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阳气回来了!《伤寒论》里藏一方,叫醒阳气,化解阳虚骨痛,请细思量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伤寒论》、《仲景临床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说一张“回阳方”。

它是谁呢?是出自《伤寒论》里头的附子汤。

其组成也十分简单:

制附子18克,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所有这些,水煎服。

这是最标准的用量。临证,医家们常常有自己的配伍。

这方子,到底能干啥?有怎样的神通?

我来给你说一段老故事。这段故事,出自中医典籍《成绩录》。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什么毛病呢?就是两只脚疼,不敢走路。

到底为什么疼,不知道。反正,天气越冷,他越疼。

怎么办,就医吧。

刻诊,见患者长得十分羸弱,看样子体格很不好。医家就问,患者除了脚疼,还有啥别的毛病没有。

患者就说了,这么久以来,食欲不振,手脚发凉,而且腹部总像抽筋儿一样挛缩疼痛。再有就是,常常痔疮出血。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就给患者开了一张方子。什么方子呢?就是上面提到的附子汤。

结果如何?患者用药以后,双足疼痛消失,腹部拘挛缓解,食欲也开始提升,可以走路。只不过,痔疮出血的事儿还有。后来,医家投黄连解毒散,把痔血的问题也解决了。

这就是医案的大致经过。

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这个患者为什么在服用附子汤之后,有这么好的疗效。

首先呢,我们得认识一下,这个附子汤最初是干啥的。

我跟你讲,它最初应对的是阳虚寒湿痹症。

啥意思?就是说,这个人,素体阳虚。身体筋骨没有阳气的支撑,寒湿不化,就会滞留在筋骨肌肉关节处。于是,患者就骨节疼痛。由于阳气大虚,所以患者常常手足发凉,后背恶寒。看舌脉,主要是脉沉无力,舌苔白滑。阳虚,所以脉沉。寒湿不化,所以舌苔白滑。

所以说,这个附子汤,主要治疗的就是阳气不足的人,骨节冷痛。脉沉、后背寒、骨节疼痛、手足凉,是用方的辨证要点。现代中医临床,常常用它治疗风湿、类风湿。

那么,这张配伍,用在上文医案里,是不是合适呢?

当然合适了。你看,此人手脚冷,这是阳气不足,温煦失当。两脚疼痛,那是寒湿郁滞筋骨关节,令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脾肾之阳不足,运化失当,所以患者食欲顿减。寒邪主收引。所以当阴寒内盛的时候,患者腹部就感觉到拘挛疼痛。

你看,这不是顺理成章吗?

正因为患者符合阳虚寒湿痹证的辨证要点,所以,就用附子汤来治疗。我们再看一下此方的原貌:

制附子18克,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

其中,制附子和人参大补阳气。白术和茯苓健脾益气。芍药缓急止痛,并能制约附子辛燥之性。当然,这里的附子,必须要先煎。因为它理论上说是有毒的。哪怕是制附子,也要小心谨慎。

总而言之,通过这个附子汤,可以一改患者素体阳虚、寒湿凝滞经脉的状态,令我们的身体如拨云见日一般,重新沐浴阳气。阳气所及之处,疼痛、发凉、畏寒之感,全都消失了。

读者朋友,文老师水平有限,时间也有限,关于这附子汤的临床验案,我还有很多,无法及时给您解读。您要是感兴趣,就去找这方面的医案来反复琢磨、研读。你越是见得多,思路就越宽广,对这些经方的理解,也就越深刻。你只靠文老师讲的这些东西,真的只是九牛一毛、杯水车薪啊。

好了,这个事儿,我基本就给你说这么多。患有风湿、类风湿朋友,如果你自己也感觉类似附子汤证,那我建议你就去看中医。你放心,任何一个中医人,只要认真研习过伤寒论,就一定会对此类病因病机烂熟于心。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科学借鉴运用附子汤,最后应该会实现较好疗效的。

全文完。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