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小伙种见不得光的菜,一棚卖两万,年赚1000多万,他是怎么做到的

小伙创业不走寻常路,他的致富宝典不能见光。靠着敏锐的商业嗅觉,他赚到了别人赚不到的钱,一年营业额就达到了1000多万元。这种见不得光的植物究竟是什么?

这个正在夜色下忙活的男人叫王胜辉,是定州人,他的工作只能在晚上进行。为了防止这些植物见光,他建造了一个无光的生长环境。这些植物要在黑暗的环境下待够22天,才可以采摘,而采摘后的植物也要避免与阳光的接触,然而就是靠着这种植物,王胜辉一年狂赚1000多万元。

原来这种植物就是蒜黄,它如果接触到光线,就会长成蒜苗,所以只有避光生长。1斤的大蒜就能长出3公斤的蒜黄,所以蒜黄更受种植户们的喜爱。

王胜辉的家乡家家户户都以种蒜黄为生,所以自打懂事起,他就靠拉大蒜维持生计。他本以为自己的生活会一直平静如水,然而就在2008年,一个机遇改变了他的命运。

同村的一个人想要和他一起合伙做蒜黄生意,那人提出只要王胜辉能把蒜黄在武汉的市场打开,那人就将蒜黄的利润分他一半,在金钱的诱惑下,王胜辉同意了。

王胜辉拉着20吨的蒜黄去到了武汉市白沙洲最大的农副产品大市场,他觉得只要能打开这里的市场,那么以后就不会愁销路。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推销蒜黄比种植蒜黄更难,王胜辉在农贸市场转悠了好几天,没有一点收获,看着乡亲们辛苦种的蒜黄天天被倒掉,他心急如焚。

这时王胜辉注意到市场上蒜黄最大的经销商涂春华,他想着要是能与涂春华搭上线,那这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但涂春华他有自己固定的货源,所以去王胜辉那里拿货拿得就很少。

于是王胜辉决定上门拜访涂春华,让他看到自己的诚意,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不过王胜辉没有放弃,他靠着经验积累的三串数据,能准确预测蒜黄市场价格的波动,这让涂春华刮目相看,也让涂春华主动和他达成了合作关系。

蒜黄的市场打开了,但2011年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有一次一个经销商表示,如果王胜辉的蒜黄质量再提升不上来,就会和他终止合作,这让王胜辉犯起了嘀咕,蒜黄哪里出问题呢?

原来王胜辉收购蒜黄的时候是按照长度定价的,于是种植户们为了多赚钱,就把蒜黄的采收期延后了好几天。然而正常采收的蒜黄可以存放8天,而超期的蒜黄放一天恐怕都会出问题。

为了稳住客户的心,王胜辉立马去了唐山,重新收购蒜黄补发给客户,然而就是这次唐山之行,让王胜辉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原来唐山种植蒜黄采用的是现代保温大棚,种出来的蒜黄不仅产量高还质量好,而定州这边一直都是老式的土棚,这让王胜辉产生了危机感,如果不马上进行变革,蒜黄的市场很快就会被唐山霸占。

回到定州后,王胜辉拿出自己四十多万元的积蓄,与两个人合伙凑了100万,承包了8亩地,建起了25个大棚种蒜黄,因为有了之前的教训,王胜辉这次严抓质量问题,所以只用了45天,他就赚了70多万元。

然而赚大钱的路并没有维持太久,在2013年的时候,因为王胜辉种的韭黄比正常的韭黄矮,产量又少,这让王胜辉很是担心,他开始全国各地寻找答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蒜黄长不大的原因找到了。

原来先把大蒜培育成发芽,再种到棚里就会错过黄金生长期,不仅拉长了生长周期还导致了质量下降。但经过改良后,王胜辉的蒜黄一年就售出了200万。

就在王胜辉生意越做越红火的时候,一次在和黄峰林的洽谈中,让他的财富版块又扩大了一块。黄峰林告诉他,每年他所花费的运输费都可以再开一项业务了,为什么不考虑在当地置办公司呢?王胜辉听了后觉得他说的在理,于是他立刻就开始寻找解决办法。

王胜辉想在武汉直接建立蒜黄培育基地,只不过武汉仅有两个月达到了蒜黄的种植标准。但王胜辉没被打倒,他不仅要在武汉种蒜黄,还要种植反季节蒜黄。

一个外地人想要在武汉立足地谈何容易,于是他就想和黄峰林合作一起吃下这块蛋糕。他怕黄峰林不答应,于是提出赚的第一年的利润都给黄峰林,如果赔了自己给黄峰林出钱。黄峰林被王胜辉的诚心打动,两人开始了合伙。

因为王胜辉对种植蒜黄经验丰富,又对温度的把控到位,所以在他的严格把控下,种下大蒜的两个月后,蒜黄就长出来了,而且蒜黄的质量还很好,即使运到市场上依旧很新鲜。

王胜辉的蒜黄一上市就收获了消费者的喜爱,而且他还将韭黄做了分类,把定州的蒜黄售出中高端人群,武汉种植的蒜黄按照精品售出,满足了各级消费者的需求,蒜黄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000万。

王胜辉用自己的成功为后人提供了借鉴经验,他勇于创新,大胆变革,成功于他来说只是时间问题。

看了王胜辉的创业故事,你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搜索建议:
热议

 让18座城市的购物中心共同“变绿...

当前,在碳中和背景下,时尚、餐饮、美妆等行业纷纷尝试“绿色转型”。购物中心作为承载居民美好生活的第三空间,以及承接零售业态的重要线下终端,近年来深度践行绿色商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