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为什么好多艺术家生前不被认同,穷困潦倒,死后其画作却价值上亿?比如梵高

艺术家的财富来自于其作品的价值,而其作品的价值可以分为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两部分。

艺术价值这部分,是无法计算的。在讨论具体意见艺术品的时候,我们可以谈论个人的偏好,或者以这名艺术家惯用的艺术语来试着评判作品中表现出的情绪与作者的境况之类的问题,又或者再深一步讨论艺术家在该阶段对于自己艺术语言的掌握是否成熟,是否做到了最有效地利用。然而即便如此,这依然是非常宽泛的描述,我们没法说,这幅作品远胜于该艺术家的其他作品,因为这幅作品应该是90分,而其他作品应该是75分、84分……我们无法定量地讨论艺术价值,更难将不同风格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做比较。梵高和齐白石究竟谁更伟大?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讨论一个世纪,然而只是在浪费时间罢了。

在评价一件艺术品的艺术价值的时候,我们更多是在说偏好,而非绝对的优劣。也正因如此,艺术家需要“流派”和“圈子”。在无法给予量化评价的情况下,艺术家们需要找到相同“流派”的艺术家互相支持,互相吹捧,以期造势。这是艺术界惯用的手段,与娱乐圈类似。或者说,艺术圈本身就是娱乐圈。

艺术品的经济价值这部分,才是重点。艺术品本身是没有任何经济价值的。我画一幅画,可能要倒贴钱才能送出去。然而别人画一幅画,有一家画廊乐意出500块钱买下,然后摆在展厅里,又恰巧有人花了700买下了,然后买主又出了点小名,死后藏品拍卖又以1000块钱拍出,这幅画就价值1000了。没有任何原因,只是因为“别人愿意花多少钱买”,这幅作品就值多少钱。最早买下的那家画廊所做的事情,就被称为“价值投资”。这全套流程下来是一个供求市场,而如果有经纪人愿意为艺术家造势,就变成了俗称的“炒作”。

欧洲的艺术品运营模式早在17世纪就已经非常成熟了。银行和投资人注资画廊,画廊寻找有潜力的艺术家,收购展览他的作品,然后推销给上流社会,最后再借助积累起来的名气将存货卖掉。这就是一个投资人创造文化艺术现象,让大众消费这个文化艺术现象,然后再牟利的过程。当下,艺术品市场依然以这个周期运作着,不过更加复杂了。

在这个供求市场里,投资人很重要,消费者的心态也很重要。梵高不是那种典型的活着的时候善于经营推广的人,同时他的作品比较前卫,就像后世认可的其他同时期伟大艺术家一样,创作的作品不算“适销对路”,所以就不好卖。对于艺术家来说,活着的时候没有打入上流社会的圈子,那么单靠手艺致富的可能性就变得极低。梵高是千千万万没做好公关营销的伟大艺术家中的一个而已。

梵高生前身后的欧洲,美术行业正受到摄影技术的冲击。艺术家们基本已经达成共识,即写实对于美术而言已经没有出路,光影、色彩、或者各种作为噱头的“主义”可以用来表现人类抽象的精神世界,这条路看起来更有前景。这样,在之后的几十年,梵高那一代的一些伟大先驱者被后人们提升到了一个高度,这才引起了相应的风潮。

但你说,梵高是那一代人中最前卫最伟大的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就好像在问,范冰冰是全中国最漂亮的女人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实力,潮流,炒作,影响,这些因素都成为后世梵高作品价格冲天的因素。20世纪初收购梵高所有作品的时候,大概是600万美元。不过梵高作品一炮打响,大概是1987年日本人买下《向日葵》那次,说到底离我们也不是很远。或者说,梵高的作品从艺术价值得到认可,到变成顶级投资艺术品,中间存在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是那些艺术意外价值产生作用并发酵的过程。

梵高作品能够卖这么好,亚洲和新贵艺术品投资人的取向和目的也是很值得讨论的。但这么说过去,就又无边无际了。

当然,先锋艺术家并不是只能走穷困潦倒这一条路,善于营销的艺术家可以在活着的时候就功成名就,毕加索和达利大概就是这类代表了吧?总之,艺术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搜索建议:
热议

 飞船(一艘飞船以10亿倍光速飞行...

很多朋友应该都看过《星际迷航》这部科幻电影,里面有一种巨大的星际飞船,采用的就是曲率驱动技术,这种飞船可以凭借这种技术达到曲速飞行,电影里面称其速度可以超越光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