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与前长孙无忌的关系(唐太宗怎么说服长孙无忌)

誉满天下,谤亦随之这句话用在长孙无忌身上真的很贴切。就在他被唐太宗钦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之后没多久,就有人秘密进谏太宗,认为长孙无忌权宠过盛,骄傲志满,不利于君臣团结和社稷稳固。这时,唐太宗显示了他作为一代明君的宽大胸怀。他不但没有怀疑长孙无忌,而且还将密表出示给长孙无忌,以表明君臣无猜。同时,唐太宗又召集群臣,给大家上政治课。他对群臣说:我孩子年幼,长孙无忌于我有大功,他就像我的孩子,疏间亲、新间旧,这些离间的言论我是不会采信的。在大臣面前亲口强调长孙无忌的功勋以及自己对全体功臣的信任。

此时的长孙无忌,既兴奋,又恐惧。兴奋是因为自己遇上了一个前无古人的明君,这个人对他可谓是推心置腹。恐惧,是因为他深深明白什么叫物极必反,他很清楚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他内心泛起的波澜,一阵阵敲击着他,提醒着他。于是,他下定决心辞职。他上书太宗皇帝,请求辞去相位。唐太宗态度坚决,不允许他辞职。长孙无忌又请长孙皇后帮忙劝说太宗允许他辞去相位。唐太宗无奈,只得解除了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之职,改任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是文散官的最高者,品级为从一品。虽然仍旧显赫,但权力大大削弱。

长孙无忌的治国之道

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下旨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位列三公。对此任命,长孙无忌极力推辞,他上表请辞,被太宗驳回。他又请舅舅高士廉帮他说情。长孙无忌甚至以死相逼:臣幸居外戚,恐招圣主私情之诮,敢以死请。但这次唐太宗也非常坚决,他给长孙无忌的答复是:我任官以才行为准则,若无才行,即是至亲也不虚授。我用你,是取你才行,和你的外戚身份无关。唐太宗还对高士廉等人说: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公等所知,朕故委之台鼎。唐太宗又特意撰写了一篇《威凤赋》赏赐给长孙无忌,把无忌比喻成一只凤凰,追思自己创业之艰与无忌的佐命之功。由此可见唐太宗对这位郎舅是多么的倚重。长孙无忌也不负重托,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敢于直谏,对于贞观之治有大功劳。他曾总结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进谏太宗: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傥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据此,即不惟天道,实由君君臣不相匡弼。太宗深以为然。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封十四位功臣为世袭刺史,长孙无忌也在受封之列,被封为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

对长孙无忌来说,这是极大的荣耀,但是,长孙无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为世袭刺史制度弊大于利,从长远来看,于国、于民、于功臣都没有好处,于是联合房玄龄等功臣联名上书,请求停止分封世袭刺史。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停止分封。长孙无忌等人的意见,对于维护国家安定统一防止分裂割据具有积极意义。

搜索建议:唐太宗与前长孙无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