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奔驰以VISION EQXX之名,造一座未来之城|大周说车

汽势Auto-First|周光军

朔尔茨访华当晚,“梅赛德斯-奔驰VISION EQXX科技艺术展”在798开展。可以理解为巧合,也可以理解为应景,甚至可以上升到中德建交50年的礼物。都可以的。

我倒是以为,奔驰是以VISION EQXX之名,造一座未来之城。在“全面电动”上的再下一城。

这回奔驰动用了798创意广场的多个展馆,室内室外兼具那种。从130多年前奔驰作为汽车发明者的“奔驰一号”展车,到没有任何污染的VISION EQXX概念车,几个展馆无缝对接“一镜到底”,像穿越百年的时空隧道,创联起汽车工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一辆奔驰与青铜马的英雄惜英雄,用废弃渔网制成的车用零部件,满是绿植的主题展区别有洞天像是莫奈的花园,声光电做成的风动实验室仿佛是从斯特加特搬过来的,穿越激光隧道映入眼帘的,即是那辆续航超过1000公里跑过欧洲多国的VISION EQXX,尽管还是概念车,却早已久闻其名。

以VISION EQXX为主角,一轴四空间。展览以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奔驰一号”与艺术家王伟的青铜马雕塑作品《伫》为引,揭开奔驰引领人类出行方式新思的篇章。一条时光隧道囊括了136年中的多款梅赛德斯-奔驰概念车代表作,呈现品牌在历史长河中对科学技术的不懈求索,述说汽车工业的开启者、引领者与探索者永不磨灭的创新激情。“源生”、“仿生”、“风生”、“共生”四大主题空间,通过多元媒介互动,以艺术形式解构梅赛德斯-奔驰VISION EQXX概念车,步步深入,破解关于未来的XX可能。

展览本身,不囿于科技与艺术一体两面的哲思,更蕴藏着天地万物与人的并生共存。“源生”空间营造丛林之境,勃勃生机勾勒出VISION EQXX概念车研发过程中,所采撷的自然灵感与创新可持续材料,一切源于自然,又归于自然。漫步“仿生”空间,随巨幅环绕屏幕中的帝王蝶与北极燕鸥自在游弋,一窥工程师从自然中掌握的能效密码。大量生物网格结构的力学形态与原理为工程师赋予灵感,通过仿生学铸件,实现轻量化与高强度的绝佳平衡。“风生”空间中巨大的旋转风洞,回溯了奔驰1943年即开始进行汽车风洞实验的历史足迹。对空气动力学的不辍探索,积累成就概念车0.17的惊人风阻系数,逐风无形。

科技与艺术美美与共的初衷体现在,奔驰VISION EQXX概念车揭幕时与蔡国强数字艺术的“行云流水”的交会对接,“满天焰火”映照VISION EQXX,这是技术与艺术的相得益彰。

曾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视觉特效艺术总设计的蔡国强,受奔驰之约,首度尝试在真实的烟花中穿插数字化烟花:CG呈现的爆破线条蜿蜒起伏,穿梭在白天烟花丛中,传递行云流水的意象,将东方自然美学的意蕴呈现于当代艺术语境中,令艺术家对于科技与艺术、人类与自然、瞬间与永恒的共同探索与品牌的目标紧密呼应。据说,这是蔡国强首次为一个品牌创造单独的作品。

展览的主角VISION EQXX概念车,更是“全面电动”大背景下,奔驰史上能效最优的车型。圆润车头与修长车尾模仿了水滴的形态,造就0.17的超低风阻系数以优化能效。900伏高压电池组的电驱系统,以495千克的超低重量,可实现接近400瓦时/升的惊人能量密度,更能够将95%的电池能量直接传递给车轮。车顶117个太阳能电池板,可为长途旅行储备相当于25公里的电量。此前,VISION EQXX作为概念车,两度刷新自己创造的纪录,一次是在今年4月完成了单次充电续航超过1000公里的能效挑战,一次是在6月的长途旅行中,更实现了单次充电续航1202公里、百公里能耗低至8.3千瓦时的非凡表现。

以更少的能量、获得更高的续航;以对大自然更小的影响、换取更加豪华的产品和便捷体验;以更少的浪费,满足个性化的电动出行场景,是电动化时代背景下,奔驰以VISION EQXX之名,为自己立下的标准和要求,不是达标,而是高标。

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杨铭(Jan Madeja)说,VISION EQXX概念车,不仅是一部概念车型,更是奔驰一次对未来构想的科技探索。通过VISION EQXX概念车,奔驰致力于实现豪华出行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共生。

这哪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展览,这简直就是造一座未来之城。走出展馆,寒气逼人,月光像探照灯一样铺满整个大地,有光就好。就像是展馆里的那些未来。

搜索建议:
热议

 西溪花朝节游记作文

西溪花朝节游记作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展开)

热议

 王愿坚

王愿坚,1929年出生于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中国电影编剧、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报社编辑、记者。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1959年,出版十年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