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中国好声音历年来有过哪些“无效创新”?

《中国好声音2022》已经开播好几期了,从收视数据来看,基本是持续走低的趋势。但说实话,一档音乐选秀节目能坚挺11年,依然能大张旗鼓地举办下去,也着实不易。

好声音这档节目落地中国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12-2015年,即第1-4季。这属于纯引进的模式。引进的是原产荷兰的《The Voice of Holland》;

第二阶段是2016-2017,即《中国新歌声》第1-2季。授权结束,“中国好声音”名称也陷入版权纠纷,节目被迫改版,并易名为《中国新歌声》,节目从引进变成了“原创”;

第三阶段是2018年至今,节目重新用回了“中国好声音”这个名称,且继续标榜原创。

回顾这11年来,由于第一阶段属于原版引进,在赛制模式上基本与海外原版没有区别。而从2016年至今,节目摇身一变,从引进节目变成原创节目。节目组终于可以自由调整节目模式和赛制了,也必须调整创新,要不怎么叫“原创”节目呢。

这6年来,节目方致力于研发创新,频出奇招,希望给观众带来更新奇、更精彩的体验。然而,最终我们发现,大多数创新举措的效果并没有他们预想的好,都没保留下来,成为了“无效创新”。

下面我们来盘点几项这样的“无效创新”。

1、导师坐“滑滑梯”

2016年《新歌声》第一季,节目不再花钱购买版权了,不仅名称不能用了,原版节目中最核心的创意——导师转椅也被更换,变成了导师坐着“战车”俯冲下来,就像小孩子坐滑滑梯一样。

节目组愿意改变这个核心创意,说明他们还是有意往“原创”方向努力的。但说实话,两个创意比起来,差距非常明显。

“战车”模式显得很刻意,冲下来那画面有点滑稽,俯冲而来对学员也构成一种心理上的压迫感;同时,冲下来与未冲下来的导师瞬间拉开了较远距离,对即时交流构成了阻隔,还有安全性方面也存在一定风险……

所以,这个导师坐“滑滑梯”的设计,只用在了《新歌声》的两季上,到2018年重新用回“好声音”的名称后,经典的导师转椅模式也同时回归,取代了“滑滑梯”。

2、转椅后的“魔镜”

2018年“好声音”回归,导师转椅回归,但节目组还是在转椅上搞了点“微创新”,那就是在转椅背面设置了一面“魔镜”。这是一块巨型手机屏幕,当学员登场后,他的心仪导师身后的这块屏幕会被点亮,并实时投射出心仪导师脸上的每一个表情。

说实话,这个“魔镜”设置还有点儿意思,不能算纯粹的无效创新。学员在演唱过程中,可以通过导师的微表情,来判断导师对自己的演唱是否认可,然后再决定是否坚持最初的选择。而被“窥视”的导师对此一无所知。

但这个“魔镜”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a、实时暴露了每一位学员的心仪导师。我想不是每个学员都愿意提前透露自己想选谁的,也一定有不少学员是没有明确心仪导师的,谁收留就去谁家;

b、多数学员在演唱时,其实是无暇顾及魔镜上导师表情的。登台的学员大都绷紧了神经,有的连眼睛都不睁的,你要他们通过微表情去揣摩导师的心思,这恐怕会令他们分心,从而影响发挥;

c、导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脸部微表情被放大呈现在所有人面前,这对导师也构成一种压力。本来导师坐在台上就有“演”的成分,被这样怼面拍并即时投射,对演技要求就更高了。关键是4个人谁也不知道谁被投射了,所以每个人时刻都要保持演技在线的状态,这很累。 

所以,这个“魔镜”设置也只用了两季,到2020年就不再用了。

3、导师之间“一键封麦”拉仇恨

2019年,《中国好声音》又上演了一个新玩法,叫“一键封麦”。也就是当多位导师为同一学员转身时,其中任意一位导师可以启用“一键封麦”的权利,将另外一位导师封麦并令其椅子转回去,以利于自己争抢到该名学员。

不得不说,这个玩法是真好玩,但也真的很“欠揍”啊。大家各凭本事争取心仪学员,眼看学员要被我收归麾下了,你一键就把我给转回去了,你说气人不?这种排挤对手的手段,太阴暗了!

当然,每个导师都有且仅有一次这个权利,大家是公平的;但这个权利使用起来,真的挺容易在导师之间拉起仇恨呀。这也可能让一些双向奔赴的导师和学员被活生生给阻断了,太残酷。

此外,把自己转椅的按键掌握在别人手上,这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比如某次A导师正在跟学员侃侃而谈,人都没坐稳,突然被B导师启动按键给转回去了,差点把A导师给甩飞了。

所以,“一键封麦”功能仅在2019年使用后就被弃用了。

4、四大四小导师配置

2021年,来到《中国好声音》的第十个年头。这一季赛制的最大变化,是破天荒地引入了四位助教。

这四位助教分别为张碧晨、吉克隽逸、吴莫愁和黄霄云,都是从这个舞台走出去的佼佼者。她们分别跟随一位大导师,共同组成了四大四小共8位导师的一个庞大阵容。

这个创意还是挺有创意的。

首先,小导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协助到大导师,也为节目增加了一些看点;

其次,这也算是对张碧晨等过往优秀学员的一个肯定和提携,同时给新学员形成一种激励作用。

但缺点呢?

首先,四大四小的阵容坐在台上,显得人多嘴杂,场面有点乱,一人一句也无形中占据了更多的交流时间,而压缩了学员的表演时间;

其次,四大导师真的很需要助教吗?除了女导师那英可能有张碧晨在她身边会好点,其他三位男导师我认为是并不需要助教的。甚至有时他们还要照顾到小导师而给自己增加一些麻烦。比如汪峰,去年因为黄霄云选择了壮煜亮,汪峰为此迁就了她好久。

所以,为大导师配置四位助教的这一模式,也只试用了一季,今年就没有用了。

5、两位吃瓜的“青春导师”

今年的好声音,取消了去年的四位助教,却新增了两位“青春导师”。一位是黄霄云,一位是希林娜依·高。

虽然都是小导师,但这两者的存在不可同日而语。去年的“助教”,真的就是助教;可是今年的“青春导师”是什么呀?这不就是两位吃瓜群众吗?

这么多期节目以来,她们干了什么?好像就拍了一位说唱的学员。因为这位学员没导师转身,她们出手挽救了一下。可送他上台再次PK时,仍然被淘汰了。

大部分时候,两位青春导师就是跟普通观众一样在看学员唱歌,看导师抢人,全程也没几个镜头。她们的存在,对节目有多大意义?

毫无疑问,今年的青春导师,比去年的助教更为鸡肋。我敢保证,《中国好声音2023》绝对不会保留这个职务了。

总的来说,6年以来,好声音团队一直在赛制创新的路上呕心沥血,研发出了一个接一个新举措。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支撑节目走到今天的,不是这些“微创新”,而是这档世界级音综的原生模式。而这些“微创新”大多在试用后就被抛弃,成为了无效创新。

这就好比当前的华语音乐市场,很多人都愿意把精力花在改编别人的作品上,却沉不下心去做一件自己的优秀原创作品。

如果这世界上原本就没有《The Voice of Holland》,中国的好声音团队,能靠这种不辞劳苦的改编精神,做出一档真正原创的《中国好声音》吗?

搜索建议:
热议

 自动离职上个月的工资还有吗

一、自动离职上个月的工资还有吗劳动者自动离职,其上个月的工资用人单位是应当支付的,如果用人单位拒绝支付的,劳动者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举报或者申请劳动...(展开)

热议

 中秋在东方,美景美食不负佳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又是一年团圆夜浓浓的乡味乡情浮现在脑海中花好月圆迎中秋,佳节难得相重逢九月的中秋节与教师节撞了个满怀今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