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论语雍也篇第六》主要讲什么(1/2)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朗读】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的,记载了孔子一生主要的言语和事迹。编者将《论语》分为20篇,共492章,大约两万五千字左右。每一篇有一个篇名,这一篇的各章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展开的。所以我们要深刻理解论语中的话语和蕴含的哲理,首先就得要弄清楚每一篇的脉络和主题思想。

《论语》的第六篇叫《雍也篇》,共30章。与上一篇《公冶长篇第五》是姊妹篇,两篇都是评价人的得失,但有什么区别?从公冶长和冉雍这两个人的角度来分析,就可以看出端倪。其一,公冶长受到冤枉坐过牢,冉雍没有受到过误解。其二,公冶长终生治学不仕,是一个普通的君子。冉雍有君王南面之才,有非凡的政治才干。那么我们大概就清楚了,第一个区别,《公冶长篇》中的人大多受到过质疑,有点平反的味道,而《雍也篇》中的人大都是正面形象。第二个区别,《公冶长篇》偏重于个人的修养,而《雍也篇》偏重于治国为政之道。下面我们依次梳理一下各章的衔接关系和哲理。

第1章,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孔子赞赏冉雍有经天纬地的帝王之才,是在鼓励他,让他打消自卑的念头,立志做一番大事业。也是提醒那些在位的人改变观念,在选拔人才时,把目光转向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这样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第2章,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上一章孔子赞赏冉雍有君王之才之德,那他有什么治国平天下的才能?论语编撰者紧接着就展示了孔子和冉雍的一段对话,通过谈论子桑伯子的执政措施,具体展现冉雍的执政理念。

第3章,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孔子对颜回大加赞扬,主要从“不迁怒、不贰过”两个方面展现颜回的“好学”。

第4章,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yǔ)”。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作为当政者和领导者,要关心下属及其家人的生活。为人处世,要关心他人,但要奉行救急不救穷的原则。上升到社会国家的分配制度上,要均衡社会财富,不使民众的贫富差距过大,维持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论语编撰者通过展现冉子为子华母亲请求补助这件事,一下子就阐述了这么多道理。

第5章,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上一章说要均衡社会财富,但不是绝对的平均,而要按劳分酬多劳多得,本章就阐述这个道理。

第6章,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仲弓出身卑贱,其父形貌也很猥琐,很多人看不起仲弓,导致仲弓有很深的自卑感,所以孔子便时常给仲弓打气。延伸到为政上,孔子呼吁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7章,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上一章孔子鼓励出身不好的仲弓要有信心,其实不仅要有信心,更要有恒心。在孔子的学生中,颜回不仅最好学,而且最能持之以恒。

第8章,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孔子全力向季康子推荐自己三个学生的长处。

第9章,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上一章说领导者要善于发现人才量才而用。但人才也有选择领导的权利,本章赞扬了闵子骞的高洁人格。

第10章,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前几章说,人不仅要有信心,而且还要有恒心,但也不能保障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孔子一生所害怕和谨慎的有三件事,一斋戒,二战争,三疾病。既要敬畏天命,也要积极勇敢进取,即使遭受再大的挫折磨难,也不能由此丧失信心改变信念。

第11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前几章说,要有志于道,就要既有信心又要有恒心,但也没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只有从内心里安贫乐道并以苦为乐,才能够坚持到底,只有颜回才是这样的人。

第12章,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上一章赞扬颜回能坚持到底,但现实世界中大多数人却画地为牢畏难不进,连孔子的高徒冉求也不例外。

第13章,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上一章孔子批评冉求做事畏手畏脚画地为牢,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人们舍不得乌纱帽,舍不得丢掉舒适的生活。所以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世界观的思想问题,你到底要追求什么?论语编撰者引用孔子对子夏说的话,来阐述这个深刻的哲理。

第14章,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上一章说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既然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那么不管是身为领导还是作为下属凡事都要正大光明。

关注公众号“把经典还给老百姓”,跟着张武忠老师学习《论语》、《道德经》、《周易》等国学经典。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

搜索建议:《论语雍也篇第六》主要讲什么  
热评

 建材市场价格持续走低

2022年7月14日星期四在建筑钢材市场:近段时间,全国多个主要城市的20mm三级抗震螺纹钢均价为4090元/吨,与上个交易日比较下跌了49元/吨。短期来看,一...(展开)

热评

 心中的梦想

心中的梦想心中总有一根刺,刺得我在夜里辗转难眠,无法呼吸;心中总有一根刺,把承载梦想的气球戳破,梦想破裂;心中总有一根刺,像擦不掉的汙渍,挥之不去……。聆听,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