和足三里七壮,以温补脾肾、通阳利水。

【第13条】

七疝痞气及偏坠,大敦阑尾太冲追。

大敦阑尾穴用米粒艾灸三壮。针泻太冲穴。

[释义]凡疝气、痞满胀气及小肠、睾丸偏坠者,针刺太冲施以泻法,疏肝理气散痞,用米粒大的艾炷灸大敦和阑尾穴各3壮,以疏通厥阴肝经气机,共奏行气、消胀、除菌、止痛的功效。

【第14条】

暑秽入络难举立,阳陵承山委中血。

[释义]暑热秽浊之气入络,患者难以站立,行走不利,取胆经合穴阳陵泉、膀胱经穴承山和委中穴针刺放血治疗,达到清热祛暑、排毒通络的作用。

【第15条】

脑炎头痛人昏迷,上星太阳及人中。

[释义]脑炎患者头痛,甚至昏迷,可于上星、太阳和人中穴施针治疗,以醒神开窍、通络止痛。

【第16条】

虚腰闪痛动呻吟,温补尺泽及腰缝。

用银针温补尺泽、腰缝、肾俞、气海俞。

[释义]肾虚腰痛或挫闪腰痛,患者活动则呻吟不止,以银针用温补手法针刺尺泽、腰缝、肾俞和气海俞,以温肾补阳、活血通络、理气止痛。

【第17条】

儿童遗尿久不愈,温补命门白环俞。

[释义]小儿遗尿久久不愈,取命门、白环俞施以温补针法治疗,以补肾益精、固涩止遗。

【第18条】

小儿足痿步难行,委中承山填虚针。

[释义]小儿腿足痿软,用补法施针于委中和承山穴,具有通络利节、强健筋骨作用。

【第19条】

偏正头痛有二般,有无痰饮细推看。

痰饮风池取中脘,还加艾壮灸安然。

风患合谷丝空穴,外加三里泻自安。

[释义]头痛和偏头痛有两种不同情况,一者痰饮为患,一为风袭头目。痰饮者以艾灸风池和中脘治疗,化痰通络,可以使患者安然;风邪为主者,针刺合谷、丝竹空穴,外加泻法针刺足三里,以疏风通络、理气止痛。

【第20条】

正头大痛及顶星,虚痛实痛最难分。

实则手按更见痛,虚则搭扪痛暂停。

虚则温补实则泻,百会合谷加上星。

[释义]头面剧痛,痛及巅顶,此痛之虚实最难分辨,实者以手按更痛,虚者手搭扪之后疼痛暂时好转。虚证用温补手法,实证用泻法针刺,取百会、合谷和上星穴,以祛风通络、和营止痛。

【第21条】

破伤风损肌肉破,外传风毒牙关紧;

角弓反张吐涎沫,抽搐不宁动即惊;

风池曲池腰背缝,委中申脉照海寻。

[释义]破伤风患者为肌肉破损所致,风毒外传则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口吐涎沫,抽搐不宁,动则即惊,可针刺风池、曲池、腰部压痛部位、委中、申脉和照海穴治疗,以祛风解痉、开窍通络。

【第22条】

眼生翳膜何穴治,睛明合谷四白穴。

太阳出血光明泻,大小骨穴灸之灵。

[释义]患者眼生翳膜,可针刺睛明、合谷和四白穴;太阳穴放血,针泻光明,灸大、小骨空有神奇的效果。

【第23条】

迎风冷泪风中目,攒竹针之灸骨空;

妇人还防秽经冲,泻刺三阴灸泪空。

[释义]患者迎风流泪,为风邪中目的表现,针刺攒竹,并灸大、小骨空可有效治疗。妇人还需防止经血上冲头目,以泻法针刺三阴交,并灸目外眦以治疗。

【第24条】

目成内障真阴涸,太阳合谷临睛明;

光明天府风池穴,再泻阳溪内障消。

[释义]患者目中形成内障,真阴干涸,先针刺太阳、合谷、睛明、光明、天府、风池穴,再泻阳溪,内障自消,起到滋阴泻火,明目消障之功。

【第25条】

头风灌睛外障成,太阳合谷临睛明;

攅竹三里骨空灸,百会脑空用七针。

[释义]长期感受外邪,伤及头目,而成外障。针刺睛明、太阳、合谷、头临泣、攒竹、足三里、大小骨空施用灸法,并在百会、脑空穴施用七星针叩刺。诸穴相配,共奏温经散寒、祛障明目之功效。

【第26条】

眼皮湿烘风湿滞,酒湿房劳多此症;

睛明四白合光明,二间三间效如神。

[释义]双眼皮肿胀酸痛,大多系饮酒过度,湿热内生,又因房劳伤肾,导致脾肾两虚而生此病。《景岳全书》曰:“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表在脾,在肾则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则以饮食不化,土不制水也。”针刺睛明、四白、合谷、光明,取手阳明多气多血之经的二间、三间穴,以清热利湿,消肿明目。

【第27条】

目红暴肿痛难疗,诸火壅升水自耗;

合谷太阳睛明穴,光明行间泻劳宫;

肾俞太溪多行补,刻时肿目得轻消。

[释义]目赤肿痛是眼科常见病症,多由心火亢盛,肾水亏虚所致,针刺局部穴位睛明、太阳点刺放血,远取合谷、光明;实证泻劳宫、行间,以清泻厥阴郁火;肾虚证补肾俞、太溪,以滋水益肾,清肝明目,则红肿消退,诸症悉除。

【第28条】

鼻塞不能闻香臭,迎香上星五处留;

风池风府百会灸,风门百劳一针瘳。

[释义]鼻塞不通,不能闻香臭,针刺迎香、上星、五处、风门、百劳,艾灸风池、风府、百会,能温经散寒,祛风利窍。

【第29条】

鼻流臭涕脑肝郁,合谷上星灸曲差;

水沟迎香得穴刺,针后还须忌寒凉。

[释义]鼻塞不通,常年鼻流臭脓浊涕,嗅觉减退为主证,又名鼻渊,重则称“脑漏”,西医学称其为急、慢性鼻窦炎和副鼻窦炎。针刺合谷、上星、水沟、迎香,灸曲差,可起到疏风、通络,利窍作用,平时要注意避受风寒。

【第30条】

鼻渊鼻痔湿火郁,上星风府禾髎决,

风池水沟灸百会,百劳风门一刺毓。

[释义]鼻为肺之外窍,鼻渊发生,多因风寒袭肺,郁而化热,或感受风热,乃致肺气失宣,客邪上干清窍而致鼻塞流涕,风邪解后,郁热未清,酿成浊液,壅于鼻窍,化为脓涕。针刺督脉经穴上星、风府、水沟、百会以清热、通络、开窍,艾灸百劳、禾髎、风池、风府,以温经散寒、活络利窍。

【第31条】

鼻衄不止膀胃热,气升不降络血涌,

合谷风府劳京骨,上星迎香刺人中。

[释义]“鼻衄”又称鼻出血,因感受风热或胃火上炎,上迫肺窍,或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血液不循常道,渗溢血络之外所致。针刺选用合谷、风府、劳宫、京骨、上星、迎香、人中穴,以清热、凉血、止血。

【第32条】

口舌生疮心火炎,水沟承浆合谷连,

长强金津玉液刺,舌尖出血效通仙。

[释义]口舌生疮,为心火上炎所致。针刺水沟、承浆、合谷、长强,针用泻法;金津、玉液、舌尖点刺放血,以清热泻火,凉血通络,以利舌窍。

【第33条】

口眼歪斜风袭络,痰饮怒伤虚实看,

合谷地仓与颊车,水沟承浆太阳瘥。

[释义]口眼歪斜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感受风寒之邪,侵袭经脉,以致经气阻滞,筋经失养,或因饮食不节,痰湿内生,或恼怒伤肝所致。针刺水沟、合谷、地仓、颊车、承浆、太阳穴,以疏调阳明、少阳之经气,达祛风通络,和营养颜。

【第34条】

颊车红肿枯槽风,肝胃三焦热升壅,

合谷列缺地仓穴,承浆三里舌尖针,

但取颊车上关穴,二穴出血见奇功。

[释义]枯槽风又称“骨槽风”,西医称牙髓炎,症见颊部红肿,牙痛剧烈,兼有口臭、面肿、口渴、便秘、脉洪等症,因三焦郁热之火上炎所致,针刺合谷、列缺、地仓、承浆、足三里、耳尖、颊车、下关等穴,点刺放血。以清热凉血,消肿止痛。针刺颊车、上关两穴,以出血为度。

【第35条】

牙齿肿痛太溪穴,颊车龙玄泻合谷,

太渊水沟上片加,下片痛者承浆夸。

[释义]牙齿肿痛,时发时止,针刺补太溪,滋阴益肾;实火牙痛,泻合谷,以清泻阳明实火;上牙疼痛,针刺太渊、水沟;下牙痛,针颊车、承浆、灸龙玄,以通络止痛。

【第36条】

体虚耳内吟吟鸣,三里听会合谷行,

太溪肾俞常针补,体虚耳鸣得安宁。

[释义]肾亏体虚致耳窍不聪,日久则耳鸣耳聋,针刺足三里、听会、合谷、太溪、肾俞穴,施用补法,达到益肾补虚,通窍止鸣之功效。

【第37条】

耳内红肿热升壅,泻针刺针法理同,

听会合谷三里穴,颊车翳风除病总。

[释义]因湿热壅滞耳窍,而致红肿流脓,取听会、合谷、足三里、颊车、翳风,针用泻法,以清热消肿,疏通耳窍。

【第38条】

痒耳洪耳何穴治?耳门听会足三里,

合谷听宫及翳风,耳聋气闭亦能医。

[释义]痒耳洪耳是指听觉过敏之症,以自觉耳内鸣响为主要症状,取什么穴位治疗呢?针刺局部耳门、听会、听宫,邻近取翳风,远道取合谷、足三里,以疏通阳明、少阳之经气,以达到益气活血,通络开窍之功。

【第39条】

二臂麻木逆不仁,肩髃曲池合谷针,

肩井列缺温针刺,寒湿流行病是去。

[释义]风寒湿痹之邪,痹阻经脉,致两手臂酸痛,麻木不仁,针刺肩髃、曲池、合谷、肩井、列缺,并配合温针,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第40条】

二臂酸痛何穴疗?上廉下廉手三里,

肩井曲池经渠穴,针之温针效是灵。

[释义]双肩臂酸胀疼痛,取上廉、下廉、手三里、肩井、曲池、经渠等穴,配合温针灸,以温运气血,通经活络。

【第41条】

二手筋紧闭拘急,皆因风湿内相缠,

阳谷曲泽渚商里,六经六穴泻是安。

[释义]两手臂筋紧,筋痹挛急,多因风湿内蕴,郁而化热,取商阳、阳谷、中渚、曲泽、少商、通里,手部三阴经三阳经,共六穴,以缓急解痉,通络活血。

【第42条】

手臂红肿如赤丹,中渚液门曲池取,

合谷上都并阳池,穴中具泻妙法同。

[释义]手臂红肿形如赤丹,针用泻法,取中渚、液门、曲池、合谷、上都、阳池穴,以清热消肿,通络止痛。

【第43条】

肩背红肿作疼痛,风寒留滞太阳经,

肩髃肩贞膏肓灸,先针大杼风门攻。

[释义]肩臂部及背部疼痛,又称“肩痹”,多因感受风寒湿邪,阻滞太阳筋经,太阳主一身之表,针灸肩髃、肩贞、膏肓、大杼、风门穴,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强健筋骨之功效。

【第44条】

心胃痛别有九种,积食虫冷肝胃痛,

怒肝胃寒并酒伤,大陵内关三里宗,

脾命中上脘施灸,虚实补泻法研究,

症见胃脘连背痛,太冲三里显奇功。

[释义]《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不在心也。”胃病的发生常见有,寒气犯胃、饮食伤胃、虫积害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寒等。临床将胃病分为虚实二端,实证为气机郁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而发为疼痛。针灸治宜和胃止痛。虚则补之,取脾俞、命门、中脘、上脘温灸;实则泻之,针刺大陵、内关、太冲、足三里穴,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有良好效果。

【第45条】

胁肋疼痛难转侧,怒气温滞努力成,

支沟章门外关穴,行间期门泻阳陵。

[释义]胸胁疼痛,转侧不利,多由恼怒伤肝,外伤挫气所致。针刺支沟、章门、外关、行间、期门、阳陵泉,行泻法,以疏利少阳经气,通络止痛。

【第46条】

小腹连脐痛莫禁,原因寒凝中寒症,

内关三里关元温,水分天枢灸忌针。

[释义]小腹疼痛并牵及肚脐四周,不要惊恐,是因为感受寒湿邪气得了“中寒”症所致,温针灸内关、足三里、关元穴,而水分、天枢穴宜用灸法,忌用针刺。功效:温经散寒,温中止痛。

【第47条】

小腹肿胀湿气停,气海行间照海寻,

内关三里阴交会,妇女血瘕气海定。

[释义]小腿肿胀,多因寒湿阻滞,气机运行不畅所致,针刺气海、行间、照海,内关、三里、三阴交穴,以祛湿、行气、消胀。如果是妇人癥瑕积聚,可在上述穴位基础上加用血海,以活血、软坚、消癥、止痛。

【第48条】

二足麻木难举立,皆因风湿酒伤脾,

阳辅阳交绝骨穴,昆仑丘墟足三里。

[释义]双腿酸软,麻木不仁,行动不利,皆因风湿郁热,或饮酒过度,湿热伤脾所致,针刺阳辅、阳交、绝骨、昆仑、丘墟、足三里穴,以健脾利湿,疏通经络。

【第49条】

二膝肿痛如鹤形,脾弱寒湿下注成,

膝关委中阳陵穴,中脘丰隆梁丘间。

[释义]双膝肿胀疼痛如鹤之双膝状态,是由于脾胃虚弱,寒湿之邪郁而化热,流注于下肢、双膝所致。针刺中脘、丰隆、梁丘、行间以健脾益气,运化痰湿;局部针刺委中、膝关、阳陵泉。诸穴相配,共奏温运脾胃,活血通络之效。

【第50条】

足弱足痛无力步,寒湿暑痿弱研分,

公孙三里委中承,昆仑申脉阳辅丘。

[释义]足部无力、疼痛而不能行走,多因风、寒、湿、暑之邪,侵袭机体,导致下肢肌肉痿弱无力。针刺公孙、足三里、委中、承山、昆仑、申脉、阳辅、丘墟、申脉穴。而公孙为脾经之络穴,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委中为膀胱经合穴,昆仑为经穴,阳辅为胆经经穴,丘墟为胆经原穴,申脉通阳跷脉。诸穴相配,具有行气活血,通络理经之功效。

【第51条】

二足红肿痛难熬,寒停湿凝动火扰,

照海昆仑京骨穴,委中太冲内庭消。

[释义]双足红肿疼痛难以忍受,皆因寒邪侵袭,停留于机体,寒邪引动湿邪,寒湿凝聚并郁而化火,针刺照海、昆仑、京骨、委中、太冲、内庭,诸穴以清泻郁热,疏通经络。

【第52条】

二腿红肿足三阳,寒湿留滞本经伤,

委中承山阳陵血,申脉气海俞加壮。

[释义]双腿红肿主要责之足部三阳经,寒湿之邪稽留停滞于足三阳经,针刺双侧气海俞,加灸艾炷多壮,配申脉、委中、阳陵泉穴。并点刺委中出血,以温肾强腰,舒经通络。

【第53条】

二股酸痛连腰尻,耗精劳力损精道,

温针肾俞环跳穴,阳陵昆仑泻立效。

[释义]双腿酸痛连及腰骶部,皆因劳力过度,耗伤精气所致,温针灸肾俞、环跳以温肾健腰;针刺阳陵泉、昆仑,针行泻法,可达疏通经络,行气止痛之效。

【第54条】

腰脚疼痛如何疗?水沟委中命门拷;

肾虚还加肾俞穴,太溪白环最有效。

[释义]如何治疗腰腿疼痛,临床可分为虚实两类。实证腰痛多属于急性损伤,针刺水沟、委中、命门穴用泻法,以行气活血,利络止痛。若肾虚所致腰腿疼痛,可加肾俞、太溪、白环俞,以滋阴益肾,利络止痛。

【第55条】

挫伤腰脱痛连腹,衰翁亏血气乱错,

尺泽内关补是效,委中支沟阳陵泉。

[释义]腰腿挫伤疼痛连及腹部,导致气血亏虚,气机不畅,治疗以补法,针刺肺经水穴尺泽,宣理肺气,内关宽胸降逆,支沟配阳陵泉疏理三焦气机,委中为膀胱下合穴,诸穴相配,以行气活血,利络止痛。

【第56条】

夏日伤暑不省事,暑湿感陷袭脾肺,

合谷百会并人中,内庭气海与中冲。

曲池少泽行间穴,风胜还加针风池。

[释义]夏日天气炎热,感受暑邪,邪陷脾肺,伤及神明,出现昏厥,不省人事等症,俗称“中暑”,治宜选取合谷、百会、人中醒神开窍,中冲、少泽、曲池、合谷清热凉血,行间、内庭清暑醒神,气海益气归元,以治其本。若风邪偏盛,则加针刺风池穴,以祛风通络。

【第57条】

中风口禁不开牙,颊车上关承浆瘥,

百会合谷廉泉穴,平补平泻效增夸。

[释义]中风牙关紧闭,口噤不开,针刺颊车、上关、承浆、廉泉,开关通络,百会醒神开窍,合谷通经利气,用平补平泻的手法,效果良好。诸穴相配,共奏解痉开窍,通络醒神之功效。

【第58条】

中风半身如不遂,手足三里肩髃配,

合谷昆仑绝首穴,无病手足先针栽。

[释义]中风半身不遂,针刺上肢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足三里、绝骨、昆仑等穴位,可先针刺健侧腧穴,后针刺患侧穴位,以疏通经络,调气和血。

【第59条】

中风阴阳最难分,手足拘急是阴证,

阳证是其形瘫痪,合谷肩髃肩中针,

手足三里阴市穴,环跳委中足阳陵。

[释义]中风有中脏腑、中经络之分,中脏腑不省人事,手足拘急,属于阴证。中经络神志清楚,肢体瘫痪无力,属于阳证。对中经络肢体瘫痪,针刺上肢肩髃、肩中俞、手三里、合谷,下肢取环跳、委中、阴市、阳陵泉,以行气解痉,疏通经络。

【第60条】

浑身疮肿湿滞肌,曲池合谷及三里,

行间内庭阴交陵,风湿流行疮自启。

[释义]湿邪阻滞停留肌腠之间,郁而化热,引起疮疡肿痛,针刺曲池、合谷、手三里、行间、内庭、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以健脾利湿,清利湿热。诸穴相配,使湿热之邪外出,气血运行通畅,疮疡自愈。

【第61条】

单蛊胀症痰湿滞,小溲游闭气行郁,

气海行间灸水分,三里内庭食关针。

[释义]鼓胀病证主要责之痰湿,湿滞痰凝,气机阻滞,导致小便癃闭不通,针刺气海、行间、足三里、内庭、食窦、关门,并温灸水分,以达行气利湿,分清泌浊之功。

【第62条】

小便不利阴谷针,阴交陵气海大陵。

[释义]小便不畅、淋漓不尽,针刺心包经原穴大陵,配肾经合穴阴谷,以清心火,滋肾阴,三阴交、阴陵泉配气海,共奏通淋利尿,益气行水之功。

【第63条】

小便滑数膨胀寒,中极肾俞阴交陵。

[释义]小便滑利频数,下腹鼓胀皆因寒邪侵袭,针刺中极、肾俞、三阴交、阴陵泉,以补肾益气,固元消臌。

【第64条】

大便闭结刺章门,太白照海补后泻。

[释义]大便闭结不通,多因老年体弱,气阴不足,针刺章门、太白、照海,用先补后泻法,以滋阴、顺气、通便。

【第65条】

大便泄泻补中脘,针补中极灸中枢。

[释义]大便泄泻采用补法针刺胃之募穴中脘、膀胱募穴中极,并温灸中枢,以温运脾阳,健脾止泻。

【第66条】

赤白痢疾灸天枢,内庭隐白气海针,

照海内外关申脉,后重外关申脉迎。

[释义]赤白痢疾灸大肠募穴天枢,针刺内庭、隐白、气海、照海、内关、外关。如果有里急后重,用外关、申脉二穴,行泻法,达清热利湿,调气止痢之目的。

【第67条】

脏毒下血强承山,脾俞精宫灸之灵。

[释义]脏毒:吴谦《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便血二证,肠风,脏毒。其本皆热伤阴络,热与风合为肠风,下血多清;热与湿合为脏毒,下血多浊。”究其病因,乃由风热或湿热壅遏大肠血分,损伤阴络,而下血。针刺督脉,并艾灸脾俞、精宫穴,以疏风清热,解毒止血,疗效显著。

【第68条】

脱肛久痢加二白,百会灸刺承山攻。

[释义]脱肛及久泻不止,针刺二白穴,同时温针灸百会,刺承山,以升提固脱,温中止痢。

【第69条】

反胃吐食灸中脘,脾俞三里灸中魁,

水食不下各五噎,劳宫中魁中脘偶。

[释义]胃气上逆,而致反胃呕吐,甚至出现水食不下五噎证候,针灸中脘、脾俞、足三里、中魁等,以和胃降逆,严重者可灸劳宫、中魁和中脘穴,以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第70条】

脾寒发热补后溪,间使三里绝骨宜,

大椎身柱膏肓灸,合谷泻之热自除。

[释义]脾胃虚寒,导致脾虚发热,用补法针刺后溪、间使、足三里,艾灸大椎、身柱、膏肓,用泻法针刺合谷,攻补兼施,以疏利阳明之气血,则虚热自可去除。

【第71条】

先寒后热灸膏肓,绝骨风门合谷刺,

热多寒少灸百劳,后溪曲池泻间使,

寒多热少膏百劳,后溪曲池先行补。

[释义]先寒后热宜灸膏肓,针刺绝骨、风门、合谷,以温经散寒,解表通络。热多寒少灸百劳,针泻后溪、曲池、间使,以调和营卫,解表祛热;寒多热少灸膏肓、百劳,针补后溪、曲池,温阳益督,驱寒散热。

【第72条】

哮喘咳嗽灸肺俞,天突膻中及乳根,

膏肓中脘足三里,丰隆气海与关元。

[释义]哮喘咳嗽艾灸肺俞、天突、膻中、乳根、膏肓、中脘、足三里、丰隆、气海、关元,以培土生金,止咳化痰,益气固中。

【第73条】

咳嗽痰血灸百劳,肺俞膏肓中脘炷,

治补肾俞刺乳根,久延不治成痨瘵。

[释义]咳嗽,痰中带血,可艾灸百劳、肺俞、膏肓、中脘穴,气虚甚者,用补法针刺肾俞和乳根。诸穴相配,共奏益肺固本,化痰止咳之功。如长期延误病情,不及时治疗,日久将发展成肺结核。

【第74条】

吐血之证灸膻中,中脘气海及三里,

乳根支沟与关元,肺俞膏肓心肾俞。

[释义]吐血之证,艾灸膻中、中脘、气海、足三里以健脾益气,针刺乳根、支沟调理三焦气机,肺俞、膏肓、乳根以润肺降气,温针心俞、肾俞、关元,交通心肾,五脏并治,吐血之证可治。

【第75条】

肺痈咯脓灸肺俞,膻中支沟大陵具,

风门三里清胃热,少商出血清肺经。

[释义]患肺痈咯脓痰时,灸肺俞,针刺膻中、支沟、大陵、风门、三里,此可清泻胃热;点刺少商穴出血,能清泻肺经之热。诸穴配用,清肺泻胃,肺痈咯脓之证可愈。

【第76条】

痰注经络嗽不愈,咸腥酒色酿积成,

肺俞三里与膻中,俞府风门浅缺盆。

[释义]痰饮流注至经络,咳嗽经久不愈,这是由于多食咸腥厚味,嗜酒,欲望过多所致,治疗时针灸肺俞、三里、膻中、俞府、风门穴,并浅刺缺盆穴,以宣肺止嗽,化痰通络。

【第77条】

传尸痨瘵灸鸠尾,百劳肺俞膏肓宜,

膻中俞府中脘炷,四花涌泉三里刺。

[释义]慢性痨病,艾灸百劳、肺俞、膏肓、膻中、俞府、中脘穴,针刺涌泉、足三里、四花穴,功能养阴益肺,扶正祛邪,治疗慢性痨病有效。

【第78条】

五心烦热头目昏,合谷百劳中膂针,

心俞劳宫涌泉穴,少商曲池并肩井。

[释义]手足心及心中烦劳灼热,头昏目花,此肝肾之阴不足,是虚火上炎所致。针刺合谷、百劳、少商,泻头角之火,清热除烦。心俞、劳宫清泻心火。中膂、涌泉滋阴益肾,以泻相火。曲池、肩井穴清泻阳明、少阳之火。诸穴相配,达清热除烦之效。

【第79条】

三消五渴补肾俞,气海廉泉人中医,

金津玉液海泉刺,泻刺承浆平阴火。

[释义]凡消渴病,见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者,可施补法针刺气海、肾俞,以益气养阴,刺廉泉、人中沟,点刺金津、玉液、海泉,行泻法针刺承浆,滋阴降火,益气生津,诸穴配用,共起疗渴平消之功效。

【第80条】

遗精白浊七情伤,心肾不济不纳精,

关元心肾俞命门,三阴交白环俞针。

[释义]七情郁结致心肾不交,遗精尿浊,针刺心俞、肾俞、三阴交、白环俞、命门、关元以清心滋阴,交通心肾,止遗泄浊。

搜索建议:针灸要诀赋  针灸要诀赋词条  
热传

 一个人玩的网游!玩家坚守15年之...

在网游吧中有一则很火的帖子:网游的核心应该是什么?有人说画面,有人说保值,也有人说玩法,但最多人说的却是“人多、热闹”。正如网友们所言,人越多玩着越起劲,没人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