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陶华碧的烦恼:大儿子败家、小儿子砸招牌,可怜我75岁还在硬撑

1997年,陶华碧一手创办了“老干妈”辣椒酱,现如今这个品牌已经走过了24个年头。

一瓶几块钱的辣椒酱,曾一年卖出6亿瓶的天文数字。

奇迹般创造出90亿元的财富帝国,谁能相信它的缔造者竟然只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女人。

陶华碧可谓是一个传奇!

很多人认为陶华碧给自己的辣酱品牌起了一个好名字,殊不知“老干妈”真正的由来只有两个字。

“善良!”

陶华碧以前并不是专门做辣椒酱的,而是做凉粉的,42岁那年她开了一间不足十平方的餐馆。

这家小餐馆专门卖凉面和凉粉。

因为量大实惠,陶华碧的凉粉生意做得十分兴隆。

不过大多数顾客喜欢去陶华碧餐馆吃饭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经济实惠,还因为喜欢吃她自制的风味辣酱。

那个年代生活条件不好,餐馆周围有很多穷学生吃不上饭,眼巴巴的在餐馆门口转悠。

陶华碧看到后心里很不好受。

她就把那些穷学生拉到店里来,让他们免费吃自己的凉粉,再给他们配上一点辣酱。

不仅如此,陶华碧还给那些孩子们缝补衣服,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周到妥帖。

孩子们感恩陶华碧的帮助,又觉得她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于是纷纷喊她“干妈”。

谁曾想,

这声“干妈”不仅温暖了人心,还成就了一份伟业。

正所谓:“人生当苦无妨,心怀善良,总有良报,善良终将成为人生路上一道最美的风景。”

陶华碧原名陶春梅。

1947年出生于贵州遵义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陶华碧出生前上面已经有了七个姐姐,父亲期盼着第八个孩子是一个男孩,没想到还是个女娃娃。

两个大人,八个孩子。

一家十口人,就是十张嘴等着吃饭。

父亲愁坏了这哪能养得起,不过好在几个孩子都很懂事,没事就上山采草药、挖野菜。

在八个姐妹中,陶华碧最心灵手巧。

她把野菜和辣椒放在一起,做成辣酱沾馒头吃,没想到做出来的味道竟然相当的不错。

一家人吃饭时都抢着吃。

因为家境贫寒,陶华碧从小没有读过一天书,她唯一认得的三个字就是自己的名字。

而这三个字还是在公司成立后,必须要她亲笔签名的情况下,她练了很久才学会的。

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她20岁。

陶华碧20岁那年认识了在地质队工作的丈夫,两人结婚后,她过了一段衣食无忧的生活。

可没过几年,丈夫就因病去世。

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和一大笔待还的医药费。

婆家担心儿子的债主会找他们讨债,干脆就与陶华碧划清了界限,从此断绝了关系。

世态炎凉,不过如此。

不过陶华碧没有抱怨、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她咬牙为两个儿子撑起了一个家。

为了生计,陶华碧做过各种工作,她摆过地摊、卖过豆腐,她还去工地抡过大铁锤。

只要能赚钱她什么苦都能吃。

为了省钱,陶华碧在打工时每顿饭也是吃自制的辣椒酱蘸馒头,有时她还会分给工友一点。

味道独特的辣酱让工友们赞不绝口。

有的工友也会根据口味给陶华碧提出意见,陶华碧在下次做的时候,就会进行改进。

在陶华碧最困难的时候,很少有人对她伸出援手,但会有人在她摆摊时驱赶她、歧视她。

面对别人的耻笑,陶华碧不屑一顾。

她说:“我靠自己的努力挣钱,我觉得很光荣和自豪,总比吃劳保、好吃懒做要强。”

后来,为了给孩子积攒学费,陶华碧试着自己炒一些辣椒酱去街上卖,她本以为卖不出去。

却不料街坊邻居们都很喜欢。

攒了一点钱后,陶华碧租了一个十分简陋的小店面,做起了卖凉粉和凉面的小生意。

说是小店面,其实和路边摊没什么区别。

陶华碧卖凉粉时,经常会把自己做的辣酱搭配着送出。

没想到辣酱竟然比凉粉受欢迎,很快她就送不起了,无奈之下,陶华碧只能半买半送。

再后来,辣椒酱竟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

许多南来北往的货车司机,也跑到陶华碧的餐馆里买辣酱吃,对他们来说辣酱配馒头再好吃不过。

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司机,往往因为买不上而败兴而归,甚至扬言:“没有辣酱吃不下饭。”

老顾客一看这种形势,就好心给陶华碧出主意:“你辣椒酱卖得那么好,还卖什么凉粉啊!”

一语点醒梦中人,陶华碧立马调整经营模式,她在1994年关闭了凉粉店转卖辣椒酱。

1997年陶华碧正式办起了辣酱加工厂,为了有辨识度,她把自己的照片放在瓶子上。

辣酱的名字就叫“老干妈”。

工厂成立初期只有40多个员工,陶华碧身兼数职。

当时生产都是手工操作,切辣椒时把人辣的眼睛睁不开,工人们都不愿意干这个活。

陶华碧就亲自上手,她一边切一边不停地说:“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这样就不觉得辣了。”

员工看老板都亲自上阵,也都没人再抗拒这份苦差。

她对员工也实行亲情化管理,让他们感到家庭般的温暖,哪怕在工作也能有归属感。

虽然陶华碧大字不识一个,但她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特别强,工厂被她管理得井井有条。

陶华碧做生意很有自己的一套。

她说:“我不欠别人一分钱,但别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钱。”

不论是采购辣椒还是玻璃瓶,陶华碧从来不欠账,拿多少货给多少钱,当然她对客户也是同样的要求。

因此她的资金回转率超乎寻常的高。

陶华碧还专门派人去一些知名企业学习管理经验,她的坚持和努力换来了丰厚的回报。

凡事吃过她辣酱的,没有不回购的。

后来“老干妈”越做越大,有人鼓励陶华碧融资上市,她一口回绝:“我坚决不上市,那是骗别人钱。”

在陶华碧看来,她只要把辣椒炒好,把自己会干得做好,这就够了。

不过“老干妈”从原来的小作坊做成了大公司后,一切要走正规,凡事都需要制度。

不仅如此,陶华碧还时常收到当地会议的邀请,让她准备稿子,上台为大家做演讲。

这可把陶华碧难住了,她大字不识一个,让她写发言稿,无疑就是“赶鸭子上架。”

陶华碧渐渐感到应付不来。

在她看来,写字读稿子,比剁辣椒要难多了。

这时候陶华碧的大儿子李贵山知道了母亲的难处,他决定辞掉自己原来的工作,去母亲那帮忙。

李贵山亲自为“老干妈”树立了规章制度,并手把手教会了母亲在文件上签自己名字。

而李贵山则成了公司的第一任总经理。

在母子俩的联手下,“老干妈”的产值高达几十亿,每年都是贵州省的纳税第一名。

成为可以肩比茅台的贵州知名品牌。

陶华碧还因此获得了当地嘉奖的“贵A A8888”的车牌,车牌亮眼名气更是旺上加旺。

功成名就,陶华碧也产生了退居幕后的想法。

2014年,陶华碧将股份分给两个儿子后退居二线,安心在家颐养天年。

陶华碧说什么也没想到,自此“老干妈”就走向了下坡路。

陶华碧的大儿子李贵山心高气傲,不满足母亲留给他的产业,他野心勃勃想涉足更多领域。

只可惜他却没有继承母亲的经商头脑。

李贵山虽然投资了很多项目,但大多数都是只赔不赚。

可他不仅不吸取经验,反而越挫越勇,甚至还朋友的怂恿下,开始投资房地产项目。

结果李贵山因为对地产行业一窍不通,再加上和合伙人意见不和,导致项目无法正常运作。

折腾十多年,竟没有一年不亏损。

甚至还搞出一堆烂尾楼。

从2013年开始,就有700多位烂尾楼楼主跟李贵山打官司。

理由是:拖欠工程款和无法办理房产证。

短短几年时间,李贵山的公司就亏损了9亿元,他这波地产首秀也被媒体称为“败家之作。”

网友们纷纷调侃:“老干妈的儿子,不愁破产。”

陶华碧积攒了一辈子的信誉,让大儿子作没了一半。

人们常说:“有其母必有其子”,可是这话放在精明能干的陶华碧身上,却不灵了。

大儿子“坑”了陶华碧一把没完,小儿子这边“坑”得更狠。

早在陶华碧退休前,她就安排好了两个儿子在公司的职责。

大儿子主外、小儿子主内。

不过在股权分配上老大占了46%,老二占了51%,由此可见陶华碧对小儿子的重视。

但很可惜,被陶华碧寄予厚望的小儿子并没有让她如愿,反而把“老干妈”经营得一团糟。

要知道,“老干妈”的灵魂就在于辣椒。

有的供货商就曾经因为卖给陶华碧的辣椒不合格,因而导致双方再没有了合作关系。

而陶华碧的小儿子李妙行,却为追求成本把贵州辣椒,换成了影响口感的其他辣椒。

利润是有了,但味道变了,随之而来的是销量大幅度降低,看似节约了成本实则得不偿失。

“老干妈”口碑更是一落千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陶华碧悲催的不仅如此。

2017年,有人在超市发现了一款与“老干妈”极为相似的辣酱,从口感到包装几乎一模一样。

后来经过调查才发现,是“老干妈”以前的一个员工,将配方偷偷泄露给了竞争对手。

这一下直接导致公司损失了一千多万。

2019年,“老干妈”厂房又因为失火,导致三分之一的产能受损,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指向。

老干妈离不开陶华碧。

而陶华碧的两位继承者确实难当大任!

眼看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要“败”在两个儿子的手里,陶华碧真是有苦说不出。

最终她不得不顶着75岁高龄的压力再次出山。

弄清楚事情缘由后,陶华碧第一件事就是向消费者道歉,然后重心整顿了公司管理系统。

而那些味道“不纯正”的老干妈则直接被收回,统一做了处理。

即使陶华碧一系列的做法挽回了一些局面,但如今市场上的辣酱层出不穷,早已不是“老干妈”的天下了。

现在陶华碧也加入到了直播带货行业。

只不过她是以“背景板”的方式出现在直播间。

曾经一直秉持着“不融资、不上市、不做广告”理念的老干妈,也不得不顺应潮流了。

不过“老干妈”作为一个头部辣酱、国民度极高的品牌,直播间的销量仅有几十万单而已。

这个成绩只有用四个字形容:“不尽人意。”

前段时间,在贵州省公布的2022年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中,“老干妈”竟然跌出了前十。

要知道,“老干妈”可是贵州的一张活招牌啊!

只能说:商场如战场。

老干妈之所以变成今天这样,无非有两个原因。

一是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各大企业纷纷开通线上销售的时候,还坚持线下发展。

以至于错失了好时机。

二是两个不争气的儿子,给“老干妈”带来了摧毁性的后果。

其实陶华碧早年的经营理念和教子之道一直被人津津乐道。

她说:“我教育儿子好好做人,好好经商,不要入股、控股、上市、贷款,只有这样子子孙孙才能做下去。”

可陶华碧精明一时,却没想到最后被儿子们“坑了”一把,孝子也成了“败家子”。

江山易打,不易守。

像陶华碧这么大的老年人早已经过上了舒服的退休生活,跳跳舞、打打牌,带带孙子。

但她却还要在75岁高龄硬撑着。

只是不知道等陶华碧退休以后,谁才能扛起“老干妈”,而老干妈将来又何去何从呢?

关注公众号

回复:“抽奖 ”抽宠粉福利!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