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墨能栽培山川之形,笔能倾覆山川之势,未可以一邱一壑而限量之也

【内容摘要】现今的中国画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现象依然普遍。为转变这种情况,作者在中国画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方法和手段,培养教师及学生的问题意识,以便通过问题意识的提升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就中国画教学中如何培养教师与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画 教学问题 意识培养 途径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师带徒”式的中国画教学,并在教学中运用以问题为基础的中国画教学方法,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极力推行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中,笔者试图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最终引领学生构建有效的学习方法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终身学习观念,以求得更为合理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问题成为主线,在教学中围绕问题来进行,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在中国画教学中将问题作为主线,其涉及的面有许多。所以笔者在推行以问题为基础的中国画教学方法时,把硏宄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对问题的硏究上,而这里所提及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贯穿始终,以不同的形式被运用。因此,以问题为基础也就成为此种教学方法的研究重点。

一、在中国画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各级教学改革都在倡导学校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的能力。国内外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及各种教学改革也层岀不穷,如创造性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及国内中小学开展的创新型教学等,都在极力探索和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在这些探索中,在教学中强化问题、引入问题、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尝试更为有效。现今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把控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被动学习现象依然普遍。特别是在中国画教学,更为强调传统的教学。笔者这里所指的强调传统,不是指中国画教学的具体内容技法,而是指教学的方法模式。从事中国画教学的教师依然秉承“师带徒”式的教学方法,而学生也非常接受这种教学方式。甚至笔者在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更多地引入问题及强调自主学习方式时,很多学生并不积极,甚至漠然。

这种客观存在的教学现象在高校中国画教学中更显突出,令笔者反思。笔者通过对不同年级及不同学校的实际调查与教学实践,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学校课程的开展依然是知识技法传授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不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没有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不高,完成课堂任务及作业后,没有更多的发展思考。而这些原因的形成,很大程度在于教师及学生的问題意识淡薄。学生在学习中不愿提出冋题、不会提问题、遇到问题不会解决,甚至是不愿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很少、没有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因此,只有在教学中培养教师与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问题氛围,提高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转变问题意识淡薄甚至缺失的情况。这也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改变被动式学习的有效手段。所以笔者认为,在中国画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尤为重要,问题意识的形成不仅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和解决某些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的终身学习观念。#文化#

二、中国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

在中国画教学中,想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教师及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得以实现。以下笔者仅从思想层面及问题的具体运用上进行阐述。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思想层面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应包括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两个层面。教师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在教学各级管理层面要大力倡导和推进问题意识,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引导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各种教学比赛教学讲座及培训等多方面加以强化。在各级教研活动、学术交流平台也应把问题意识放在主要议题中,并在教学检查教学总结中给予点评,营造构建问题意识的有利环境。而作为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应把建立问题意识作为教学开展的前提。

意识更多,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只有建立了问题意识的这种心态,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也就是说先有思考才会有行动。只有教师先有共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大力推进。当然,想要改变以往的教学习惯,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马上转变并不现实,但没有改变将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而教师问题意识的形成必将会带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中国画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常把问题挂在嘴边,学生自然也就会有问题跟从。教师要把这种有利的现象强化并形成种自然,这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有益处。

(二)在问题的具体运用中培养问题意识

中国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除在思想层面积极开展,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问题,并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各个环节。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使问题意识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使之成为教学与学习的常态。

1.创设问题

首先,课程的重点是创设问题,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的任务。创设问题不仅是简单地想出几个问题,而是要从学生的专业基础程度、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设置。而教师如果没有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对学生的关注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等,就无法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此外,设计问题时还应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绪等,设计的问题要有与学生以往的学习习惯不同的角度,甚至是矛盾的,把学生尽量引入到问题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人物课开始阶段讲述人物画发展史时,教师可以提前设计《韩熙载夜宴图》到底是什么时期的作品?又比如在白描临摹训练中,可以设计作品比较分析环节,让学生对课程前后不同时期完成的同一幅临摹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并找出问题的所在与原因。这些问题及问题情境的设计,都有利于引领学生拓展已有认知,对有争议的问题给予关注,对存在的问题能够发现并思考解决。

2.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对设计问题的实施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习内容的一个有效辅助手段。对于以往学生知识技能的直接接受,问题的增设将会引导学生更多地进行分析、思考、交流、探究等思维活动,对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等方面起到推动的作用。例如,教师在专业课开始阶段提出为什么要开这段课程?这段课程学什么?怎样学习这段课程?以上这几个问题看似平常,但只要在课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并用一些时间让学生认真思考,将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乃至学习能力的提高都大有益处。学生在其他课程和今后的学习中会经常提出类似的问题,形成一种学习习惯,这也是问题意识形成的具体体现。比如在山水临摹课程中,学生在临摹某一作品时,更多关注于作品表面的技法,往往忽视对作品的风格及意韵的把握。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发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关注这些问题,并引领学生正确理解与学习山水临摹作品。

3.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

笔者之所以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阐述,这是因为发现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是结果,两者相互关联。此外,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发现问题至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更为重要。因为,在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会通过查阅资料、请教教师、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等一系列思考与行动来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是一个学习量与信息量不断扩大的过程,这也是学习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是问题意识形成的重要环节,是知识技能积累以及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必要过程,强化这样的过程与习惯,创设更多的问题环节让学生参与,可以有效提高教学与学习效果。

比如创作课,在创作初始到创作完成,多加入一些学生作品评析,并更多地让学生自我评析,让学生之间相互评析讲解,找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在这样的评析活动中,学生会更为主动地加入到对问题的发现、提岀以及解决的情境中,能真正反映岀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同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发现更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画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是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创设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灌输式的教学及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加以转变,使学生真正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及继续学习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能力。作者:姜英俊

搜索建议:
热闻

 建筑合同违约规定是怎么样的?

一、建筑合同违约规定是怎么样的?建筑合同违约规定是根据《民法典》规定:第五百七十七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展开)

热闻

 感恩作文500字

【精选】感恩作文500字汇编8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展开)