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为上海留下巨额遗产,这位世界传奇刚刚辞世......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他,

蜚声世界,一代传奇,

为上海留下一份地标性的巨额遗产;

他,

爱国情深,无私慷慨,

为全中国留下一份独一无二的热爱;

他说,

希望把我拥有的永远留在中国,

可是刚刚,沉痛消息传来........

他,就是余德耀。

1957年,祖籍广东梅州的余德耀,

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父母开了好几家公司,家道殷实。

出生在这样一个富足的家庭,

他自小接受的教育是:

你永远是个中国人。

在他九岁那年,

印尼和东南亚其他国家掀起排华浪潮。

数百所中文学校被关闭,

课堂上不得教中文。

余德耀很着急,

我不会中文,怎能叫中国人?

为学中文,

他不断辗转各个地区艰难求学,

新加坡不让学,就去香港,

香港不行,就往内陆。

那个时候,十年运动正如火如荼,

可哪怕在云南的华侨农场求学,

这个本该在国外锦衣玉食的富二代,

他都坚持留下来。

读书期间,他接触到中国民歌,

还看了电影《刘三姐》,

这些属于中华文化的“符号”,

在他心里烙下鲜红炽热的印记。

27岁那年,

赴美深造农业经济学顺利毕业的余德耀,

接过父母参股的一家,

经营不善快要倒闭的农业公司,

他从其他股东手中买下全部股权,

自己独自经营。

不得不说,

他骨子里的商业天赋确实强大,

农业公司越做越大,

十年里先后两次上市,

尽管亚洲金融风暴和印尼暴动,

造成他欠债达3.8亿美元之多,

可凭借顽强毅力和超强能力,

他力挽狂澜,

将原本濒临破产只有25个人的小公司,

做到了拥有2万员工的,

印尼第三大农业巨头。

腰缠万贯,声望裕隆,

余德耀成为屹立世界华侨队伍中,

一位能力非凡的传奇企业家,

而这个时候,

他有了一个更大的“野心”。

深藏于心底多年的家国情怀,

在余德耀事业有成之际愈加热烈,

作为一名华侨,

一直热爱中国文化的他,

希望看到中华文化,

在印尼的传承和体现,

希望通过艺术,

把中国元素带入印尼社会,

于是他开始了“疯狂的收藏”。

那几年里,余德耀到处购买艺术品,

尤其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作品,

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包括岳敏君、方力钧、王广义、

张晓刚等“天王级”艺术家的作品,

在他看来,

这是中国第一代当代艺术最宝贵的创作。

余德耀说:“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史,

特别是八九十年代的一段,

我有比较完整的收藏,

这一批东西,

可以说是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宝藏。

这个历史阶段现在,

只有两个人有比较完整的系统性收藏,

第一个是希克先生,

第二个就是我。”

藏品达到一定数量后,

余德耀斥巨资在印尼雅加达,

建成了第一个私人博物馆:

余德耀美术馆,

数十位中国当代艺术家都来参加开馆展,

展览还请到印尼重量级人物:

前总统梅加瓦蒂女士。

这座充满中国文化力量的美术馆,

成为艺术碰撞的标志性建筑。

2010年,余德耀在收藏界异军突起:

他以669万美元,

竞得当代艺术家张晓刚1992年创作的,

《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

不惜耗费天价拿下这个作品,

他说:“我是中国人,

我希望这件作品留在中国。”

在艺术界不断“烧钱”的背后,

藏着他的勃勃“野心”:

“我要梳理的是,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

为了这样的目标,

他决定把美术馆带回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

中国。

回国办美术馆,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走了很多弯路,

碰过不少钉子,

好在上海伸出了热情的双臂,

为他提供了一个废弃的飞机库,

作为开设美术馆的场所。 余德耀没有辜负上海这个知音, 2014年1月7日, 上海徐汇滨江的“西岸文化走廊”, 余德耀美术馆正式落成。 从这一天起,

废弃飞机库迸发出了, 闪耀世界的崭新艺术生命。

2015年,他将兰登国际的“雨屋”, 带到上海 余德耀美术馆, “雨屋”, 是一个融合奇幻与真实的独特诗意空间, 这是它第一次在亚洲区展览亮相, 引发了上海艺术展排队之始。 2016年,经过余德耀努力争取, 在上海办成了, 世界上最大规模的, 已故雕塑大师贾科梅蒂的作品展, 这一次展览, 是 国与国之间最高规格的艺术交流活动, 是中法艺术交流的重要站点, 也是亚洲区唯一的一站, 参观者络绎不绝, 一夜之间, 将上海推向了艺术文化的顶端。 余德耀还举办了“安迪·沃霍尔:

影子”等重量级的国际性展览, 为上海大型国际展览建立了标杆。

而国内有句话这么说,

要想让一个企业家完蛋,

就让他去建馆烧钱。

余德耀收藏艺术品、

建美术馆的种种行为,

被有些人笑是“人傻钱多”,

一场展览下来,根本入不敷出,

再加上庞大的修缮费用,

纯粹就是费钱费时费力,

却还讨不了什么好。

余德耀对此从来不以为然,

他心中的文化追求至高无上,

金钱根本不能衡量。

他搞最烧钱的收藏:“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 可谓是这个时代, 极具影响但又最艰难的潮流艺术。 大型装置作品, 视觉极具震撼美感,制作投入大, 但一向缺乏藏家,缺乏市场, 有藏家戏言是“买得起,藏不起”, 因为其体量巨大,运输不便, 有时展览结束,

大量巨型装置完成使命后就会被拆毁。 可是余德耀为了让国内紧跟时代艺术,

一直为寻找存放这种大型作品的空间, 费尽心力财力, 他说: “我认为如果余德耀美术馆, 能够拥有学术性高、体量大、 且在其他美术馆不容易看到的藏品, 使国外的美术馆能够尊重我们。” “艺术的方方面面, 我们要有话语权。”

大型装置艺术从设计到实际运用。

灯泡云装置艺术

作为拥有数千件藏品的亚洲顶级藏家,

余德耀“收而不藏”,

他所有的藏品都慷慨面向大众,

落户上海二十年,

以上海为跳板, 他将中国艺术文化推向全球,

也以此为核心,

将世界的目光引向上海。

他说:

“在上海,美术馆是我唯一的事业,

而且余德耀美术馆永远不会走商业路线。”

他是世界上传奇的企业家,

也是世界上顶级的收藏家, 他还是一位大爱的慈善家。 2007年,余德耀成立了, 非营利艺术基金会 “余德耀基金会”, 通过收藏、美术馆活动、 赞助项目和学术项目等, 为西方和中国当代艺术, 创建一个交流平台。

经年来, 为了将中国艺术文化推向世界, 余德耀向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 美国布鲁克林美术馆、 新加坡美术馆等, 捐赠了一批中国当代艺术作品。 他说, “我认为这是一个艺术基金应该做的事情, 作为参与到国际艺术舞台上的一方, 我们有义务, 使中国顶尖当代艺术家作品, 进入西方那些值得尊重的美术馆。” 另外, 余德耀为曾经的知名调查记者邓飞, 所发起的中国儿童“大病医保”, 和“免费午餐”公益基金筹集大量善款。

他更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一颗中国心,

促使他和多位印尼华人企业家,

成立反歧视组织基金会。

在他们推动下,

印尼学校开始教授中文,

春节和孔子的生辰被定为国定假日,

孔教与佛教、回教、

基督教成为四大被认可的宗教。

而他在艺术界的卓越贡献,

让他成为享誉世界的大藏家。

2011年,

在国际艺术杂志《艺术+拍卖》评选的,

“当今艺术界最具影响力十大人物”中,

余德耀名列第八位。

2012年,

余德耀登上世界最权威艺术榜单,

且是前十名中唯一的华人。

2017年,

鉴于其在中法合作以及推动社会进步,

和人类福祉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法国政府特别授予余德耀,

“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这是法国的最高荣誉。

荣耀加身,

这是他为中华艺术迈出的一小步,

他永远只谈希望,

从不说一句自己的“苦楚”。

这些年长路漫漫,他一人独影阑珊, 在推动中华艺术文化前行的路途之上, 余德耀凭一己之力, 有时也觉得孤单, 但他依然在倔强地奔跑着,呐喊着。 他说: “有时候,一些西方朋友来中国看展, 原本是为了看他们西方自己的东西, 但是过来看到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展览, 他们都为之震惊。 所以作为当代人, 我们必须要有当代的文化。 作为一个华侨, 我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 让国际友人直接或间接地, 对中国当代艺术感兴趣, 我们的文化必须走到前面, 至少现在,我在做。”

他为此耗尽一切, 直到燃尽自己的生命...... 2016年,当上海余德耀美术馆, 那场享誉世界的贾科梅蒂展开幕时, 所有人都为此欢欣惊艳,

这是中国艺术文化界的骄傲盛事, 可那时却没有人知道,

余德耀已经被查出胰腺癌。 刚在美国做完化疗, 他发烧、呕吐,强忍着巨大的疼痛, 飞回上海参加开幕式, 他说,我不去,则“抱憾终生”。

他这辈子最大的希望,

是把自己的藏品永远留在中国。

他像布道般逢人便说,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博物馆,

都是从私人博物馆转化为公共博物馆的。

他的愿望也是将自己的美术馆化私为公。

可这也成了他最大的遗憾,

中国民营美术馆,

只有短短十几年历史,

相应的法规、政策远未完备。

患上癌症后,

他知道自己可能等不到那一天,

于是6年来,

他努力打造美术馆本土运营团队,

并寻求新的合作,

找到足够大的空间保存他捐赠的,

大部分中国当代艺术藏品。

这6年多艰难苦痛的日子,

他咬着牙到处奔波,

他不是为延长自己的生命在努力,

而是为了争取多一点时间,

来安排余德耀美术馆,

以及他所热爱的,

中国现当代艺术藏品的未来!

2022年3月初,

“奈良美智”大型个展如期开幕,

躺在病床的余德耀看到新闻,

顿时热泪滚滚:

“他们说很成功,说我们办的很成功......”

人间有情至此深,

奈何苍天无情!

他活在痛里太久太久,

2022年3月18日,

病魔还是夺走了他的生命......

“这个美术馆是上海的,是大家的。”

“余德耀基金会的收藏作品,

永远不能离开大中华区。”

这是他曾经的希冀,

也是他最后的请求。

斯人已逝,

余德耀却为上海为全中国,

留下一笔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他把自己私藏的90%的,

中国当代艺术史作品,

捐给余德耀美术馆成立的基金会;

他留下的上海余德耀美术馆,

是中国最具前瞻性的私人美术馆,

自开办之日起,

就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地标。

“建设美术馆本不是个人应做的事,

我偏偏不自量力地要做。

但我想,

我还是会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毅力,

再奋斗!”

“我是艺术赞助者,也是守护者,

但不是拥有者。”

收而不藏,慨尽天下,

爱国情深,热血难凉,

使命在肩,九死不悔。

他是心怀大爱的慈善家,

是背负着中国艺术文化,

匍匐行进的爱国者,

更是一个永远璀璨的中国人!

余德耀,

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伟大复兴路途上,

一座永恒的丰碑!

他值得全中国人记住!

一路走好!

END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