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名医说 | 千年古方让你不做“湿人”, 告别神经症

那么脾虚会有什么症状呢?

这是脾虚的几个最常见的表现。

那么脾湿是怎么来的呢?

那我们就要看看脾是具体干什么工作的。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运化水谷精微,就是我们吃下去的食物。二是运化水湿,就是代谢我们身体里的液体。

如果吃得太好,太过油腻,会伤脾,因为脾要运化掉那么多的油腻食物,真的累死了。什么对脾最好呢?就是小米粥,小米粥,小米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同样,如果身体里的水液太多,脾来不及运化代谢,时间一长就自然形成了脾湿。湿气淤积在身体里久了,就变成了黏稠的痰,脾湿又升级变成了痰湿。所以有一种体质叫作痰湿体质。

脾湿的人,舌质淡红,舌苔白厚,就是寒湿;舌质暗红,舌苔黄腻,就是湿热;舌头边缘通常有齿痕,那是因为脾湿后舌头变胖了,卡在牙齿上,时间久了就有了齿痕。

清朝神医黄元御在给病人看病时,一看他的外貌、体形和舌苔,再把个脉,就基本可以判断他是否患有脾湿了,所以中医特别强调要面诊。经常有朋友打电话问我各种病怎么治,我都无法回答,因为看不到本人,光是听症状或者病名,是很难准确辨证施治的。

讲到这里,大家一定等急了,“快点儿把解药交出来!”好吧,我这就介绍一个《伤寒论》里祛湿健脾的经方,叫“温胆汤”。大家可以喝,也可以用来泡脚。脾湿严重或者脾胃虚弱的人,对汤药吸收的效果有时反而不如泡脚好。

温胆汤

配方丨药理丨药效

配方:半夏15 克,茯苓15 克,陈皮15克,甘草5克,枳实15克,竹茹10克,大枣15克(撕开),生姜15克。(如果泡脚去大枣,此方计量来源于黄煌教授的《中医十大类方》。)

药理:半夏是降胃气的;茯苓健脾除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甘草补中;枳实泄满而祛湿;竹茹降逆止呕,清热除烦。此方最好连续服用 10-15 天。

药效:这个方剂不但祛湿,而且还有一个特别的效用,就是安神。尤其是针对那些因为紧张而出现的症状。比如孩子面临考试了,压力大,就会出现头晕、恶心、失眠,甚至其他各种各样的奇怪感受,这时用温胆汤就有特别好的效果。因为痰湿生怪病。这个方子在古时候经常用来治神经症的。(看看我们治神经症的药,无毒无副作用,老少咸宜,用了都说好,关键是口味好。)

这里特别说一下,红豆薏米汤虽然除湿,但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合,因为薏米仁是凉性的,对于脾胃虚寒和有寒湿的人来说,长期食用,胃会更寒。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没什么补药是对所有人都适合的,千万别盲从。

搜索建议:
热议

 渔人结是什么结?

渔人结是一种用于连接两条不太粗的绳索的结。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强度高,可以用在于不同粗细的绳子上。其打法是将两条绳索各自通过单节绑到另一绳子上,将两条绳子用力向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