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为什么劝你别从国企辞职?过来人亲述:看懂6点,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用亲身经历回答这个问题。我所在的国企一线单位,比你惨一百倍,也没见过有人辞职的。

国庆长假,我回了一趟老家,也是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地方。我所在的国企是特大型央企下属局级单位的下属“孙”公司,地处偏远,远离城镇,独立建设了生活区。在创业年代,提倡“先生产后生活”,员工住在简易工棚里,后来,改善生活条件,在生产区盖了很多楼房。员工就住在生产区里,公司自己建了医院、学校、菜市场、幼儿园,典型的一个企业办社会的独立圈子。

我这次回去看老同事,发现那个生活区,空无一人,原来的楼房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成为逃荒者的天堂,有在生活区里养鸡养鸭的,有在里面放羊的,我去我原来的宿舍一看,里面是一个流浪汉在种蘑菇。我的眼泪哗哗直流。这就是我当年爱岗敬业、奉献青春的“热土地”,现在已经荒无人烟。

为什么呢?生活区远离城镇,原来,员工可以先生产后生活,现在,员工需要追求子女教育,想给老人更好的医疗,业余时间想去看电影、购物,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员工纷纷逃离生活区,有钱的先搬到县城去了,导致职工医院没人看病,好医生被民营医院挖走了,更加剧了医院的衰败;管理人员的子女都去县城、市区上学去了,学校也慢慢荒废了。员工纷纷搬走,导致人去楼空。原来一套房子可以卖1000元,现在一分钱都没人要,全部荒废掉了。

我的眼泪真的哗哗直流。那是我挥洒青春的地方。我在基层一线的时候,比你所在的铁路工作要苦多了,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工程车上跑野外施工。我做的第一件工作,是在荒野上挖沟。我那时,是基层单位为数不多的名校大学生,工资不过一千多元。就算这么辛苦,收入这么低,我们这批大学生也很少辞职的。毕竟是大型央企,有一份责任感和自豪感,为祖国做贡献,为事业献青春。

这批大学生,扎根一线几年时间,经过岁月的磨砺,我们慢慢地都混出来了。我目前在北京工作,之所以能混出人样,得益于我当年在国企一线工作锻炼出来的吃苦精神。我经常教育手下的年轻人,你们现在遇到的工作之苦,比不上我们当年的十分之一。可能有人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可是我想反问一句,凭什么你们一毕业就要买得起几百万上千万的房子?你是大学生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每年有1000万毕业生,还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吗?你们还没有开始努力付出呢,凭什么就要优先给你们升职加薪?你们不吃生活的苦,凭什么要吃生活最甜的甘蔗?

你是2016年的毕业生,工作五年来,还在铁路局工作。铁路局的铁饭碗,很多人是端不上的,你为什么不想要?你想辞职,是可以的,你问问你自己,你辞职后,在市场上能不能找到高出三倍工资的工作?这才是核心。如果你能找到三倍工资的工作,你还留在铁路局干什么?赶紧让出岗位,让想去的人去干。如果你有能力跳出来,在这里抱怨什么?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你可以不离开体系内,但你要锻炼随时离开的能力。

所以,作为过来人,我有四点忠告:

第一,辞职的驱动因素,不是受苦、委屈、工资低、没人重视,而是你有没有挣钱的能力。

为什么国企的员工经常抱怨收入低又不辞职?归根到底的原因是自己没能力。想在国企求安稳,还要求拿高薪,工作几年之后,兴奋期一过,就开始抱怨,天天嚷着要辞职,有没有市场化挣钱的能力。我当年所在的国企也有辞职的,民企开着豪车等在门口“挖人”,人家挖的是“技术骨干”,能为老板挣大钱的“技术专家”,人家挖走你是让你去享清闲、拿高薪吗?

我给你一个公式吧。我原来在央企做人力资源工作,打开企业的财务报表,你就会看到:国企员工的人工成本是员工拿到手工资的200%~300%。国企实行工资总额制度,很多经费、福利是按照工资总额计提的,还是会用在你的身上的,比如,24%的住房公积金、12%的企业年金、2%的培训教育经费、2.5%的工会福利费、1%的困难救助金,等等。还有一些福利,不走工资总额,而是从企业经营成本中提取的13%福利费,比如,员工食堂、单身宿舍、周转住房等所需费用。总体来说,员工的综合收益是到手工资的2倍到3倍。如果你跳槽的私企,长期稳定地给你三倍的工资,你有这么赚钱能力,当然可以辞职了。

第二,国企的身份意识和归属感,不能完全用工资高低来衡量,血脉相连,难以割舍。

我们当年加入央企(国企),有一种国家主人翁的感觉,是国家的人,单位对你的生老病死是要负责任的,员工生病了,组织要慰问;员工长期病假不上班,一般不扣工资;员工困难了,单位要救助;员工退休了,单位有老年活动中心;员工去世了,单位举办告别仪式,等等。有些优质国企,尤其是那种有自有土地的国企,至今还能为员工自建内部政策住房呢。

国企员工,其实是有身份情感的,也有血脉传承的。如果辞职,就是离开体系,失去国家身份,成为社会人,特别担心自己以后没有单位管了,老无所依。所以,辞职,对99%的国企人来说,等于切断了这种身份情感和血脉关系,宁愿下岗等安置,不会轻易辞职的。

这种优越感体现在多个方面,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你已经身在其中,得到了就不珍惜罢了。举一个例子:有三个男生追求你,分别是月薪4000元的公务员、月薪5000元的国企技术员、月薪7000的私企主管。你看看你的爹娘选哪个?国企员工的身份,在婚恋市场上都要加分的。

第三,从宏观面上看,国企员工收入比私企低,这是一个典型的误区。

从历年的社平工资数据看,国企的社平工资始终高于私企的社平工资。2020年,国企社平工资是6817元,而非国有经济(私企民企)的社平工资才3680元。国企员工的工资,不能跟高薪行业或大城市居民的收入比,但是,要比当地私企同类同级别的员工还是要高一些的。比如,你是国企一线的普通操作工,月薪5000元,当地私企的同类操作人员,月薪一般不会超过5000元。你非要跟互联网的程序员比,那叫“偷换概念”,坐标不在一个维度上。

第四,从微观层面上对比,国企的收入的性价比高于私企。

上面已经写了,国企的到手工资,加上高标准、足额缴纳的五险二金,还有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更有住房补贴、福利津贴,交通通讯、防暑降温、卫生洗理、年假补贴,等等。综合收益应该是工资的200%~300%。国企员工说收入,一般只说自己的基本工资,奖金、补贴、福利以及政策房等隐形福利,统统不算“收入”。

不信,你问问你的父辈工资多少?他们一定这样说,工资5400元,他们才不会说那些其他的收入和实惠呢。因为他们认为,只有每个月打在工资卡上的税后工资,才叫工资,其他的都不算工资。你在私企,收入是一种薪酬福利总包的概念,把你所有的收入包括实物性福利都给你“包”进去了。

第五,国企的稳定感、安全感和安全感远超私企,难道一辈子安稳,不是一种隐形获得感?

你在国企可以干一辈子。你在铁路上,估计你的父母就是铁路职工,有的员工“子孙三代”都在铁路上工作。你现在根本不担心,铁路公司会倒闭吧?你跳槽到私企,也许月薪比现在高,你能保证它三年后不倒闭吗?

现实的例子,就在眼前。双减之后,某知名教培机构,关停了1500多家培训网点,刚刚订制的8万桌椅全部捐献出去了。几十万人,而是都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瞬间失去工作,再就业难上加难,网上都是抱怨声。反观国企,这些年你还听说过哪家国企倒闭吗?告诉你一个残酷的数字:中小型创业公司的2年存活率已经持续下降到了15%,85%的中小企业活不过两年。

有人说,我在国企工作太清闲了,这是温水煮青蛙。如果你是青蛙,活该被温水煮了,你不会蹦,你不会跳?好像是说国企的舞台太小,容不下你这条大青蛙?实际上,哪一家国企不是事业的大舞台呢?明明是广阔草原,任你驰骋,你偏偏把“大舞台”当作“小火锅”,不煮你这个青蛙煮谁呢?

有的人清闲,有的人忙碌,但是,总体上看,压力没有私企大,也没有被裁员、被辞退、公司倒闭、35岁以上失业找不到工作等焦虑。大多数国企人员,双休日一般不加班。私企给你五六千,恨不能榨干你。有人算了一笔账,国企与私企比收入,就比“时薪”高低。国企员工5000元,时薪可能高达80元;私企员工5000元,时薪可能只有30元。何况你还有大把的时间用于生活呢?

第六,在国企工作,又清闲又安稳,难道不是你发展副业的良机吗?

有人嫌弃国企工作的清闲、无聊,我看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站着说话不腰疼。你非要被996/007吊打几年、头发秃了,才怀念国企的清闲时光吗?现在是什么时代?互联网+去中心化的时代,你可以利用时间富裕的优势,可以发展你的副业啊。做点小生意、玩玩微商、摆摆地摊、做做直播、写写自媒体,做成功了,就是两份收入,甚至副业收入跑赢工资收入。即使赚不到大钱,你还有国企工作兜底呢!就算你不好好上班,每月的工资准时打给你吧,每月有几千元的现金流,让你踏实无忧,扎扎实实搞副业啊。世界这么大,你有多少才华,都能装得下你的。

本人不是“体系吹”,实事求是地分析。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既要从宏观面上看,也要从微观面上看,具体人员具体分析,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是,需要提醒的是,你考虑是否辞职这件事,不要拿“个例”或“小概率事件”去对比,比如,你明明就是铁路系统的一线员工,你非要跟互联网公司比工资,问题是你有进入互联网公司拿高薪的实力吗?而且是长期拿高薪的实力?如果坐标摆不正,心态就摆不正。

仅供参考。欢迎批评。

搜索建议:
热议

 幼儿户籍改名字需要什么手续

一、幼儿户籍改名字需要什么手续?1、父母双方户口簿、身份证直接到户籍所在的派出所更改名字即可。2、公安派出所应当在接到的申请材料5个工作日内作出核准或者不核准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